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归学人 >> 每期杂志 >> 2020 >> 2020年-04期

【四史专题】建国初期,这批科学家毅然踏上回国之路

来源:中国科协,另有部分参考《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学生归国潮》陈松友范俊琪 作者:曹琪

2020/10/14 15:54:14

华罗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着力争取留学生回国,发展新中国的科学技术。于是,一批在海外学习和工作的科学家毅然归国,为祖国建设鞠躬尽瘁。

  在这段历史的背后,是一长串闪光的名字:华罗庚、钱学森、师昌绪、邓稼先、梁思礼、朱光亚……这批科学家和留学生成为共和国科技事业的主要奠基人。

  留美科协成立

  1949年4月渡江战役之后,国内战争局势已经完全明朗,成立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简称“留美科协”)的工作,便提上日程。

  早在1944年,周恩来就作出指示:党也需要自己的科学家,从现在起就要注意培养。1946年,中共地下党员薛葆鼎受命赴美。他在匹兹堡大学研究生院进修化学工程期间,创办了读书团体“建社”。同时,芝加哥的中国留美学生创建了“芝社”,明尼苏达州建立了“明社”,三社之间经常交流。

  1948年底,三社的重要成员二三十余人在薛葆鼎的住处开会,决定以三社为基础,在美国中西部成立“美中科协”。起草科协章程时,他们还专门征求了在伊利诺伊大学任教授的华罗庚的意见。之后,美国各地陆续建立了留美科协区会。

  1949年6月18日,十三个区会的代表在匹兹堡召开会议,正式成立了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侯祥麟担任第一届干事会常务干事,陈省身、华罗庚、杨振宁、朱光亚等人陆续加入了协会。至1950年3月,留美科协会员已达到700人。

朱光亚

  “亟盼火速回国”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当年12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成立了“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统筹回国留学生接待事宜。12月18日,周恩来通过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代表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郑重邀请在海外的留学生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美科协动员了大批留学生归国,为建设新中国起到了积极作用。

  1950年1月,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发函给留美科协,称“亟盼火速回国参加工作”,留美科协决定号召会员回国。留美科协海湾区会与加州大学中国学生会一道,组织了“中国留学生回国服务社”,提供各种帮助,并协助解决由香港北上。

  2月27日,留美科协成员、日后成为新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之一的朱光亚以北美基督教中国学生会(CSCA)中西部分会会长的名义,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在留学生中征集签名。

  朱光亚等人还用《打倒列强》的曲调自编了《赶快回国歌》,每次聚会都要指挥大家齐唱:“不要迟疑,不要犹豫,回国去,回国去!祖国建设需要你,组织起来回国去,快回去,快回去!”

  3月,朱光亚、华罗庚等人到达香港。在港期间,华罗庚写下了《告留美人员的公开信》,通过新华社发出。信中写道,“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在留学生中引起了很大震动。

  留美科协在推动留美学生归国的工作上作出了巨大贡献。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年8月至1950年12月间,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留美科协动员了超过400名会员回到祖国,这些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主要工作在国家教育和科研领域,为推动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从美国回国有经欧乘火车和乘船两种方式。不论是乘火车、乘船,行程约二十至六十天的时间。当时在香港大学任教的曹日昌教授(中共党员)处是“中国科协”同“美国科协”的联络站,接待和介绍了许多旅外科技专家取道香港回国。政治封锁阻挡不了海外留学生的归国热情,一路流离颠簸,但海外留学人员回国的心情却是自豪激动的。

  相对于留美学生归国的困难程度而言,留欧学生的归国情况稍微好一些。1949年底,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致函留欧学生,阐明了处在恢复和发展时期的新中国对留学人才的热切期待,希望学有专长之人能回国参加建设。留英学生发起了“回国运动”,并成立了多个社团组织,动员留英学生归国。与此同时,中国的学术科研机构也积极发出邀请。在法国,也有一些中国留学生团体,如中国文艺社、巴黎中国学生会等,这些团体都积极动员留学生归国。在欧洲其他国家也有中国科协分会性质的团体存在,其宗旨是组织和动员留学生归国,为国家的建设作出贡献。很多留学生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各领域才华横溢的杰出科学家,便这样陆续回到了迫切需要他们的祖国: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21人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的经历;自2000年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来,至今产生了29位获奖者,其中有10多位是当年矢志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的科学家精英。

  团结起来建设新中国

  1950年8月18-24日,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成立党领导下的新型全国性科技团体――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简称“全国科联”)、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全国科普”)。

  全国科联成立后,大量学会相继加入。从1950年的19个学会、3个科联分会、1.7万名学会会员发展到1957年底的42个学会、35个科联分会、758个学会分会、9.25万名学会会员。

  自1951年起,全国科联以团体会员身份参加世界科协全体大会和执行理事会。留英学长李四光于1951年被增选为世界科协副主席。

  李四光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学的主要奠基者,创立了地质力学,并运用力学理论来解释地壳运动现象,积极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创立了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概念,为中国地质科学和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著贡献。

  在百业待兴、百废待举的情况下,千千万万像李四光一样的海外科研工作者归国,为中国的教育、国防、科技及外交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新中国成立前夕,整个中国的科研机构只有四十多个,科研人员不到1000人,科技成果寥寥无几,新型学科近乎空白。有些海外归国的知识分子甚至冒生命危险从国外携带所需的科研设备回国。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科技工作者回国潮持续了近10年,于1957年春告一段落。据统计,1949年8月至1957年底,陆续回国的留学生和学者约有2500多人,其中主要来自北美和欧洲。他们在“五年规划”的过程中、“两弹一星”等领域发挥了极大作用,是新中国建设极其珍贵的人才资源。

  留美归国的世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是数学领域的代表性人物,他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作为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他是1949年以后中国数学界乃至科学界的标志性人物,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在化工领域,中国石油化工技术开拓者之一、留美博士侯祥麟,中国石油化学、多相催化和色谱等领域学术带头人彭少逸,被誉为“中国催化剂之父”的闵恩泽等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化学家,使我国在化学工业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

  在现代物理学领域,留美归国的加速器物理学家谢家麟先后研制了中国第一台电子直线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为中国在国际高能物理界赢得了声誉;物理学家谢希德在表面物理、固体能谱、半导体物理等方面颇有成就。留英归国的主要代表有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核武器研究的开创者之一程开甲,雷达专家张直中,力学家林同骥,物理学家、力学家钱伟长等,他们都在相关领域成绩斐然。

  在医学领域也有一批颇有声誉的科学家。中国医学界的代表人物吴阶平,曾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是中国泌尿外科的开拓者。中国制药化学、药物化学专业的早期创建者彭司勋、中国基因工程创始人之一的黄翠芬、核医学专家王世真等,都是医学领域的领军人物。留英归国的楼之岑、药物学家沈家祥等都在相关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这些海归学子的尽心奉献中,至20世纪50年代末,新中国就已经建设了包括兵器、航空、船舶、电子等大中型企业一千多个,初步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国防工业和科技体系,建设了比较完备的高等教育学科体系。

  (来源:中国科协,另有部分参考《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学生归国潮》陈松友范俊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