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策选编

坚持三个导向,推进人才强市 ――《上海人才规划纲要》解读

来源:解放日报

2010/8/31 14:04:01

  《上海人才规划纲要》是推进人才强市的行动纲领,它是按照三个导向的原则来编制的,即: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项目导向。

  一、规划纲要体现需求导向

  需求导向就是要研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而不是凭主观愿望制订规划、采取措施。我们立足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重点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编制了人才规划纲要。

  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在历史、区位、交通条件以及商业习惯、执法环境、要素市场建设等方面有一定优势。但是,在全球化、网络化时代,世界是平的,上海总体上并没有多少无法复制的独特优势。而且,目前正面临一些阶段性的发展瓶颈:世界主要经济体在金融危机后复苏缓慢,使主要依靠出口快速增长以带动经济发展的方式后继乏力;世博后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的结束,使城市发展依靠投资驱动的动力模式将很难继续维持;土地、环境的制约和要素成本的提高,使劳动密集型产业、低端制造业、高耗能工业缺乏竞争力;影响服务业发展的税制、管制、法律环境的改革任务艰巨,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待时日,影响了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不均衡,城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等等。

  要解决上述问题,只有走创新驱动的转型发展之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服务经济为主导,夯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要做大服务业规模、提高服务业比重、提升服务业水平,形成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目标要求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以资源节约为前提,突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约。在经济发展中降低能耗水平、节约土地资源、减少物质消耗。以自主创新为支撑,增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通过自主创新,提高上海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力。以功能提升为核心,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宗旨。增强城市能级和综合实力,提高服务民生和服务全国的能力。这是上海突破阶段性发展瓶颈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中央对上海提出的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要求的具体体现。

  要走通创新驱动的转型发展之路,必须实施人才优先的发展战略,依靠人才强市。为此,《上海人才规划纲要》明确了到2020年上海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培养和集聚一批世界一流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在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把上海建设成为集聚能力强、辐射领域广的国际人才高地,世界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为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发挥先导作用。根据这一总体目标要求,《上海人才规划纲要》确定的上海人才发展的具体指标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国家人才规划纲要》确定的六大指标。这些指标既可反映上海人才发展整体水平,同时为进行国际和国内比较奠定基础。二是与上海发展需求相匹配的人才指标,包括知识型服务业人才占人才总量的比例、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数、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数、常住外国专家数、国内专利授予量等5项。这些指标重在突出未来11年上海人才结构的调整。比如:“知识型服务业人才占人才总量比例”用来描述人才结构与未来以服务经济为主产业结构的匹配程度。“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数”重点反映人才对推动上海创新转型的支持程度。“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数”和“常住外国专家数”反映国际大都市建设中人才国际化程度。“国内专利授予量”重点表征上海的人才效益和创新能力。总之,我们必须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重点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编制人才规划纲要,以此来深入推进人才工作。

  二、规划纲要坚持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就是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困难,而不是回避矛盾和问题。上海人才工作的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比,存在不少问题,编制规划纲要充分坚持了问题导向。

  在人才资源方面存在质量和结构的问题。一是在人才质量上,与主要国际大都市相比,存在明显差距。比如,上海金融人才中有国际金融机构工作经历的仅占0.2%,而新加坡的这个比例达到20%。二是在人才结构上,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匹配的问题十分突出。上海人才主要集中在教科文卫等领域,对建设“四个中心”极为重要的金融、航运、贸易及高新技术产业化人才相当匮乏。比如,金融机构风险管理、金融服务等方面的高层次金融人才奇缺。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发展民用飞机(包括大型客机和支线飞机)、清洁高效发电设备、高技术船舶等领域的专业人才紧缺。

  人才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是表象,其根源在于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制约。在人才创业机制方面,投融资制度跟不上人才创业发展的需求,难以解决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科技型中小型企业风险分担机制尚未建立,信用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创业注册登记、行政审批、办证手续不够简化,公共服务水平相对滞后,行政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人才创新机制方面,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尚未有效建立,使得推进人才工作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启动资金不足;科研项目申请中依然存在“论资排辈”的现象和行政化的倾向,以学术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模式没有确立;考核评价过于频繁、过度量化,分配激励机制不够科学。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人才创新创业发展。另外,在人才生活服务环境方面,还存在人才生活成本上升较快、人才引进政策不够完善、人才市场发育不够成熟等一系列问题。

  着眼于人才发展的突出问题,《上海人才规划纲要》提出了具体的破解举措,即以创新人才体制机制为动力,优化人才事业、生活文化和服务环境,不断增强上海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上海打造成为最具创造活力、最富创新精神、最优创业环境的城市之一,使海内外人才近悦远来。对于创业人才,要加大金融财税扶持力度,扩大市和区县两级财政设立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专项资金,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重点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尽量放大担保带动融资规模的效果,做好风险防范控制。特别要改革国有科技投资公司的投资理念、评价方法、决策模式和动力机制,促使国有科技投资公司从以追求项目投资收益为主,转变为由财政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国资以“资本金+利息”的退出模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完善公共创业服务平台建设,设立“一门式”创业服务窗口,进一步简化创业注册登记、行政审批、办证手续,减少和规范行政收费事项,减少对微观领域的介入,为人才创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对于创新人才,要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扩大科研机构用人和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建立以学术为主导的资源配置和发展模式。加大人才优先投入力度,对高水平人才及创新团队给予长期稳定支持。规范和健全科研项目课题自由申报、专家评估、社会监督制度。按照科学研究的规律,完善以水平和贡献为导向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克服考核评价过于频繁、过度量化的倾向。健全科研单位分配激励机制,注重向科研关键岗位和优秀拔尖人才倾斜。同时,完善人才生活服务环境。推进人才安居工程,深化人才落户政策改革,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

  三、规划纲要贯彻项目导向

  项目导向就是要把目标和方针分解为一件件具体的措施和任务,而不是空喊口号。《上海人才规划纲要》就提升人才国际竞争力、推进重点领域人才发展、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大项目。

  建立“浦东国际人才创新试验区”。要抓住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契机,探索建立“浦东国际人才创新试验区”,重点从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服务体系和综合环境等方面先行先试和创新突破,为全市改革发展探索新路。积极争取国家支持,进一步完善永久居留制度,探索试行技术移民制度。在人力资本较集中、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领域,探索人力资本产权激励机制。创新国资投资机制,加强银政合作,改革信贷模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建设国际人才市场,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薪酬定价、信息交互机制,加快推进人才与资本、技术、产权等国际要素市场的融合与对接,形成开放度高、竞争力强、流量大的国际人才资源配置中心。积极培育创新文化和氛围,鼓励人才创新。同时,加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引导人才基地合作,推动人才基地联盟建设;鼓励人才基地在人事管理、经费使用、投资融资、税收、股权激励、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加强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业园区建设,发挥园区集聚产业、拓展服务、孵化企业、培育市场的功能,制定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为人力资源市场配置创造充分的服务载体和平台。

  推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用5―10年时间,重点引进2000名左右能够促进本市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发展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形成地方队,并争取一批引进人才入选中央。制定中央和本市各项配套政策,实行便利的准入政策、特殊的优待政策、重用政策和来去自由的政策,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便利。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海外人才集聚机制,引导用人单位强化主体意识,承担选拔引进人选、搭建工作平台、提供服务保障等主体责任。分别在浦西和浦东建立大型高层次人才居住基地,各区县同时建设一批人才公寓。充分发挥信誉高、有影响力的国际知名人才服务公司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中的有效作用。建设统一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完善海外高层次人才联系制度。健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体系,充分发挥驻外使(领)馆、海外联络办事机构等组织作用,加强沟通、咨询、联络和信息发布功能,提高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的针对性、有效性。发挥“上海”的辐射和带动效应,分级分类实施海外人才引进计划,继续吸引集聚一批各行各业需要的海外优秀人才。继续实施“上海高校特聘教授()岗位计划”、“浦江人才计划”、“雏鹰归巢”计划等海外人才引进和资助计划,提高投入效益。健全海外人才管理政策法规,维护海外人才基本权益。

  实施重点领域人才开发工程。实施重要人才工程,是发达国家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经验,也是中央对各地的明确要求。《上海人才规划纲要》提出,上海要围绕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在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社会发展等重点领域,实施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及青年英才培养计划、创新型科技人才开发计划、创业人才支持计划、国际金融人才开发计划、国际航运人才开发计划、国际贸易人才开发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人才开发计划、一流企业家开发计划、高技术人才开发计划、文化高层次人才推进计划、教育人才开发计划、卫生人才开发计划、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计划、外国留学生支持计划等重要人才工程;通过实施好这些人才工程,以努力造就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培养具有产业引领力的高新技术人才队伍、开发具有和谐推动力的社会事业领域人才队伍,实现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带动人才队伍整体开发,重塑城市发展动力机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国际化大都市建设。

相关接连:上海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D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