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4年-04期

【随笔】《年龄是一种感觉》:不确定戏剧的魅力

作者: 马圣楠 

发布时间: 2024-09-25

自1935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 1887年-1961年)提出有关猫生死叠加的著名思想实验:总之,因为不可能存在既死又活的猫,结局总在打开容器的那一刻才知道结果,因此薛定谔的猫(Schrödinger’s Cat)成了人们对描述不确定状态的一个惯用词。

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到21世纪,既定结局的戏剧似乎也显得不那么cool了——尽管艺术家们总是以创新为生命线,从形式到内容,绞尽脑汁,穷尽一生。但这世界上还是有这么一些被文曲星亲吻过的脑袋想出了其他人没有想到的新点子,比如这部名为《年龄是一种感觉》的单人话剧。

最初在了解这是一出独角戏的时候,对于故事布局的好奇与对于单调乏味的恐惧拉扯着我,差点就要掰着花瓣来算“去”“不去”……终究好奇心战胜了恐惧,而当我从剧场里心满意足地走出来时,我确信这出极具有当代精神的剧目,将具有更长的生命力。

话剧剧本原作来自于加拿大籍作家和演员海莉·麦克吉(Haley McGee),现定居英国。她自编自演的《年龄是一种感觉》获得爱丁堡艺穗节一等奖和伦敦奥利弗奖提名,该剧在英国演出获得空前反响。

但凡有艺术创作经验的人看到这段内容都会会心一笑:创作的过程令人快乐,而从纸面到作品所经历的阵痛往往与资源相关,这一出将人数降至极限的作品不免让人想到有一档综艺节目中吴镇宇的戏语:没有钱才有创意,有钱就不动脑子。

一个人的作品其实也不少见,只是怎样让剧情引人入胜才是真正考验创作者的。剧本选用了非常好的角度:人生的不同年龄段。

艺术总是这样:通过一个具象的、创作出的艺术形象,来与尽量多的人群产生共鸣,即大家耳熟能详的“来自生活,高于生活”。一个人的成长,一个女性的成长,尽管东西方存在文化差异,习俗差异,但生命的课题却大致相类:闺蜜、爱情、婚姻、家人、宠物、工作、疾病、死亡——他人的,以及自己的……罗列出来的确平平无奇,毕竟哪出戏剧不讨论这些呢?而且如果一些不够好的作品,还会因为不够集中而失焦。

但此作的妙处,并不在女性成长话题的全年龄段罗列,十分亮眼的便是从开启时告知的:“没有人知道故事的全部。”戏剧,这种古老的艺术样式,在这出戏中好似融合了当下流行文化的代表物件“盲盒”一样,每一场随机的观众、随机的选择,构成了随机的剧情。如果用数学概率的方法来推算,如果每一次演员随机从树上取下12个情节中的不同情节让观众来挑选,且不同的情节顺序就认为一种新的可能的话,那么将会出现665280种不同的故事情节顺序——对,就是12个基本情节排列组合时的不确定,就像不同的人,在面临未知生活时所感受到的不确定相仿,也是“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又一次写照,尽管我们的生活已经无数次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只是庸碌的日常让人昏昏欲睡,需要戏剧让我们产生一些“觉知”。

不过需要补充一个悖论:每一回整理完道具重新开演时,如果演员总是按既定分组顺序,给随机挑选的6个观众抽牌,那么可能性一下子就收缩为64种——尽管这也已经很多了,然而,人,即使是自己也无法完全了解事情的全部。

写到这里,突然有所感触:戏剧的创新固然可以因为极尽努力的构思,当然还需要有对于新生事物的敏锐洞察、及时融入。但开拓性的创新的背后,看来更是一种理念的支持,比如此处对于不确定性,以及对于人生真相的深刻理解——事情的“全部”并非必要,也非人力所能及……所有这些思考融入在作品里,便让“这一个”作品如此与众不同:即便只有一个人,出演了近两小时,却依旧让观众看得兴致盎然!

中国观众能有这样的体验,离不开将这部作品汉化引入我国的青年导演、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硕士、英国伦敦国王大学戏剧与表演学硕士的鲁伊莎和她团队所付出的努力。

评论的时候,我通常不希望过度着墨于主创的性别,因为作品的优秀与否不应该与创作者的性别有必然的关联。但单论这出剧目,且非要以此作为对时髦的女性主义话题的呼应,那么我认为:中国导演接棒了加拿大作者的剧作视角,并用自己细腻的方式组织了这样一场精彩的演出,十分出彩。

如果未来某天,当下正在看这篇评论的你,遇到这出剧目再度上演,那么相信我,切勿错过了这样一次美妙的相遇经历!

(作者:市欧美同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