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外国语学社团员合影
(后排中为俞秀松,前排左为罗亦农)
1920 年 6 月,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下,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 5 人在上海环龙路渔阳里 2 号(今南昌路 100 弄 2 号)陈独秀寓所开会,决定要成立中国共产党。在党的筹建过程中,为了团结进步青年,陈独秀指派最年轻的成员俞秀松着手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1920 年 8 月 22 日,中国最早的青年团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俞秀松任书记。团的机关设在法租界渔阳里 6 号。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后,为了便于团结、培养进步青年,并且为输送青年赴苏俄学习做准备,1920 年 9 月,团机关创设“外国语学社”,以公开办校的形式掩护革命活动。
1921 年春,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肖劲光等首批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在“外国语学社”经过 8 个月的学习后,分三批从上海乘船出发经海参崴,再转陆路,历经三个多月抵达莫斯科,并作为第一届学员进入了“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班学习,开始了他们的留学之路、革命之路,同时也开启了“百年留苏”的历史序幕。
1921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首批到达莫斯科的社会主义青年团成员于 1921 年冬在莫斯科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旅莫支部”,并由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随后,更多的进步青年经中共中央选派赴苏俄留学,资料显示,从 1921 年至 1928 年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分别接收了四批近千名中国学生;同期的另一所“莫斯科中山大学”在 1925 年至 1930 年期间,也先后接受了 1400 多名学生;还有专门为各国共产党培养理论人才、军事人才的“列宁学院”和“伏龙之军事学院”,也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批高级干部。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从此成为了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不少人成为了著名的革命家、理论家、军事家,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他们当中,有刘少奇、邓小平、任弼时、杨尚昆、刘伯承、聂荣臻、叶剑英、陈云、张闻天、王稼祥、董必武、林伯渠、廖承志、李维汉、李富春、蔡畅、陈赓、肖劲光、刘亚楼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 2009 年,在已故的历届中央委员中有 66 位曾经留学苏俄。2009 年,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 11 个部门评选的“100 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中就有 15 位,他们分别是:叶挺、左权、赵一曼、刘伯坚、陈延年、王若飞、关向应、冯平、向警予、瞿秋白、陈潭秋、罗亦农、朱瑞、何叔衡、赵世炎。还有许许多多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的革命烈士都有留苏经历,他们是:秦邦宪、俞秀松、董亦湘、袁玉冰、江震寰、李季达、郭隆真、沈泽民、穆青、熊雄、颜昌颐等。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迫切需要,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初到 60 年代,国家向苏联选派了留学生(含实习生)约 16000 多名,所学学科涵盖了工科、理科、师范、医农、艺术、法律、体育等,特别是当时国家建设急需的国防军事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制造、地质勘探、交通运输业等领域。在他们当中走出了江泽民、李鹏、刘华清、李岚清、钱其琛、宋健等十几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两百多位省部级领导、两百多位两院院士,许多人成为行业和部门的领导者、专家、带头人。他们为新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是整整一个时代的中流砥柱。设立于 2000 年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截止到 2019 年,共有 6 位留学苏联的科技工作者获此殊荣,他们分别是:金怡濂、王永志、谷超豪、孙家栋、钱七虎、曾庆存。其中孙家栋还在 2019 年 9 月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当年怀揣着领袖嘱托和留学报国使命的年轻学子,用优异的成绩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成就了新中国留苏学子的辉煌,成为了共和国的骄傲!
回望百年,从 20、30 年代最早带回马克思列宁主义火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到 50 年代留学苏联,回国后战斗在祖国建设最需要、最艰苦的各行各业的留苏学子,他们心中都秉承着一样的爱国心、报国志。上世纪五十年代,刘少奇同志曾以一名“老留学生”的身份对留苏预备班的学生说:去留苏第一个要弄清的问题,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学习,为国家学习,学成回国后为人民工作,为国家工作,要下定决心跟党走!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初心。无论是建国前由中共中央选派,还是建国后由国家选派,“留苏”自始至终体现的是党的意志和国家的意志。正是在伟大的精神感召下,留苏学子们始终胸怀祖国、顽强学习、努力工作,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奉献给了祖国的建设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用毕生践行“留学报国”的誓言,以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优秀集体和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载入共和国的史册。
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也是留苏百年,从救国、建国到强国的一百年间,留苏学子始终是铭记初心的践行者,始终是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的奋斗者,今天“留苏”已经是个历史名词,“留苏生”也只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特定群体,但“留学报国”精神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的新的光芒。
1921 年 8 月 3 日,刘少奇进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图为莫斯科东方大学旧址
后记
2019 年,作为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研究中心资助项目“五十年代留苏学长的历史功勋和新时代的传承”课题的执笔人,使我有机会去翻开这段尘封已久的过往,去回溯这段“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中华民族百年奋斗史。岁月无痕,沧桑有迹,不忘来路艰辛,方能砥砺前行。无数留苏学长凝聚起来的“留学报国”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是当代留学生践行初心使命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