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黄浦区思南公馆群楼正中处的复兴中路517号,是一座花园洋房,目前是思南书局所在地,外墙上有一小块不起眼但充满历史痕迹的白色大理石铭牌,诉说着这幢洋楼的一段往事——
01 柳亚子旧居?
2008年秋,我被上海市作为高端人才引进、落户上海静安区,开启了在上海的工作和生活。区政府在了解到我的难处之后,热情周到地为我提供了人才公寓暂住。我也开始了在上海看房、买房之路。
妈妈心疼女儿,感叹道:“祖上在上海有洋房,现在还要背上沉重的房贷。”我问母亲爷爷的房子在何处?她说二伯冯洪志应该知道具体的情况。
上海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传承的城市,很多老房子都因其积淀的历史、厚重的沧桑,成为人们眼中独一无二的海派文化瑰宝。老房子门外大多有历史介绍,而我查遍了上海市的各类老建筑介绍,没有看到任何有关祖父冯玉祥将军故居、旧居的信息。直到二伯父冯洪志回国时,给我讲述了这幢房子的历史:
● 爷爷的旧居在上海市卢湾区复兴中路517号。
● 依照当时的常习,用假名进行登记在案。
● 早年祖父及家人也在此居住过,1946年祖父、祖母和家人出国到美国之前,在这里住过一段时间。期间周恩来总理和夫人邓颖超还到这里来看望他,邓颖超同志当时委托祖母李德全代表她出席在美国召开的世界妇女代表大会。
● 此房曾经租借给柳亚子先生居住。
● 1948年,祖父遇难前,留有亲笔遗嘱,遗嘱中把所存房产都交给祖母李德全,1951年,祖母李德全把该处房产无偿捐献给了国家,支援抗美援朝。
上海著名作家马尚龙先生曾说:“祖宅就是一家人家的根脉,不管是豪宅还是破屋,都满含着这一家人家的家族气息。在祖宅里,可以感受祖上的创业,可以体会一家人家几代人的传承,可以追溯一家人家的情怀过往。”
当我第一次来到复兴中路517号楼,墙面上的铭牌上写着“柳亚子旧居”,我询问二伯,他说这个历史不真实,应该请求上海市政府予以纠正。
02 旧居史料寻踪
对一个新上海人来讲,要做这样一件为历史“正名”的事谈何容易!幸运的是,在上海这座海纳百川、讲究契约的城市,我遇到了很多热心的好朋友、秉公办事的政府官员,他们本着尊重历史的态度,对此事进行了详细地调查。
复兴中路517号
时任上海市静安区侨联主席张蓓女士在得知我的想法之后,牵线搭桥带着我找到卢湾区侨联秘书长戴存亮先生。戴秘书长在听完我的叙述之后,答应帮助查找一下当时的档案。
戴秘书长亲力亲为到上海市卢湾区文物保护管理所、瑞金路派出所和相关房管部门翻阅了1950年前后所有的原始档案,其中包括了民国时期的档案,这些档案长年封存,只是在戴秘书长去翻阅核查时才第一次见天日:复兴中路517号的来龙去脉以及祖父冯玉祥和祖母李德全在上海的全部房产情况,尽在原始档案之中。
在戴秘书长提供给我的相关资料里,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在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公用笺上,祖母李德全以她那漂亮如行云流水的行楷在1951年7月12日写给刘贯一同志的一封信,全文如下:
贯一同志:
关于上海安亭路81弄5、6号及复兴中路517号房产处理的意见,昨已当面详陈,现已将该房全部契纸托人送交上海市人民政府陈市长收存。请便中将所谈办法函达陈市长为荷。
此致,
敬礼!
李德全
1951年7月12日
《上海市政权系统、统一战线系统、地方军事系统、群众团体系统组织史资料》(1949年5月~1987年10月)记载,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同志同时兼任上海市公共房屋分配(管理)委员会的主任一职。
此信为什么写给刘贯一同志,我思量了很久,也跟熟悉近代史的朋友请教过,大概有这样几点可能:1.刘贯一同志建国初任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及抗美援朝总会秘书长一职,房产捐赠是为了“支援抗美援朝”,这就可以解释祖母为何写信给刘贯一同志;2.刘贯一同志解放前长期在西北工作,跟祖父和祖母有交集;3.刘贯一同志和祖母李德全同为直隶通州人。
另有一封1951年8月3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共房屋管理处的公函,函上盖有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共房产管理处大印:
受文者:上海市人民政府地政局
是由:为本处接管李部长捐献之房地产两处请予注记并请将复兴中路517号先后部分予以丈量划分见复由。
一、前奉市府交下关于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李德全部长愿将所有安亭路八十一弄五、六号,坐落常熟区一二六号十九坵,复兴中路五一七号前部,坐落卢湾区七号七坵房地产两处捐献政府一案,业经本处接收,列入接管产业。
二、该两处房地之产证,土地所有权状黄字第一〇三九七、一〇一七二号(户名为黄振球),亦已由本处接管,至复兴中路五一七号本处接管者仅为前部,其后部系由李部长赠送其友人酆云鹤博士,现由酆博士管业,业经本处初步予以划分。(如简图所示)
三、上项接管产业,拟请你局注记,并请参照附送简图所示范围丈量划分,见复为荷。
附送简图一纸。
处 长 陈乃昌
关于答复中提到的酆云鹤博士,戴存亮秘书长2009年8月12日在卢湾区瑞金二路派出所户籍资料做了摘录:
“户主:刘广化 男 1919年11月8日 山西汾阳,汾阳高中毕业,西南化学厂推销员;冯玉祥副官 又名光华 1953年1月31日更改
表姐:酆云鹤 女 1908年1月21日 山东济南 燕京大学毕业,上海人民政府纺织部顾问 民建会员 李德全亲属。”
关于酆云鹤博士与祖母李德全的亲属关系,目前我还无法查证。
百度介绍鄷云鹤博士是著名的麻类纤维专家,她毕生致力于麻纤维的研究事业,创立苎麻化学脱胶和苎麻变性纤维技术,推动苎麻生产工业化进程,对中国纤维素化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很多贡献。
在卢湾区7号7坵的审查结果栏内这样记载:
“1、7坵房地产原由冯玉祥先生所有,在抗日战争期间曾托黄檀甫代管,胜利后冯在美作反蒋工作,黄为保护该房地产,曾将该产过户与黄振球。
2、现由黄振球将黄字第10397号权状交还与冯玉祥先生之夫人李德全部长。
并注明:捐赠部分已由产管处接管……”
戴存亮秘书长在《卢湾政协会刊》2010年第一期刊文:“冯玉祥将军在卢湾的住宅”,详细介绍了位于卢湾区复兴中路517号的情况:
“冯玉祥将军一生命运起伏曲折,行迹漂泊不定。他曾在上海置下一处房产,位于今天的卢湾区复兴中路517号。笔者查阅了公安局保存的50年代户籍档案,该户登记的是冯玉祥副官和冯夫人李德全亲属的名字,当时的上层人士常用假名或以他人名义置业。
复兴中路517号建成于1926年,是一幢西式花园洋房,红瓦黄墙,花园里绿草如茵。这里原属法租界,复兴中路(当时叫辣斐德路)上挺拔的法国梧桐树绿荫似盖,马路对面就是复兴公园(当时称法国公园),是个交通方便、闹中取静的地段。
著名学者、民主人士柳亚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典租了这幢楼房,并在此居住多年。”
03 名归原主
作为冯玉祥将军的后人,我将此事写信向上海相关部门反映,希望能够像其他名人旧居一样标明“复兴中路517号曾经是冯玉祥将军旧居,1951年由夫人李德全捐赠给国家”,以还历史一个原貌。
2010年7月,上海市卢湾区文化局对此事的办理情况给予了认真的答复并感谢我对卢湾区文化事业的关心。主要内容如下:
“关于复兴中路517号房产概况:
复兴中路517号房产系冯玉祥将军所购置,三、四十年代曾由黄姓人氏为挂名产权人。解放以后,黄家将此处房地产契约归还李德全同志。
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李德全同志将此处房地产(除一部分赠与住在此处的亲戚酆某外)、高安路两处房产一同捐献给上海市人民政府,并上交了有关契约。
初步确定,抗战胜利后冯玉祥将军在沪有三处房产,即复兴中路517号、安亭路81弄5、6号,以及霞飞路1881号(产权情况不明)。
我们的意见,待国家文物局相关铭牌格式确定后,对该处铭牌的文字可以增加上‘此处房屋为冯玉祥将军所购置的产业。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由其夫人李德全同志捐献给国家’”。
04 挂牌正名
2012年4月18日,此时上海市卢湾区已经成为历史名词,变作新黄浦区的一部分。
我陪同母亲余华心和亲朋好友来到复兴中路517号,参加上海市黄浦区文化局为此楼铭牌的挂牌仪式。
参加活动的有时任黄浦区文化局的蒋锡明书记、朱畅江副局长、静安区侨联张蓓主席、黄浦区侨联戴存亮秘书长、思南公馆副总经理梁英女士、物业运营部经理赵峻先生等。
随后,大家一起走进复兴中路517号楼内,当时是某洋酒公司在里面办公,楼上楼下走走看看,寻找“祖屋”的感觉……
妈妈感慨道:“站在旧居门前,像个路人一样留个影,但记忆深处是抹不去的伤感。”
至此,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完成了为祖父冯玉祥旧居、为一段真实的历史“正名”,历史的原貌终于还给了社会。
这就是本文开头那块铭牌的故事。
(作者:我会副会长,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孙女,上海问章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