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玉梅,我国著名的微生物学家。1956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医学院),1980~1982年赴英国伦敦大学、美国国立卫生院进修肝炎病毒学。1985年经卫生部批准建设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她长期从事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发现了我国乙型肝炎病毒的多种变异株,提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耐受性的观点,研究消除免疫耐受性的治疗策略,推动研制乙肝表面抗原抗体复合物型治疗性疫苗,被认为是治疗性乙肝疫苗的开拓者之一。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累世书香,科研报国源流长
1934年1月16日,闻玉梅在北平(今北京)出生。闻玉梅的父亲闻亦传、母亲桂质良为近代中国最早的一批留美博士。1930年,闻亦传夫妇双双学成归国,一腔热血要将所学报效国家。1934年闻玉梅出生时,父亲任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系副教授,母亲则在北京道济医院从事医疗工作。
闻玉梅的家庭可谓是累世书香,闻家是湖北浠水的大家族。闻亦传是著名爱国诗人闻一多的堂兄,在清华读书期间,闻亦传与闻一多等人组织了上社,切磋学问,关心时事。1922年从清华毕业后,闻亦传官费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于1924年获哲学学士学位,192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桂质良同样是一位卓越的女性,她1921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的出国留学基金(庚子赔款),1922年进入美国卫斯理学院,后考入霍普金斯大学,1929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为闻玉梅成长为一位卓越的女科学家做了最初的铺垫。不幸的是,闻亦传因醉心学术,劳累过度,1939年染病早逝,年仅42岁。父亲虽早逝,但其为国家科研事业呕心沥血的精神却留给了年幼的闻玉梅。
1941年,闻玉梅随母亲来到上海,先就读于上海中西第二小学。1943年进入圣玛利亚女中学习。圣玛利亚女中是当时知名的中学,闻玉梅在读书期间,因成绩优秀,连年获得第一名而获免学费。桂质良,一个文弱女性,带着两个女儿(闻玉梅另有一年长3岁的姐姐),生活不可谓不艰辛。虽然有许多有钱有势的亲戚、同学,但她从不求助于别人,坚持以自己的能力培养女儿。为了让闻玉梅姐妹接受最好的教育,桂质良四处兼职。1953年,桂质良进入国家教师编制,成为第二军医大学的三级教授,专职授课精神病学及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桂质良是我国精神科发展史上第一位女性精神病学专家、第一位儿童精神病学和心理卫生专家、第一位出版精神病专著《现代精神病学》的专家,同时还出版《女人之一生》《我们的孩子及其问题》(Our child and his problems)、《只对女人说》等著作。对闻玉梅而言,母亲对其影响极深,是第一个让她崇拜的对象。
另一位深深影响闻玉梅的女科学家是居里夫人。中学时代的闻玉梅很喜欢《居里夫人传》这本书,多年之后,闻玉梅回忆起这本书,仍然清楚记得其中的情节:“老师知道,居里夫人小时候的记忆力非常好,她可以把沙皇的历史背得很熟。每次学监来了,就叫玛丽背诵。等学监一走,她就抱着老师痛哭……她最后得了两次诺贝尔奖。她将发现的第一个放射性元素命名为‘钋’(po),来怀念她的祖国波兰。她发现了可以治疗肿瘤的放射性元素镭后说,她不要专利,应该服务于人民。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元素,她最后是死于放射元素引起的疾病。”
中学时期,闻玉梅所钟爱的另外一本书为《白求恩大夫的故事》,是促成闻玉梅选择医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闻玉梅提起这本书时说:“看了以后,我觉得科学是进步的,应该为人民服务,应该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从事医学工作,可以随时随地解除人的疾病。这书对我的影响很深,我想将来要从事这一行业,做一名专业人员。所以,我就考了当时的上海医学院。”
投身医学,风雨坎坷遇恩师
1951年,闻玉梅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医学院,进入医疗系开始本科学习。在上海医学院,闻玉梅不仅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医学生涯,而且与丈夫宁寿葆相识。1956年,闻玉梅从上海医学院毕业,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她认为党可以把很多人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党组织激励我继续前进。因为要做先锋队,你老是要冲在前面的。没有组织对你的帮助、教育、关怀,没有党员同志之间的互相鼓励,有的时候还要对你批评,我觉得很难一辈子坚持。所以最后,我认识到我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必须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组织的领导之下,按照正确的方向去发展。”
从上海医学院毕业后,闻玉梅面临着选择自己未来发展道路的问题。她本可以去做一名临床医生,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报考研究生,从事基础医学的研究工作。促使她改变的原因是实习时的经历:一名患有心脏病的孕妇因心力衰竭而去世,母子都没能保住。闻玉梅非常内疚,作为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眼睁睁看着病人死去,却无能为力。闻玉梅回家后哭了好几天,母亲很是担心:“这样感情用事,缺乏冷静与理性,怎么能做个好医生呢?”桂质良的提醒和救活病人的强烈愿望使闻玉梅认识到自己应该去作研究,去创新理论,探寻新的方法救治病人。因为这个原因,闻玉梅选择做医学基础研究,且自始至终,她都坚持以救死扶伤,治疗疾病为研究目的。“一直到现在,我所有的研究都是要直接用到病人身上,而非为了发表几篇文章。”
所以闻玉梅决定参加全国首次副博士研究生考试,进一步深造,进入更深的研究领域。但正当她积极备考时,母亲却突然因病去世。遭此巨变的闻玉梅悲痛欲绝,想放弃考试,在姐姐闻玉平的鼓励下,强忍悲痛参加考试,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上海第一医学院微生物学的研究生,欲师从著名教授林飞卿。但生活又给了闻玉梅一个挫折,林飞卿当时只收学俄文的学生。无奈之下,闻玉梅欲去中山医院放射科工作。这时,林飞卿拨通上海第二医学院微生物学一级教授余?的电话:“你的研究生发榜了吗?我给你一张试卷,你看后再作决定。”余?看了闻玉梅出色的试卷后,当即表态:这个学生我收了!于是,闻玉梅1956年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之后,进入了上海第二医学院,跟从余?开始微生物学的研究。
1957年,副博士政策被取消,闻玉梅无奈中止了在第二医学院的学习,回到上海医学院做助教。1960年,闻玉梅在上海第一医学院基础部获重点培养,正式拜林飞卿教授为师。三年之后,为了进一步培养闻玉梅,林飞卿将闻玉梅送到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进修,师从中国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开拓者之一的谢少文教授。这年5月,闻玉梅与林飞卿在《实验生物学报》上发表《艾氏腹水癌抗原的初步研究》一文。闻玉梅的三位老师教会了她一个优秀科学家应有的严谨、创新和对培养后进的责任感。
筚路蓝缕,解除国病为己任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国门打开,闻玉梅渴望到外面世界去看一看。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华举办考试,为中国学者提供了出国学习机会,其中有两个肝炎研究领域的名额。闻玉梅顺利通过考试,获得了其中一个。其他专业的出国时间大都为1年,但肝炎只有3个月,当时出国大都想要时间久一点,而闻玉梅却选择了一个时间最短的。面对不解,闻玉梅坦然回答:“我就是要做肝炎,别的不做。”而为什么选择肝炎,而且是乙型肝炎?因为闻玉梅看到中国日益增多的乙肝患者,当时十分之一的中国人感染乙肝,她觉得乙肝是国病,决定要全力以赴研究乙肝,解除中国广大乙肝患者的痛苦。
1980年3月,闻玉梅被首批选派去英国伦敦大学卫生与热带病研究所WHO肝炎合作中心。这3个月期间,凭借出色的科研学习能力,闻玉梅完成了应有的学习内容,并发表论文《肝癌细胞PLC/PRF15克隆株分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研究》。回国时,闻玉梅不仅带回细胞株用以进一步研究,还用自己省吃俭用余下的生活费为实验室购买了低温冰箱和幻灯机。当时卫生部的领导看到闻玉梅本来没有什么钱,还买了重要的实验仪器回来,开玩笑地问闻玉梅:“你还没饿死呢?”闻玉梅说:“怎么会饿死呢?我不吃贵的东西,只吃那里最便宜的东西,像鸡翅膀、鸡蛋、方便面,我的方便面都是一箱一箱买的。”
林飞卿觉得三个月时间对闻玉梅来说太短,正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对中国学者开放了,但闻玉梅已经是教研室主任,校方不批准闻玉梅出国。已经70多岁的林飞卿说:“闻玉梅是有潜力的,一定要让她去,我替她当主任,有事我来做。”在林飞卿的坚持下,闻玉梅又到NIH进修了14个月。这期间,她踏入了一个新领域――分子病毒学。闻玉梅在国内从未听说过“分子病毒学”,她想把这一新兴事物介绍到中国,但她进修的实验室负责人只让她做细胞的病毒培养,不认为一个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女性能胜任这么“高端”的科研。为了证明自己,闻玉梅找到NIH实验室下面的一个分子病毒学实验室,虚心向里面的研究人员请教,自己学着做。她还报名参加了夜校的分子病毒学课程。尽管她并不需要学分来获得学位,但她选择听课并参加考试,考试成绩出来后,当时已经年过四十的闻玉梅位列第一,虽然记忆力远不如班里二十几岁的同学,但她用勤奋好学证明了中国人的科研决心与能力。
疫苗是预防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方式,乙肝疫苗问世已久。但未感染乙肝的人可以用疫苗进行预防,那已感染乙肝的众多患者,怎样清除他们体内的病毒呢?对此,闻玉梅提出了一个崭新的理念,用疫苗来提高人体免疫力,借此控制病毒,这一理念被称为“治疗性乙肝疫苗”。这个想法,闻玉梅酝酿了很久。她根据乙肝的传播情况,设想可以通过消除乙肝的免疫耐受,激发人体自身的免疫力来对付病毒。她认为,治疗乙肝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抗病毒,另一方面是提高人体抵抗力。
1986年国家推出“863”计划,该计划第一次招标时,闻玉梅递交了申请。去答辩的时候她说想要做免疫治疗,先做一个动物模式。当时动物模式方面,中国只有鸭子,闻玉梅就带着她的第一个博士生瞿涤做鸭肝炎病毒。闻玉梅的观点非常明确,要做表面抗原,虽然当时国际上都认为是核心抗原作为主导。评审团的一批专家被闻玉梅的创新性思维所打动,决定为闻玉梅的设想投入100万元的资金支持。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闻玉梅为了让这100万能够作出成果而殚精竭虑,废寝忘食。
1995年,在国际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闻玉梅发表了题为“Hepatitis B vaccine and anti-HBs complex as approach for vaccine therapy”的文章,在国际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治疗性疫苗”的概念,并介绍了中国的开展情况,这篇开创性的论文此后获得了该领域研究人员的高频引用。1997年,“治疗性疫苗”被列为国家“863”计划生物领域重大项目之一,受到国内外关注。同年,闻玉梅被欧共体聘为“欧共体―发展中国家项目申请”评估专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009年,治疗性乙肝疫苗跨过了Ⅰ期、Ⅱ期临床试验的门槛,进入了Ⅲ期临床。
在研究治疗性疫苗的这么多年中,闻玉梅说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国家的支持是她走下去的力量。她将好几大箱子的病人来信装订后,在“前言”中写道:“愿我全室科研人员不辜负人民的期望,在治疗乙肝方面继续努力奋斗,为人民解忧,为祖国争光!”国家的支持是闻玉梅另一强大的动力,闻玉梅说如果没有国家的支持,自己是做不下去的。
辛勤耕耘,培养人才传薪火
1985年,经卫生部批准,闻玉梅开始组织建设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1999年,闻玉梅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闻玉梅获国家科技部“863”计划十五周年突出贡献奖。2007年,闻玉梅作为第一完成人完成的项目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硕果累累的科研成就给闻玉梅带来了足够的知名度,但闻玉梅并不看重这些名利,她更看重自己作为老师的角色。
早年国外的进修经历使闻玉梅认识到,自己这一代的科研不可能跟外国人平起平坐了,要回来培养后辈,让下一代跟外国人去竞争。之后培养学生,闻玉梅始终保持跟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一致的高标准。这种高标准让闻玉梅成为学生眼中的严师慈母,学生们谈及闻玉梅,莫不对她感激敬重。
有人问闻玉梅:“你一生做了什么事情,你觉得还可以?”闻玉梅说:“我觉得还可以的就是我及时回来了,为中国创建了一个实验室,培养了一批人,让他们接着朝前走。”
如今,闻玉梅培养出来的学生也都成了学科带头人,为中国的科研事业贡献力量。
多次被复旦大学研究生评选为最受爱戴的十大研究生导师的闻玉梅,虽已是八十余岁高龄,仍坚持组织团队,给学生开设《医学与人文》课程,培养医学生的人文情怀。平时,闻玉梅经常参与学生组织的学术活动,耐心解答学生一个个问题。
2013年,面对中国日趋老龄化的状况,闻玉梅老骥伏枥,带领团队承担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长三角地区健康老龄化发展的战略研究”,提出“医老”的口号。她希望这项惠及老年群体、家属及社会的事业能够为国分忧,为民解难。
回溯往昔,从闻玉梅双亲留美归国,振兴祖国科研事业,到她奋斗在医学领域六十余载,闻玉梅及家人时刻以人民的重托为己任,其对国家的赤子之心薪火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