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归学人 >> 主题栏目 >> 创业者说

把创业梦融入祖国发展梦

来源:《海归学人》 作者:周 敏

2015/5/19 13:58:27

  周敏:吉尔生化(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曾荣获首届中国留学人才归国创业“腾飞”奖、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等称号。

  把个人理想融入改革开放的大业

  引发回“家”的缘由,是我和我先生徐红岩在美国听的一场演讲。那场由国内有关部门在美国组织的报告会,为海外游子描绘了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美好蓝图。那一天,在异国他乡的我们听到祖国母亲深情的召唤,禁不住流下了眼泪。那时,我俩以及几位留学人员已在美国共同创办了吉尔公司。我们就想,用国内原料一定也可以生产多肽类产品,而且成本将大为降低,并可填补我国在这个领域的技术和产业空白。

  基于这样的考虑,1996年金秋,我们毅然放弃了在美国创下的家业,回到了上海这座我生长的城市,经过一年多的考察、选址、筹建,吉尔生化(上海)有限公司在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呱呱坠地,开始了“二次创业”。

  作为一家留学生创办的高科技企业,浦东新区给予我们多方面的扶持,将其列为浦东新区“种子”风险投资基金资助单位。伴随着张江高科技园区各项设施的完善,公司由小到大,迅速发展。1998年5月,公司初创时,只有一种产品,几家客户,到现在已成功开发产品上千种,在多肽领域达到国内之最。我们建立了国内首个大规模高纯度的多肽制备纯化平台,多肽试剂单批次产量和高纯度研究级肽产量规模也达到世界第一。吉尔品牌的多肽类产品在国内外生物技术和医药领域制药企业享有了极高的知名度。

  在美国尽管生活条件好,但总有心理上的压抑感。我们回国谋求发展,当时许多人不理解,说我们自找麻烦。现在,他们弄清楚了,只有把个人的理想和追求融入到祖国的改革开放大业中才会有所作为。

  创业是不断进取和攻坚克难的过程

  初创时期的吉尔生化,仅拥有188平方米的1间实验室和一间办公室及5名员工。我既是总经理,又身兼销售员、仓库管理员、出纳员、出口报关员等数职。

  在公司开发第一个产品期间,公司便遭遇了研发经费匮乏、技术难题等诸多困难。但是,我和公司技术人员并没有退却,历时一年多时间,终于研发出公司第一个多肽合成缩合剂-HBTU,产品纯度达到99.8%,高于国外同类产品。

  当我们还沉寂在第一个产品问世的喜悦中时,新的考验却马上来临。由于产品属于新产品研发,按海关方面的要求,我们必须提供产品官方说明书方能办理出关手续。为使历经千幸万苦研发出来的产品能顺利出关,我数次奔波于报关公司和海关窗口,一次次不厌其烦地解释,最终感化了海关的工作人员。由于我们的坚持,海关也开始改变这一已不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强硬规定,产品在海关仓库放置近一个月后得以报关出口。至此,凭借团队在海外积累的市场资源,我们的产品成功打入美国市场,为公司的发展积累了技术和资金上的“第一桶金”。

  有多大能耐做多大事情

  创业初期一定要量力而行,我个人一直奉行有多大能耐做多大事情的原则。公司运行前十年,我们没有从银行贷过一分的款。因为我深知银行向来是做锦上添花的事,不可能成为创业者艰苦创业过程中雪中送炭的救世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虽然走的道路不乏坎坷和艰辛,但每走一步所打下的基石将是无比的坚实。

  公司技术人员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结合销售网络的不断开拓与完善,吉尔彻底打破了国外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垄断局面。国内知名科研院所例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军事医学研究院、上海生化所、上海药物所等单位开始从吉尔采购多肽试剂产品;在国际市场,吉尔产品远销到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4年随着公司销售产值的不断提升,原有的研发基地已远远满足不了公司迅猛发展的需要。公司管理人员在比较了上海各大开发区现有创业环境和创业条件的基础上,毅然决定将公司前几年发展所获资金投入紫竹园区。我们以100%的自有资金在紫竹园区购买了吉尔在上海的第一块土地,并用了一年的时间建起了吉尔的第一栋共计4800平方米的研发和销售大楼。2008年,公司在江苏盐城滨海开发区购得100亩工业用地,几年来陆续建成35000平方米的生产厂房和GMP车间。2008年初,成功收购了澳大利亚抗体公司,成为中国少数几家具有实际生产抗体能力的公司,自此公司的抗体业务也迅速发展。

  企业文化的认同决定着企业发展的方向

  企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除了领导者的英明决策,至关重要的是员工的齐心协力。吉尔生化从创办初期不足十个人发展至今近千人的规模,依靠的是上下员工对公司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的认可和遵循。管理出效益,这在公司先行整体运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企业掌门人,不断完善和优化管理条例,是所有管理工作的重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