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 100 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最早赴苏联学习 100 周年,同时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规模派遣留学生赴苏联留学 70 周年。为迎接这个历史时刻的到来,留苏分会发起“白桦林畔的青春”主题征文活动,活动得到了新老会员的热烈响应。84 岁高龄的高晓东学长发来了《留学五年在苏联》,详细回忆了上世纪 50 年代在苏联留学的经历。本期刊出第三辑(完结篇)。
在集体农庄的餐桌
在苏联五年学习期间,学校对我们的每一个假期都做了精心的安排。所以,我们所度过的每一个假期都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来到保尔参加修筑铁路的地方
1955 年的夏天是我们的第一个暑假。我和又鸣被安排去基辅一个休养所。这个休养所在基辅市的郊区,一处风景秀丽的地方。
据说这就是当年保尔参加修筑铁路的地方。休养所处于一片森林的环抱之中,附近还有一条小河。休养所有几栋简易的大木头房子,房间都是很干净、舒适的。休养所的活动都安排得很好:在附近游玩或者是去基辅市内参观名胜古迹、去小河游泳或参加一些体育活动、电影或是舞会……
我们在基辅这座美丽的城市里参观了著名的索菲亚大教堂和洞穴教堂,游览了闻名的克列夏季科大街。在那里,我们度过了愉快的两个星期。
赫鲁晓夫上台以后大力在苏联推广种植玉米。我们中国学生只是在 1955 年秋和苏联同学一起,被派到集体农庄去收玉米。
大约是 9 月下旬,索可洛夫老师带我们去到一个农庄,大约在 10 月中旬返校。在那里我们每两个人分到一户农民家去住。当地的农民住的都是茅草顶的房子,外墙都是刷成白色,房间都很大,而且都十分干净、整洁。他们的院子也很大,房后都种有果树,还有一片自留地。房东待我们很热情,每天都要在我们房间的桌子上放一大盘苹果。
地里的活很简单,大家一字排开往玉米地里走(从一头走到另一头)见到玉米棒子就掰下来扔到地头,然后再把玉米装到马车上。
因为是机耕地,所以地块都很大,干完一块地需要很长时间。年轻人在一起干活有说有笑也都不觉得累。午饭、晚饭我们都是在农庄的大街旁吃,那里摆了几个用木板钉的大桌子、长凳子。农庄的大嫂、大婶们每餐都用自己生产的新鲜蔬菜和肉类为我们准备丰盛的食物。那些菜肴都十分可口,在城里是怎么也吃不到的。
最难忘世界青年联欢节
1956 年的暑期里,我和锦辉得到了沿第聂伯河乘船旅游的票。我们先是乘火车到这次旅行的起点――基辅。那时候中国田径代表队为备战奥运会正在基辅集训。我们有幸在赫鲁晓夫运动场观看了他们的训练比赛,并且和当时国内最著名的田径名将郑凤荣、姜玉民等合了影。
我们从基辅乘船南下,基本上是白天上岸游览、晚上河上行船。沿途参观了不少地方,其中包括著名的第聂伯水电站和卡霍夫卡水库等。旅行的终点是奥德萨。
1957 年的暑期对于我是一个特别难忘的暑期。在工厂的实习还没有结束,锦辉、雅斌和我三个人被通知去莫斯科参加中国青年代表团,出席即将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我们赶到莫斯科时,由胡耀邦同志率领的中国青年代表团已经抵达。
我们被安排入住莫斯科西北角新建的奥斯坦京诺宾馆。联欢节的开幕式非常隆重。早饭后,各代表团都在苏联国民经济建设成就展览馆前的广场集结。然后全体乘上大卡车分三列沿著名的花园大街向市区西南角的列宁运动场进发。
街道两旁站满了人,阳台上,房顶上也都是人。汽车在满是鲜花、红旗和人群的街道上缓缓的行驶了好几个小时才来到主会场。
那首后来唱响整个中国的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就是在这一届联欢节上得了大奖而出名的。联欢节进行了差不多有半个月,活动内容十分丰富。它对促进各国青年的相互了解,促进世界和平,都有很大的作用的。
在克里米亚旅行途中
最后的一个暑假
1958 年是我们在苏联的最后一个暑假了。我和锡荣、宗和拿到了去克里米亚徒步旅行的票。我们先是到了克里米亚的首府辛菲罗波尔,从那里我们被送到附近的一个旅游基地。在基地参加这次徒步旅行的 20 来人集合起来,每个人都领了一套装备。一路上,用不到的个人物品都留在基地,由他们转送到这次徒步旅行的终点雅尔达。
我们一路走一路玩,来到了巴赫奇萨拉伊这个建于 16 世纪的城市。它最著名的一处景点就是泪泉,记述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普希金于 1820 年来这里访问后,于 1821-1823 年间写了著名长诗《巴赫奇萨拉伊的泪泉》。
旅行途中,到了晚上我们都会找一处有水的地方露营。支起帐篷,燃起篝火做饭。饭后躺在草地上望着皓月当空、星斗满天的夜空,真是十分的惬意。第二天晚上,我们在克里米亚的最高的山顶上露营,山下是浩瀚的大海-黑海,坐在那里,岸边的城市雅尔达尽收眼底。入夜,海岸边一片灯火和海中一些船舶的灯火交相辉映,着实很美。
在一路的祝福声中回到祖国
在学校的精心安排下,锻炼体魄、了解社会、丰富知识。假期里,我们得到充分的休息的同时,参观了许多地方,是我们五年学习生涯中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能够在学习上取得较好的成绩和学校许多老师和许多普通苏联人对我们的帮助和关爱分不开:满头白发、和蔼可亲的阿基莫夫副教授,他为我们讲授起重运输机械,他还带着我们去工厂实习。他很关心我们的学习,经常详细地为我们解答问题。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细节都记不得了,一些老师的姓名也不记得了,但是他们所给予我们的帮助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不仅仅是学校,社会各界也都给过我们许多帮助。1959 年初,当我们在工厂做毕业设计时,中苏关系已经开始紧张,虽然当时民间还没有任何迹象。工厂的资料室已经接到上面通知,不要借资料给中国人。但是我们每次去资料室借资料,工作人员都是热情地接待我们,不但借给我们资料还悄悄告诉我们,出厂门时一定要把资料贴身藏好,不能给门卫看见。
1959 年 6 月 29 日是我们离开学校的日子。许多老师、同学和朋友都到车站来为我们送行。再见了!这座可爱的、美丽的城市。再见了!我们亲爱的母校和那些给了我们许多关爱的人们。有太多的话我们想说,但是说出来的只有一句话:谢谢!我们将把在这里学到的知识用于祖国的建设事业中。我们会用自己在祖国建设事业中做出的成绩来报答你们的。
这一年夏天,毕业回国的留学生有上千人,因此使馆为我们安排了一趟回国的专列。7 月 6 日上午,在莫斯科亚罗斯拉夫车站广场上,苏联高教部和共青团中央为我们举行了一个很隆重的欢送仪式。中苏双方的代表都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共青团真理报》还专门派记者随列车进行采访。在一路的祝福声中,我们终于回到了阔别五年的祖国。
1999 年,在我们毕业四十周年之际,我收到了学校一位老师的贺信。他在信中写道:“你们在学校学习期间,来自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和捷克的留学生也在我校学习。但你们中国学生勤奋好学、团结互助的精神和组织纪律性要胜过他们。作为老师,我们很乐意教这样的学生。相信我们没有白白付出自己的劳动。”我想,这是对我们五年学习生活最好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