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归学人 >> 主题栏目 >> 深度思考

时尚产业呼唤时尚人才

作者:亓 文

2017/8/8 13:57:56

  时尚创意产业引领大“潮流”

  全国文化创意产业这几年突飞猛进。香港、台湾地区的创意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上海、深圳、成都、北京、苏州等地也正在建立一批具有开创意义的创意产业基地。

  上海是我国工业化最发达的大城市,一直在尝试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据有关方面统计,2015年上海创意产业已形成研发设计、文化传媒、咨询策划等五大重点,涉及38个中类行业和55个小类行业,年增加值达549.4亿元,占当年全市GDP的比例达6%,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高度关注。

  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初步形成的创意产业五大重点行业,到2015年底增加值已分别达到:研发设计创意240.8亿元,咨询策划创意136.8亿元,建筑设计创意98.7亿元,文化传媒创意49.4亿元,时尚消费创意23.6亿元。2015年,创意产业增加值预计实现两位数增长,总量将超过65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例7%左右,成为上海经济增长的重要新兴产业之一。

  上海已有时尚创意园区

  “时尚”创意产业人才队伍“落伍”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上海已逐渐成为我国时尚创意产业发展最为快速的地区之一:创意产业加快启动、提升功能、形成集聚,但还存着在一些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问题。

  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秘书长何增强表示,上海在硬件上已有几十家创意产业园区,在软件则要大力引进高端创意人才和能将创意作品产业化的经营人才。目前,上海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中男性占57.72%,女性占42.28%,构成比例基本是“四六开”,总体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此外,年轻化是时尚创意产业的显著特点。从业人员的学历以大学本科为主,占到56.3%。为了培养创意产业人才,上海市经信委已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东华大学等地正式挂牌成立了5个创意产业人才培训基地。然而,上海创意产业人才仍十分缺乏,已经成为阻碍产业发展最为主要的瓶颈。在纽约,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占所有工作人口总数的12%,伦敦为14%,东京为15%,而上海这一比例还不到千分之一。

  ・人才队伍建设的观念落伍

  上海一些地方和部门还没有把实施时尚创意人才战略放到应有的位置,存在对文化人才忽视、轻视、偏视的观念;一些领导把时尚创意人才队伍建设视为软任务,认为可抓可不抓。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的2013年《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指出,由于用人观念和制度安排存在欠缺,我国的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人才浪费情况触目惊心。仅2008年我国就有2500万人因没能尽其才而被无端消耗,造成的损失仅经济指标一项就超过9000亿元。一些地方和单位常常抱怨没有人才,不惜物力、财力到外面引进人才,却对本地区、本单位的人才视而不见。这种舍近求远的“人才引进”,不仅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还压抑了现有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甚至出现“人心思走”的现象。

  ・时尚创意人才的创新能力欠缺

  创新是文化时尚创意的本质特征,是推动时尚产业繁荣发展、提高国家软实力的不竭动力。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最新研究结果:“中国的创新能力居全球第27位,落后于新加坡(第1位)、韩国(第2位)、美国(第8位)、日本(第9位)等。”创意人才的原创力成为时尚创意产业最重要的发展因素。创意人才创新能力的高低是影响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和未来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然而,现阶段,上海创意人才的原创能力却十分欠缺,主要表现为:高端文化人才尤其是大师级文化创意人才匮乏,制约着时尚产业原创能力的提升;国内时尚产品的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时尚业创新不足,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时尚产品稀缺,时尚创新尤其是新兴流行时尚主要成形于国外,我国尚处在“跟随”阶段。

  ・战略型时尚创意管理人才缺乏

  现有的时尚创意管理型领导人才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创新精神,把握全局、驾驭全局的能力不强。一些时尚创意管理人才知识结构老化,视野不宽,观念陈旧,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一些时尚创意事业单位忙于事务,在引进人才上抓不住关键,坐失良机。随着时尚创意产业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时尚创意事业发展与创意专门人才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尤其是视野宽、懂策划、有创意、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专门人才严重匮乏。

  ・人才评估制度不完善

  我国出台了不少制度来规范创意人才的管理,但不可否认的是制度还不规范,人才评估制度还不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尚未构建,评估主体不中立,评估客体不全面,评估标准不科学,还没有真正形成靠市场机制、靠科学合理的分配政策来调动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意识。创意人才评估普遍采用大平均、小差距的分配制度。高层次人才的劳动价值、贡献、效益与分配很不成比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权利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例如,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设计者,设计海宝收益不到2万元。另外创意产业用人机制不活,择优使用、绩效考核等仍停留在理论和口头上,存在官本位和论资排辈等现象。此外,文化和时尚创意系统专业技术人才评聘矛盾也比较突出。

  ・人才的流动仍存在体制性障碍

  我国尚未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促进时尚创意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相适应的人才发展机制和人事管理体制。人力资源难以优化配置,制约了人才的开发。一方面是优秀的文化人才引不进,自身的文化人才留不住;另一方面因单位性质、个人身份等因素,时尚创意人才内部流动不畅。现今文化系统下辖的时尚创意事业单位,有参照管理、全额、差额、自收自支四种性质。事业单位人事改革以后,政府职能部门对逆向调动把关较严,致使系统内部相当一部分人受身份限制不能调整到更适合的技术与管理岗位。

  ・文化人才供求矛盾与结构性失衡

  时尚创意人才队伍不仅要高数量、高质量,而且要结构优化合理。没有高质量的人,时尚创意产业建设的质量难有保证;没有结构优化合理的人才队伍,容易造成人才过度消费或者大材小用。上海需要一支规模宏大的时尚创意人才队伍,更重要的是人才质量要能够满足时尚创意建设的多层次需求:既要有一批大师级人物、一大批专家,也需要有与之配套的专业人才,更需要一大批能工巧匠和民间人才。当前,我国创意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一方面有些时尚创意人才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社会需要的人才又供应不足。2013年,相关部门对30多个行业人才紧缺指数进行分类统计,发现我国创意产业的人才紧缺首当其冲,仅时尚人才的缺口就达15-20万人。在人才培养方面,如何解决加快改变创意产业迅速发展与产业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的矛盾,加快制定创意产业各类人才的培养计划,特别是产业领军人物和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是当前时尚创意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

  海派文化需海派人才

  创意产业必须依靠创意人。人的培养与教化是创意资源创造与提升的巨大动力。加强对创意人才的教育,成为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海派文化重视教育精神的重要体现。

  区域文化是时尚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底蕴与灵魂。文化的地域性,在决定了创意产业发展内容和方向的同时,也决定了创意产业的特色。“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大环境是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优越基础,而海派文化的开创性则是创意产业生根繁荣的条件。它不墨守陈规,能迎合时代潮流,敢于吸纳新事物来变革传统文化。海派文化的不断变革,贯穿始终的是海派文化最本质的精神内核――创新意识,这也正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活力所在。上海精粹、中国精神和国际精华将是上海创意产业的新文化氛围。

  时尚产业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利用中国元素,依托海派文化打造时尚品牌,将是上海发展时尚产业和时尚品牌的最佳切入端口。大力挖掘中华老字号,历史知名品牌,扶持历史知名品牌恢复活力,帮助历史知名品牌保持持续创新能力。上海应积极发掘和整合科技文化信息优势,积极培育和推广创意产业领域的重点行业、企业和项目,以打造时尚产业海派品牌为着力点,实现“传统产业品牌”“先进制造业品牌”“时尚创意品牌”和“现代服务业品牌”的联动发展。

  亟待吸引海归经营型人才

  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创意设计人才理应成为上海创意产业的重要力量。然而,“2015中国海归就业与创业报告”显示,14.3%的海归选择进入金融业,贸易零售、地产建筑、互联网行业分别占到7.2%、6.9%、5.5%。海归创业领域中,排名前三的新生物工程/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贸易零售等分别占比18.6%、13.6%、13.6%。可见,海归从事时尚创意产业的规模并不大,因此,创造条件,重点吸引和凝聚海外从事创意产业的优秀人才,特别是那些既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又有宽阔国际视野的海外留学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现今上海缺少的不仅是高端创意人才,导致原创作品少,而且缺少擅长将创意作品“产业化”和“市场化”的产业经营人才。目前,高校开设的有关创意产业的专业大多有局限性。因而可以设立以培养时尚创意产业人才为核心的创意学院或在高校设置创意产业经营管理专业。重视培养擅长将创意作品“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创意市场营销人才,即“新创意产业经纪人”阶层。在相关优势专业中导入创意产业知识和技能开发模块,注重研究创意人才培养的新思路与方法。同时,重视社会培训机构的专项短期培训,为创意阶层的形成和人才的培育创造有利的氛围。

  (作者:东华大学“东方学者”特聘教授。本研究为我会研究中心2016年资助项目,成果获上海统战理论政策研究成果二等奖,内容有所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