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策选编

【图解】一张图看懂上海“人才20条”各种利好!

来源:市委组织部人才办

2016/1/13 14:38:22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必须以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政策集聚海内外人才。

  为此2015年6月底上海发布《关于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简称人才20条),半年过去了,政策红利释放得怎么样?详见以下图解。

  创新更具竞争力的人才集聚制度取得新成效

  一些长期制约海外人才引进的问题实现较大突破。

  一是申请在华永久居留海外人才明显增加。通过市场化认定和人才主管部门认定的“双通道”,打破了海外人才在华永久居留的瓶颈,7至10月共受理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永久居留108人(其中,10月份受理51人,接近前3个月受理总量),较新政实施前(1至6月)26人申请增加315%。

  二是居留许可政策对海外人才的集聚效应初步显现。7至10月共办理外国人居留许可申请1191证次,各类外籍人士因新政受益,比如首次为12名外籍高层次人才办理5年期工作类居留许可并加注“人才”(其中有2人年龄超过60周岁),使其具备从就业居留向永久居留转换的资格;首次为5名高校毕业留学生及8名来沪创业的外籍人才办理私人事务类居留许可并加注“创业”,新政创新创业人才“孵化”功能初显。

  充分发挥户籍政策在国内人才引进集聚中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据上海市社联和新华社联合发布的本市十月份市民时政关注指数显示,国内人才引进新政名列前五。

  进一步为各类人才引进集聚提供便利化服务。

  国内人才在上海异地办理出入境证件条件进一步放宽,手续进一步简化,持上海市居住证外省市居民共办理各类出国(境)证件60817证次,较新政实施前增加19%。

  建立更加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取得新突破

  发挥“双自联动”优势,推动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

  上海自贸试验区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正式挂牌成立,首批孵化空间浦东国际人才城、保税区人才大厦、陆家嘴创业街区共3万平方米启动运行。

  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创新重大项目用人机制,依托干细胞、量子通讯、医学大数据、先进传感器等重大项目平台,建立了接轨国际的合同管理、议价薪酬、异地工作等用人模式,470余名国内外专家承担项目任务,其中干细胞转化医学产业基地项目面向全球集聚高端人才225名,国内干细胞领域的著名专家几乎全部参与项目建设。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改革

  进一步加大对科技人员的激励和完善科研人员双向流动制度。

  市人社局、市教委、市科委等制定实施《关于完善本市科研人员双向流动的实施意见》,大力支持双向兼职,积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带着科技成果离岗创业。

  研究推进人才评价制度改革。

  改革国有企业技术人员主要依靠职务提升的单一晋升模式,拓宽技术条线晋升渠道。

  对科研人员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不同工作特点进行分类,健全相应评价标准。

  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力度。

  市外办对企业人员和科研人员因公出国实行分类管理,对其因工作需要出访不设上限,出访人数、在外停留时间均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安排,并鼓励企业人员根据工作需要申办一次审批、一年多次出国有效手续。

  研究出台新版《上海市企业人员申办APEC商务旅行卡的办法和管理规定》,进一步下放初审权并提高办理便利化程度。

  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的综合环境取得新进展

  发展众创空间和拓宽创新创业投融资渠道。

  出台《关于本市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各区县加大力度培育和发展各类众创空间。

  推动上海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发挥财政资金投资杠杆作用,目前第一批已参股16个基金,实现资金5倍放大。

  优化人才生活保障

  允许产业类工业用地配套科技创新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占项目总建筑面积的比例由7%增加到15%,并可用于建设单位租赁房等配套服务设施。

  张江高新区新增人才公寓面积11万平方米,部分园区集中租赁小区出租房并改造为人才公寓后廉价提供给企业使用,仅闵行、嘉定、漕河泾、金桥、陆家嘴5个园区改造利用的社会房源就达3400套。奉贤区进一步提高人才租房补贴标准(平均增幅37%)并加大购房补贴力度,今年共为42人发放购房补贴710万元。黄浦区针对高端服务人才、科创人才,开发了以“白漾大厦”为标志的黄浦区创新人才公寓,提供住房270余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