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采摘

交大海归学人与欧美同学会百年渊源

作者:王经、刘自勋

2014/1/7 14:12:49

image

  1896年,在远离上海繁华商业区的西南郊外,在一股势不可挡的来自太平洋、大西洋进入古老中国东海的潮流冲击下,徐家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诞生了一座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办学理念的学校,它就是于1928年定名为“国立交通大学”的前身“上海南洋公学”。

  打开交大的历史档案,可以清楚地看到,南洋公学从建立开始就与大批海归学人带回的西方教育理念和经验渊源至深,交通大学的发展与众多海归学子精忠报国的卓越贡献密不可分。追寻先辈的足迹,这个渊源可从四个阶段描绘。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急先锋、近代中国改革的中坚力量

  (1896年――1920年)

  1895年9月盛宣怀在报请光绪皇帝《条陈自强大计折》、《请设学堂片》的奏折上明确提出“西国人才之盛,皆出于学堂”,“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在洋务运动声浪中诞生的南洋公学,1897年聘请了美国人约翰・福开森为首任监院,重金聘请外籍教师教授西学,吸取和借鉴西方办学的经验。南洋公学制定的治校方针第一条就是公费派留学生赴西方求学。1899年(光绪25年)7月,清朝政府在军机大臣的强烈要求下同意选派留学生赴日游学。盛宣怀完全支持,他指出“学生必出洋游历,躬验目治,专门肆习,乃能窥西学之精,用其所长,补我之短。”尽管当时公派一名赴日留学生每年要花费2000两白银,但南洋公学1898年选派杨廷栋、富士英、章宗祥、杨荫杭、胡?i泰、雷奋等6名优秀学生为第一批留日生。随后,中院各届毕业生都选送出国留学。上海交大档案508卷记载:1987年―1906年南洋公学学生分别去日本、美国、英国、比利时等国留学的共计58名,为中院毕业生和师范生的1/2。

  一批批不同年龄的南洋公学学生远涉重洋踏上异国他乡的土地,不少十几岁的下院学生小小年纪就开始了海外求学的艰难生活。这些留学生对随后的中国近代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中间有大将军蔡锷(1898年由长沙时务学堂转入南洋公学,随后赴日留学加入同盟会);知名革命党人黄炎培(1901年南洋公学特培生留日加入同盟会);同盟会元老钮永建(1898年南洋公学任教习,1900年东渡日本,在士官学校与邹容共同撰写“革命军”);翻译卢梭《社会契约论》的1898年官费留日生杨廷栋(他的重大贡献还有1910年辛亥革命前夕与南阳公学同窗留日同学张骞、雷奋共同拟定了推翻满清政府的重要文献--清帝“退位诏书”)。一大批仁人志士在留学期间接受了西方民主、自由的革命思想,成为革命的急先锋,他们奋不顾身、不怕牺牲协助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绵延几千年的封建王朝。

  1905年上海北京路青年会厅,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的前身――寰球中国学生会举行隆重的成立大会,由严复主持。南洋公学教习徐善祥用上海话发表讲话,数十名海归学人签名加入。推举李登辉为会长,留美学子王正廷、颜惠庆、宋耀如、曹雪庚为董事。1913年,北京的留学欧美的归国学者在顾维钧、蔡元培等人的召集下,宣布成立欧美同学会,是时上海的海归学人备受鼓舞。寰球中国学生会召集各高校海归集会声援,发出了报效国家的最强音。1919年经过多次筹备,在寰球中国学生会的基础上,上海欧美同学会正式成立。

  在这一阶段,南洋公学隶属国民政府交通部,更名为上海高等实业学校,办学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要方向,选派留学生的地点和人数都更加规范。据不完全统计,从1907年到1920年包括自费生在内学校赴国外留学生达215人,占这一时期毕业生总数的71.9%,留学以美国居多,所学专业大多为工程技术方面。

  值得一提的是1907年上海派出了第一批女留学生赴美求学,其中就有宋庆龄、宋美龄姐妹。国父孙中山更是身先士卒,他与日本留学生建立密切联系,对海归学子关怀备至。1911年12月底孙中山在赴南京就任民国大总统前夕,专门到南洋公学文治堂做了两小时的演讲。他指出南洋公学这种办学方式是一所培养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建设新中国急需人才的现代学堂。他论述了交通事业对振兴中国实业、巩固国防的重要性;提出10年内修建铁路10万英里、公路20万英里的建设计划宏图,他对南洋公学的学生给予极大的希望,对发展中国交通事业做出大胆的规划。1919年,孙中山再次来到交大,他发表了重要演讲,介绍他的著作“实业计划”,提出三峡发电、长江航运的设想。1922年他欣然提笔,为交大技击部十周年纪念册题词,对海归和所有投身祖国建设的学子们提出了“强国强种”的殷殷期望。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交通大学成为中国一流理工科高等学校

  (1920年――1949年)

  1920年,时任中华民国交通总长叶恭绰在先后游历了日本、欧美各国,考察西方国家文化教育和政治经济状况。他说:“自欧美归来,击其新潮,颇有所感,”“鄙人深信,学校之目的在培育人才。而其机能足辅佐社会之发达。”他对中国的教育提出了学习欧美教育制度的办学思想,向政府提出组建交通大学的呈文。1921年8月1日历经多次更名的“南洋公学”正式定名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

  20世纪初的中国,交通大学的办学理念大力提倡“求实学,务实业”。学校除了聘用原已任教的外籍教授,还大量聘请了留学欧美著名大学、具有国内实业任职经历的,留学归来的一批优秀人才担任教授。他们中间有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博士学位的张钟俊教授,物理教授周铭、裘维裕,数学教授胡明复,化学教授徐名材等。他们大多是交大毕业、留学欧美,学业上有一定成就的学者,对交大的教学特色、学风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在1940-1945年全国抗战时期,从海外回到祖国的优秀人才不仅带回了他们所学的先进科学技术,还带回了与欧美同盟国家的并肩作战友谊。在内迁到重庆的交大分校,正、副教授大都是从欧美各国留学归来的年轻学者。他们中间留美的大都是麻省理工、哈佛、康奈尔、芝加哥、伊利诺等著名大学的博士、硕士;留欧的则有英国特伦大学、德国柏林高工、西门子电厂、法国巴黎大学、意大利都灵大学航空学院、阿姆斯特朗造船学院等知名高校深造归国。他们年轻、精力充沛、富有生气,带回了当时世界科技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教材。电机工程系张钟俊教授在交大开设了电讯学科“网络学”,还有土木工程系开设的《土壤力学》,都是当时世界科学领域最前沿的课程。海归教授们直接采用他们从国外带回的新教材,有的教材美国1942年刚出版,交大学生1943年就已使用。例如土木系讲授的《高等材料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都是以世界著名学者铁木辛哥的新书,取代较陈旧的教材。

image

1947年5月13日,护校晋京请愿队伍准备启航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年代,交大师生冲破反动势力的高压桎梏,无论在敌占区还是陪都重庆,在繁重的学习专业知识中,寻求救国救民的出路。许多高才生把自己的知识贡献给抗日救亡运动,做出卓越贡献。同时一些有条件的学生远赴海外深造。据不完全统计,1921年―1927年期间派出公费、自费留学生达189名,学校教师身份外籍教授占71%;1928年―1949年期间公费生、自费生总计278名,外籍教授只有8%,从海外留学归来的教授成为教授主体。

image

1948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在反美示威

  

  三、新生共和国的召唤,一批留学人员回到祖国的怀抱

  (1949年―1966年)

  新中国的召唤,让一批留学生放弃在国外的优越生活条件和已打下基础的工作环境,通过不同路径毅然回到祖国。他们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呕心沥血、顽强拼搏,为新中国各项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取得了“两弹一星”等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在李四光、严济慈、华罗庚、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等一系列杰出代表的名单中,交大学长钱学森的名字熠熠生辉。交通大学的知名教授、两院院士张煦、杨??、陈学俊、杨士铭等,也都在那个年代从欧美各国回到新中国。那时,交通大学的各科知名教授基本上是有着海外学习经历取得博士、硕士学位的归国留学生。

  新中国诞生之初,当时受到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歧视和封锁,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成为这个时期新一批留学生的选择。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年轻学子来到克里姆林宫红星下,刻苦学习、发奋图强。前苏联最优秀的高校――莫斯科大学、列宁格勒动力学院,基辅工学院等都可以看到中国留学生的身影。他们中有交大老校长翁史烈院士等一大批各个学科的著名教授。和前辈归国留学生一样,他们身在异国他乡,心怀祖国,和共和国同生死、共命运,“学习、学习、再学习”;“知识就是力量”是他们的座右铭。

  就是这样一批海归学子在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交通大学的不断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正是在这个时期,40年代中国高等理工科学界的“北清华、南交大”的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交通大学的毕业生受到新中国各个工程界的青睐,国家大型工业企业的总工程师、厂长、技术骨干大都是交大毕业生。实际上,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交大师生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依靠从海外吸收的先进理念,建成了新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第一台无线电发射设备。

  据不完全统计,1949年到1966年,交通大学(包括上海、西安两部分)有400余名教授、副教授,其中从欧美留学回国的和留学前苏联、东欧国家的有200余名,占到总数的50%以上。那个年代交通大学的教学体系严格而科学。交大大学生以作业压不垮、考试吓不倒而自豪;交大任课老师则对考试出题各有绝招,高等数学、普通物理这些低年级基础课的期末考试题竟然是教授们从欧美和前苏联的教材中找出来的。在交大想考出高分真是太难了!这也导致之后交大学生出国提供的成绩单分数值并不高的原因。   

  四、迎来改革开放好时光,留学海外报效祖国是共同心愿

  (1978年――1983年)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改革开放号角,莘莘学子迎来了改革开放好时光。当时,交大在美校友有600多人,他们组成了交大同学会,迫切希望与母校取得联系。上海交大向中央提出组织教授代表团访问美国校友会,由于当时中美尚未建交,各个方面对学校组团访美充满悬念。后来在六机部领导推动下,交大访美申请报告向王震副总理等领导呈报后得到了批准。1978年春夏之际,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提笔批示:上海交大“可以利用与美国交大同学会的关系,请他们回来讲学”。

  上海交大很快组织了12人组成的访美代表团,校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邓旭初担任团长,团员有20年代留美的金悫教授,30年代留美的张钟俊教授和王端骧教授,40年代留美的陈铁云教授,李铭慰、程极泰、高中华副教授等。教授团名单传到美国,校友们看到久违的老师、同窗的名字,激动万分,奔走相告。许多美国校友把自己比作“出嫁的女儿”,把母校派出的代表团看作“娘家来的亲人”。

  交大访美代表团于1978年9月29日离京,经巴黎到达华盛顿,11月19日回国,历时51天(计路程),共访问了华盛顿、费城、伯利恒、纽约、波士顿、旧金山等20多个城市,访问了华盛顿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密西根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伯克莱大学等27所高校,贝尔实验室,国际宇航局等14个科研和生产单位。访问团所到之处,受到各接待单位、美国校友及华裔学者的热烈欢迎。

  当时计算机在美国已广泛运用于教学、科研、医疗等领域,但交大还没有这个专业。访问团与马里兰大学朱耀漠校友、波士顿王氏电子计算机公司王安、朱祺瑶等校友,讨论交大建立电子计算机中心之事。访问团还就选派研究生、互派教授讲学、交换教材及教学资料问题,与校友们磋商,听取他们的意见。

  访问团参观加州大学贝克莱分校时,校长勃克尔设午宴招待中,学校钟楼奏出《东方红》等中国乐曲,向中国客人致敬。麻省理工学院退休前任校长斯却莱顿教授曾是访问团团员张钟俊教授的博士论文指导教授,宴会前,他特地翻阅了四十年前张钟俊写的博士论文。访问团与密执安大学签订了建立“姐妹学校”的书面协议,与加州大学贝克莱分校、圣地亚哥分校、圣路易斯地区华盛顿大学就建立“姐妹学校”达成了口头协议。

  第一次访美打开中美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大门,架起了上海交大乃至中国高校与海外校友、学者交流的桥梁,开通了中国高校从海外引智和引资的道路。访美后,上海交大第一个向国外敞开校门,邀请国外学者来校讲学。紧接着,一批海外著名教授如杨振宁、李政道、克莱因,企业家王安等,纷纷驻足交大进行学术交流。

  1979年,上海交大迎来83周年校庆,这次校庆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国务院副总理、交大校务委员会主任王震亲临主持,国防工办、六机部、教育部、上海市委、市府以及全市各高等院校、西安交大、西南交大、北方交大的领导人,还有校友500多人应邀出席;30多位海外校友及其家属前来祝贺;美国、英国、加拿大、香港等地的校友会、校友还发来了贺电。王震将军在锦江饭店会见、宴请了国外校友、学者。

  事隔几十年,许多海外校友回来,又看到了自己的亲友、同学,看到了交大那古老的大门,看到了“饮水思源”纪念碑,看到了他们从前就读时的教室、操场和宿舍。这一切好像又回到从前,无不勾起他们对往事的回忆,激发起他们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之情。

  校庆期间,国内外校友及来宾1400余人参观了交大教学、科研成果展览。学术交流活动分24个会场进行,其中国外校友学者就前沿学科的最新进展作了有准备、有系统、又有重点的专题学术报告,听讲的多达5000余人次;与此同时,另有17位国外学者作了学术交流。

  国外校友在讲学中涌现出不少动人事迹。威斯康星大学教授吴贤铭一下飞机就对前来接他的岳母说:“讲学是正事,我先到母校安排好讲学,再来看你。”他讲学内容是《时间序列》,他在美国都尚未开课,却先拿到母校来讲。他恳切地盼望母校能后来居上。著名核能管道设计专家郭启声来华前先复习了两个月的汉语,来时还带了大量资料。讲学期间,他给自己规定三条:不会客,不看戏,不游览。

  应邀前来讲学的校友,均属在美国的著名学者和教授,他们的讲学内容均为交大所急需,更是他们近期研究成果,具有很高学术价值,这对于交大师资水平的提高、新教材的编写、新课程的设置和科研课题的选择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讲学过程中,不少校友还向母校提出和介绍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设想:如何利用国外奖学金、科研经费、合作搞科研等渠道和办法为母校培养人才;如何经济地选购仪器设备;如何利用母校实验设备向国内外开放,赚取外汇等等。这些对于封闭了多少年、又吃惯了计划经济大锅饭的交大教职员工来说几乎是天方夜谭。上海交大根据外籍教师来校讲课的内容,编写了30多种新教材。

  在邀请海外校友回国讲学的同时,上海交大积极响应邓小平同志关于扩大派遣留学生的重要指示,派出300多名中青年教师到美国进修学习,拉开了新时期我国大规模派遣留学人员的序幕。

  1980年6月,美洲交大校友联谊会在波士顿举行。这次会议是交大校友联谊会活动史上空前盛大的一次,在上海交大的建议下国内四所交大都接到了邀请。邓旭初在大会上介绍了上海交大的发展情况,引起海外校友的极大兴趣。海外校友们向母校提出许多宝贵的建议,尤其是向多科性大学方向发展这一建议,打开了大陆交大人办学的思路。

  访美后,交大加快了与国外的合作办学的步伐,交大的计算机、通信、图像处理等一批新兴学科与实验基地纷纷启动,同时还积极恢复理科和人文社会学科建设。1979年下半年,上海交大与美国宾州大学华顿学院合办计算机和管理的双硕士研究生班,1983年迎来了第一批双硕士毕业生。1979年,开展与西德康士坦茨大学的合作,巴符州政府通过康士坦茨中国规划委员会给交大每年10名进修教师奖学金,还陆续派教授来交大讲学,并在汉字系统处理方面进行合作研究。1983年10月9日至30日,康士坦茨大学与交大管理学院联合举办中德企业管理干部培训班,交大选派人员赴西柏林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83年,根据加拿大国际开发署(CIDA)与国家前教育部1982年商定的经济管理教育合作项目,与UBC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向UBC派出进修教师20人,UBC来校开设“城市土地经济效益”、“企业”、“会计控制”、“策略规划”等多门新课程,并向交大赠送微机、复印机、图书杂志以及视听录像设备,增强了学校教学和科研能力,充实了师资力量。

  留学生架起了海外校友和社会友人关心交大发展的桥梁。1979年11月,老校友荣鸿元先生之婿朱传榘博士来上海交大访问,提出代其岳父捐赠100万元人民币,1983年10月12日开工建设了徐汇教师活动中心,这是改革开放后国内第一个接受捐赠的建筑,也是建国后我国第一个接受外资捐赠的建筑。1981年7月6日,包玉刚与其父包兆龙先生一行在北京受到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政治局委员王震亲切接见,包玉刚向邓小平正式递交了向上海交大捐赠1000万美元建造图书馆的信函和支票。1985年10月图书馆落成,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王震、香港环球航运集团董事会主席包玉刚和夫人、上海市市长江泽民、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董事长柴树藩、上海市政协负责同志、兄弟院校领导以及来自美国、日本和香港地区的来宾出席了落成典礼。

  大门开启了,一批批优秀教师、研究生通过国家留学基金的考核,拿到了各种渠道提供的出国奖学金,满载着祖国、学校、亲人的期望,飞向世界五湖四海。他们中有年届花甲的老教授,他们不甘心终生坐守小天地,立志搭上出国学习末班车,到外面的世界去开阔视野,迎接新挑战;有“上有老下有小”,负担重、压力大的中年教师,他们毅然登上飞机去海外深造;那些血气方刚、朝气蓬勃的年轻教师、博士生、硕士生们,庆幸自己赶上了好时代,发誓“不混出个模样就无颜见江东父老!”他们的心底就是要决心以前辈海归为榜样、刻苦学习、报效祖国!这就是当代留学生的共同心愿。

  

  五、海归学人有了温馨之家,交大走上国际化的阳关大道

  (1984年――2013年)

  1984年9月3日,历史翻开新篇章,上海市欧美同学会恢复成立。1985年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江泽民同志参加成立一周年大会,并亲笔填写了入会申请表,1999年11月27日产生第六届理事会,2000年7月,中科院、工程院院士严东生当选为会长。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的恢复,为交大留学归国人员营造了温馨之家。我校近百名海归教师先后加入了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积极参与总会的工作和各项活动。数学系向隆万教授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回国后,热心同学会工作,先后当选为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秘书长、副会长、常务副会长。他以娴熟流利的英语、海外众多的人脉关系和温文尔雅的人格魅力,广泛联系海内外学长,参与组织了同学会的多项重大学术会议和对外交流活动,为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随着交大留学归国人员的规模也逐步增加,要求加入欧美同学会的人数越来越多,为了更好地团结、联系海内外的学者,2002年7月12日,上海交大欧美同学会正式成立。时任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会长严东生、上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金闽珠到会祝贺,上海交大党委书记王宗光,校长谢绳武,副校长盛焕烨、张圣坤、叶取源、沈为平、白同朔及各院系部处领导出席了成立大会。第一届理事会选举上海市副市长严隽琪、中国工程院院士翁史烈为名誉会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交大副校长张圣坤为会长;副校长盛焕烨和雷啸霖、吴建生、向隆万为副会长。成立时拥有注册会员185人,分别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丹麦、日本、前苏联、加拿大、瑞士、挪威、奥地利、捷克、新加坡等14个国家;根据会员留学或进修地区划分为亚太组、美洲组、西欧组、东欧组。

  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交大分会从成立起,积极关注学校人才强校和国际化战略。2003年12月31日,交大分会召开“国际教育发展研讨会”,150多名会员围绕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制度、改革、战略思想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常务副会长向隆万教授向与会者传达了胡锦涛总书记及中央有关领导在全国欧美同学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并作了“终身教授与校董会”的发言。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吴江教授作了“对实施国际化战略的思考”的发言,对我校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做法、经验、存在的问题及新的思路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市投资学会理事、中国项目管理学会理事、我校管理学院宣国良教授作了“跨国公司中国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的发言。机械与动力学院王经教授、药学院徐宇虹教授、机械与动力学院赵群飞教授分别就“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法国研究生简介”、“借鉴美国大学的学科负责人招聘制度”、“日本国立大学的法人及体制改革的介绍”等问题分享了自己的见解。

  2005年2月24日,我校留学归国人员举行“实施国际化战略,引进世界一流人才”主题座谈会。市人事局副局长毛大力、市委统战部联络处处长乐伯龙、副处长俞平尔、交大党委副书记苏明、常务副校长叶取源、副校长盛焕烨及交大欧美同学会部分会员共4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员围绕人才引进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规保障;摸清海外领军人才的“人脉”,建立“猎头公司”;利用全球名校顶级大师,打造交大系列论坛;要整合校内资源,打造校友信息平台;正确处理动员与引进、引进与排斥本校人员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讨,海归人员提出的建设性建议和意见对学校进一步推进国际化、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image

2012年10月10日,宝钢、交大分会联办联合论坛

  进入21世纪交大加快了国际化的步伐。2000年开始与密西根大学联合办学;2002年10月30日,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设立研究生院;管理学院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尚德商学院联办国际MBA,与美国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合作举办全球高级工商管理项目,与香港科技大学在上海联合推出“技术管理硕士”学位教育项目;电信学院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合作开展“两校计算机专业间的双硕士学位培养”;材料学院与英国玛丽女王学院合作办学;农学院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2005年筹建上海交大与密西根大学联合学院,与密西根大学的合作将逐步由机械学科扩展到电子信息、材料、化学化工、核工程、航空航天和医学等多个学科。

  在“985工程”支持下,上海交大的国际化办学从出访、来访式交流,逐渐向实质性的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等全方位联合办学发展,通过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接轨,迅速提升师资队伍、科研水平,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人才,实现跨越式发展。近年来,交大积极打造海外游学计划品牌、多模式国际合作办学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校已与140多所世界名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与30多所著名大学开展了学生交流,共有82个国际合作项目。

  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在交大出现了新的政策,学校不仅以各种优惠条件吸引海外已经学成的人才来交大任教;还大力鼓励交大的老师去到国外高校进修访问,尤其到国际一流大学做访问学者,从而使学校在海外获得博士的教师比例大幅度提高。2009年以来,我校共引进海外长期来校工作专家96人,海外短期来校工作专家997人。交大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上,制定“青年”、“上海”自助办法,推行高层人才绩效评估办法,校领导亲自赴美招揽人才。2012年,引进中科院院士2名,特聘教授44人,特别研究员81人,新增中组部21人,总数达到70人,居全国高校第二;新增上海26人,总数58人,据上海高校第一。

  随着学校人才强校战略的推进,我校海外归国人员规模越来越大,欧美同学会会员也迅速增加,截至2012年底,我校欧美同学会会员已达511人。鉴于学校分会人数多、各专业院系教学科研体系都有自己不同特色,学校分会难以面面兼顾,组织活动缺乏针对性;同时以留学国家和地区划分成若干片会的组织形式也有利有弊等客观原因,欧美同学会原有组织框架已不能很好适应海归人员大量聚集条件下发展的需求。于是,交大欧美同学会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在校欧美同学分会下建立院系层面组织框架的构想。

  2007年5月29日,欧美同学会上海交通大学分会举行全体会员大会,产生了第二届理事会。2008年,交大欧美同学分会电信学院专业委员会(电信专委会)率先成立;2011年11月2日,在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交大分会年会上,交大欧美同学分会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专业委员会(机动专委会)宣布成立;2012年5月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交大分会召开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以盛焕烨学长为会长的第三届理事会;2012年7月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召开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以吴启迪学长为会长的第九届理事会。2012年11月,由药学院、生命学院、Bio-X中心、Med-X研究院、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联合组成的交大欧美同学分会大生命平台专业委员会(大生命专委会)正式成立,并探索性地实行学院理事轮值会长制。目前,在积极筹备成立安泰经管学院专委会,计划2013年11月举行成立大会。

  交大欧美同学会换届后,积极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共建,2012年3月举办绿色能源论坛,9月在副会长、药学院副院长徐宇虹教授带领下,赴浙江省绍兴市科技园区学习探讨了双方加强合作,进行技术对接的设想。10月10日开展首届欧美同学会“宝钢集团―上海交大”分会联合论坛。2013年4月与宝钢欧美同学会及双方科研部门、统战部门,交流合作意向,筹备第二期联合论坛。2013年9月,在同学会的推荐下,我校安泰经管学院院长、国家专家周林荣获2013年度“白玉兰纪念奖”。

  2013年全国120万名海归学人迎来了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的喜庆日子,庆祝大会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省市欧美同学会的3000多名代表满怀喜悦地来到北京齐聚一堂,我校欧美同学分会盛焕烨、向隆万、周林、王经4位学长代表分会全体学长出席盛会,亲耳聆听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学长的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向留学归国人员提出了四点希望:第一,希望大家坚守爱国主义精神;第二,希望大家矢志刻苦学习;第三,希望大家奋力创新创造;第四,希望大家积极促进对外交流。这四点希望为欧美同学会和广大海归人员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作为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欧美同学会和广大海归学长,我们一定要肩负起祖国的期望和自身人生价值实现的重担,继续弘扬留学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做好本职工作,为尽快把上海交大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之上。   

  水流千转归大海,正如一位学者所言,上帝把你降生在你的祖国,你就命里注定无法离开他!欧美同学会是每一位海归学子的精神家园。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上海交大分会永远是交大归国留学人员温馨而可爱的家!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分会的每一位学长,鼓励、帮助他为学校的发展、为上海市的建设和国家的需要贡献自己的全部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