编者按: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会自3月1日起开展“世纪归帆·百年荣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征文活动,面向广大留学人员征稿。现对部分征文择优刊登,以飨读者。
怀揣赤子之心
――党的指引是我前行的灯塔
作者:房殿军
1921年7月,在嘉兴南湖,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光阴荏苒,2021辛丑牛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迎来了百年诞辰!
百年的征程波澜壮阔,百年的初心历久弥坚,百年的风雨自强不息,百年的梦想奋斗不止,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这百年历程,是用鲜血、汗水、智慧所写就,是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砥砺前行的百年!
1961年,我出生在山东菏泽郓城,那年,也是牛年,不经意间,我也已人至中年。我出生在农村,父母是不识字的农民,时至今日再回首,忆及自己前半生,走出家门,走出故乡,走出首都,走出国门,直至在异国他乡获得最高荣誉,一路走来,究精神动力之所在,皆因从小心里坚守的一个信念――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跟党走,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中国的发展壮大而努力奋斗!
1978年,我参加高考,少年的我认为钢铁是一个国家的重要命脉,于是高考填写的第一志愿是北京钢铁学院(现为北京科技大学),尽管我的成绩比第一志愿录取分数线高出许多,但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北京钢铁学院。
在北京钢铁学院学习期间,我认识和了解到世界强国在钢铁领域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德国,其钢铁领域在全球具有领先优势,我在读研期间,就特别向往有机会能去德国学习,二外就选择了德语。
1978年6月,邓小平同志作出了扩大派遣留学生的重要指示。从此,出国留学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吸收世界先进的东西,洋为中用,对当代中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到西方留学,去学习欧洲强国的先进技术,学成本事,回自己的祖国,这是研究生留校工作的我当时的人生目标。1985年,吴清一教授从日本回国,承接了国家第一个“七五”重点物流攻关项目――“金川冶炼厂高温锫砂输送技术”,我有幸进入了这个国家级项目研究团队,并且成为核心研究人员、技术攻关骨干。在做“七五”项目期间,德国物流领域的一位顶级专家到北京钢铁学院做学术交流,介绍了德国在物流领域的一些研究情况,让我意识到“物流”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和工业发展的重要性,更加深了我要去德国学习物流领域先进技术和管理的想法。
1988年,我选择了乘火车赴德的方式,沿途经过多个国家,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波兰、东德,最后到达德意志联邦共和国。7天7夜的长途旅行,让我提前认识了“一带一路”的相关国家,对于物流的重要性体会更加深刻,更加坚定了专注研究物流的决心。
刚到德国,困难重重,语言不通,文化的差异让我倍感孤独,但一想到自己的初衷“到德国,学习德国的先进技术,他日回国,为自己的国家工业发展出力”就一路咬牙,坚持下来。我刚到德国不到两年的时间,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去德国最大的物流培训机构讲课的机会――用德语给德国人讲物流技术课。
为此,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听课的德国人都是德国的企业家们,或是企业高管,他们没有想到一个中国青年,能够为他们用德语讲课,而且能深入浅出地把内容讲得生动到位。在德国的第一次讲课,我获得了非常高的评价,看着讲台下那一双双肯定赞许的眼神,心里很是欣慰:所有的辛苦都值得,我没给中国人丢脸!
我们中国人,身上有山东人的秉性:厚道诚信,尊师重道。这与德国文化很是近似。我通过勤勉刻苦,一步步踏实向前,获得了德国业界给我的高度认可:1990年获得德国国家特殊津贴,1995年以题为《物流中心规划专家系统》的优秀论文获得德国物流工学博士,2005年获得德国弗劳恩霍夫终身名誉研究员称号,负责了多个欧共体和德国国家重点物流科研项目,获得多个奖项,2010年,德国弗劳恩霍夫授予我“弗劳恩霍夫勋章”这一最高成就奖。
在我尚在德国潜心求学、研究、工作期间,中国“华为”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1998年,中国华为总裁任正非先生到德国考察,希望与欧美顶级应用研究机构德国弗劳恩霍夫建立合作关系。华为找到了我,我了解情况后多次找到德国科教部、外交部等德国政府部门,多方斡旋,终于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时至今日,已稳固合作了23年之久。我为自己当初就能坚定地支持与帮助“华为”这个民族品牌而感到自豪。在这20多年里,我组织了上百名德国专家来华为工作,带领德国专家团队参与了华为全球几乎所有工厂、供应链和物流系统的规划,看到华为一步步成长、壮大,我从心底感到无比欣慰。
为奖励华为成立以来对其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在任正非总裁的提议下,华为于2013年为我带领的弗劳恩霍夫团队颁发了华为最高金质勋章;2016年华为又给全球10位国际专家授予了“蓝血十杰”勋章,我和我的德国专家团队共获得5枚“蓝血十杰”勋章。我很自豪,我是获奖中仅有的一名中国人!
时至今日,很多人不相信,也不理解,我怎么没加入德国国籍?其实,我从踏上德国土地的那一刻起,便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树了坚定的信念――我是中国人,我是来学习技术的,我的祖国需要我,我的根在中国!
一直以来,我从没给自己取过任何外文名字。最初,和德国人的相处,我总是不厌其烦地一遍遍纠正他们对我的称呼“Dianjun”的汉语读音,所有和我接触过的德国人都戏称我有一颗“中国心”!
正因为我心里怀揣着那颗走出国门时的初心,才一路坚忍,走到今天。我的导师,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士、德国国家交通与物流研究委员会主席、德国国家未来智慧城市研究委员会主席、德国弗劳恩霍夫物流研究院终身名誉院长库恩院士,曾竭力挽留我长居德国,他甚至希望我在他一手建立的德国弗劳恩霍夫物流研究院里承担起接力棒的角色。我也想过,留下或许会在生活事业上有更好的发展,但我心中不时有个声音在召唤我――回国,归去,新时代突飞猛进的中国需要我!
2010年底,我毅然回到了祖国,到同济大学执教,同时还兼任德国弗劳恩霍夫物流研究院中国首席科学家、中国首席代表的职务。我回国的目的很明确:为祖国培养有实战能力的高端技术人才。
从2016年开始,我和库恩院士担任青岛中德生态园的顾问,我们多次推介德国弗劳恩霍夫模式,得到生态园管委领导的支持。在我们的倡导下,在德国弗劳恩霍夫和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的支持和指导下,2018年6月26日,三位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士受邀飞到青岛,数十位中外专家学者以及知名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在他们的共同见证下,“中德智能技术博士研究院”在青岛中德生态园成立了。迄今,该院现已邀请到十位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士,三位中国国家高端人才,四位华为“蓝血十杰”外籍高级专家顾问,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德国多特蒙德工业大学、德国不来梅大学、德国杜伊斯堡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及中国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多所国内外著名大学四十余位中外专家教授担任特聘研究员,致力于为中国企业培养一流人才,为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助力中国智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了这样一个技术团队,我相信能为祖国的经济建设锦上添花。我将坚定不移地把德国应用技术研究和工学博士培养相结合的成功模式引进到中国,通过中德合作的途径,学习他人的长处,解决我们中国自己的问题,借鉴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这一成功的模式,打造中国的“弗劳恩霍夫”,整合世界一流专家资源,以中国产业需求为导向,提供应用技术研发服务的同时,为企业定向培养实战型高端人才,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真才实学的博士,为国家经济腾飞贡献力量!
有我心灵深处一盏指引我的灯塔――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我会继续不忘初心,在党的领导下为新时代中国的建设不断添砖加瓦奋勇前行!
作者简介:
房殿军――中国致公党成员
青岛欧美同学会常务理事
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德智能技术博士研究院中方院长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专家委员
德国弗劳恩霍夫物流研究院中国首席科学家、中国首席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