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归学人 >> 主题栏目 >> 创业者说

摩拜单车创业启示录

作者:顾明祥

2017/2/15 16:08:21

  去年8月初,我随朋友到黄浦区街道做调研,访谈中首次听说摩拜单车这个新鲜项目,后来又看到头条文章《摩拜想让上海人民都能骑上自行车,这事儿到底有多难?》,最近摩拜单车风靡上海的大街小巷,好多朋友也在骑行,引发我的感慨,结合所见所闻,从公益创业的角度写一篇随感,以飨友人。

  培育期

  上海中心城区南京东路和外滩,创新型企业提供的摩拜单车悄然问世。这款产品从公益服务的角度出发,立足于解决中心城区楼宇内,白领在采用公共交通方式出行时面临的“最后一公里”的痛点。在地铁口、公交站和楼宇下放置改进过的自行车,用户通过手机扫描车身上的二维码,可以随时以低廉的租金(半小时1元)骑行单车。这款创新产品推出后,深受市民的欢迎。街道的涉侨部门看到这款产品在吸引新侨白领参与方面的优势后,主动和“摩拜单车”公益项目联合,通过各种渠道向新侨白领宣传这项创意公益服务,鼓励大家在都市中使用这种便利的出行方式。

  摩拜于2016年4月22日召开发布会宣布登陆申城。作为一项新生事物,要想获得社会和市场的认可,政府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联合营销对象,因为政府的行政资源等,能让“摩拜单车”在市中心有一席之地。从报道和当地实践可以看到,摩拜的团队刚开始就和黄浦区、杨浦区建立合作。就如同我在报告中提到的,上层的战略合作关系确立后,基层会通过各种途径来宣传引导,帮助“摩拜单车”引流,比如在南京东路街道就有“积分换骑行”的服务,这项措施就是鼓励街道辖区内的楼宇白领们迈出骑行单车的第一步。

  其次,摩拜单车的横空出世迎合了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需求,解决了都市白领上下班出行的“最后一公里”的痛点,于是和政府一拍即合得到青睐和支持。摩拜单车的出现带有“公益创业”的性质。这样带有高科技成分和定位系统的公共自行车摆脱了对固定锁车桩的依赖,大量出现在白领聚集的中心城区,颠覆了以往由永久自行车依靠停车桩在外环地铁站外独霸的温吞局面,标志着一种无身份、无地域差别,老少咸宜、想骑就骑的新时代到来。

  摩拜单车盈利模式的计划是在车身上印刷广告,通过吸引商家的投资来盈利,单车骑行时会形成遍布大街小巷的“移动广告”。然而随着摩拜单车在全市普遍推广开来,这种做法并未实施。它的盈利模式又在哪里呢?靠每天新增的用户每人支付299元的押金能否形成巨大的资金池?上海各个区的街道上开始大面积地出现摩拜单车的身影,这种模式能够长久地继续下去吗?

  推广期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摩拜单车由点及面,在全市范围内铺开,之前局限在黄浦、杨浦的支点,现在徐汇、静安、闵行、普陀等地都可以看到这种自行车,大街上有不少人骑行。

  我和朋友聊到这款公共自行车时,发现90后对于这款车的认同度很高,他们认为租价便宜,即租即还,兼具了出行便利和运动健身的双重优点。在我看来,摩拜单车风靡全市,除了符合人性的功能设计外,其实是在引领和提倡一种“使用文化”。

  以前我们认为只有拥有物品后才能使用,后来发现“所有权”和“使用权”是可以分离的。随着社会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用”租来的物品便利度和成本越来越低,而拥有物品的成本越来越高,整个社会更提倡一种环保循环的“使用文化”。就如同骑自己的单车出行,给我们带来的困惑层出不穷:要配锁、不能带上地铁、锁车后也会被盗等,整天担惊受怕,不敢骑新车出门,也体验不到骑车健身的乐趣。而现在可以随借随还、即走即停的摩拜单车免除了大家的后顾之忧。只要花上几元钱,全市都可以找到摩拜单车,骑上它乐悠游,不用担心车磨损、被盗走,真是不在乎“天长地久”,只渴望“一朝拥有”。

  “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战略,摩拜单车恰好符合了发展特征和未来的社会趋势。它融合了定位系统和移动互联网APP技术,协调和重构了交通出行的方式,协调了政府和市场、融合了三大部门的资源,倡导低碳环保、绿色出行的理念。

  前不久,我在咖啡馆会见朋友,朋友告诉我是租用了小区的自行车过来的,租用小区自行车时付1000元押金,每小时2元钱,到达地点后手动上锁。我告诉朋友,摩拜单车的押金只需要299元,而且租赁很方便。朋友便下载了APP,并在附近寻找单车,而摩拜单车在这个区域分布并不多。于是朋友提出疑问,如果我骑着摩拜单车过来,锁上车进屋喝咖啡,我原先骑的车被别人扫码骑走了,当我办完事发现附近没车,岂不是很尴尬,还要用APP到附近找。所以这种设计还是有缺陷,他更习惯自己独立上锁。朋友的质疑很正常,摩拜单车自从推出后就一直被吐槽车身笨重、骑行吃力,有时候不能完全扭转用户的习惯,唯一能做的便是不断地改进优化自己,更加适应市场和消费者。

  竞争期

  摩拜单车一家通吃的情形并没有维持太久,很快街头出现了另一家竞争对手――ofo共享单车,这款黄绿色车身的单车具备了摩拜单车的所有优点,而且车身更显轻盈。在街头,摩拜单车的停车处总有一、两辆ofo 单车如影随行,骑行单价也是半小时1元。ofo 共享单车并不是哪个土豪对摩拜单车的山寨复制,它在两年前便诞生于大学校园中,现在得到资本的数度青睐,走向各大都市,看来要卯足劲和摩拜单车一较高下。受到ofo的强劲冲击,摩拜单车快速改进,充分汲取用户意见,推出更接地气的II代:前后轮牵引改用链条,车身变得小巧轻盈,便于女性骑行,车前装上车篮,便于用户摆放物品。

  按照“四新经济”中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来评估这个项目,它更偏重于“新技术和新模式”,但都未能形成自己的绝对优势和知识产权。定位系统和APP在日新月异的科技面前,已经不具备技术优势;至于新模式,这种不依靠停车桩,着力于解决都市白领“出行最后一公里”的公益模式也正在被更多的竞争者所复制。这个在半年前还很创新的项目,面临着如此迅猛的竞争者,也许剩下的策略只能和“滴滴打车”一样,通过资本烧钱来尽快地抢占市场。

  在文章的结尾,我突然想起著名作家周梅森的一部中篇小说《青乘》,讲的是清朝末年,一个富庶的江南城镇上轿业的兴衰。在镇上,有身份的士绅出行、居民办红白事都要靠人抬轿,几家轿行为了抢客源生意,时常火拼出人命。后来出现一位奇女子,以惊人的胆识和超卓的意志打败竞争对手,一统全镇的租轿行业。年纪轻轻就成为一呼百应的大当家,兴盛时曾拥有数百名轿夫,上百乘轿子。最后,随着民国的到来,更便捷的人力黄包车来到镇上。车座上的顶棚能遮阳挡雨,小镇上的居民出行再也不坐轿了,租轿业从此一蹶不振。那位女老板被迫关掉轿行,遣散轿夫,远遁他乡,销声匿迹。作者在文章最后一句留了个意味深长的结局,有人曾经在上海的一辆有轨电车上隐约地看到过她。拿这篇小说来回味类比,想说在这个社会变迁日新月异的时代,是个颠覆一切、创新变革、弯道超车的时代。当你还在跟竞争对手死磕时,也许你所在的整个行业都被颠覆了,你和竞争对手都淘汰出局了,而创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工具还在不断更迭,层出不穷。

  (作者:雅淑创意国际时装股份有限公司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