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4年-02期

【人物】朱同玉:人生三条线 一颗奔腾心

作者: 汪莉 

发布时间: 2024-05-15

朱同玉,1966年6月生,山东菏泽人,1994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获外科学博士学位,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外科学博导、基础医学博导、公共卫生博导。

1994年11月参加工作,1992年12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99-2000年在香港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多次赴美国、欧洲、亚洲等多个国际知名器官移植中心学习和访问交流。现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上海市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市医学大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主任、上海噬菌体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教授,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副主任、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院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执行院长。入选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卫生系统新百人计划。任上海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分会常委兼肾移植副主委。在外科学、病毒学、基础医学和医院管理领域发表学术文章200多篇,申请专利并实现转化多项。

要只用一个词汇来形容朱同玉是困难的,他是多面能手,跨界多元,精力过人,履历丰富。

互联网上众多关于他的采访,记录下来的标签至少有:横跨外科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三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博导,曾担任4家医院院长和副院长,志愿签署器官捐献者,一位30多年盟龄的民盟会员和主委领导,全国政协委员,17年人大政协参政议政,甚至还是编剧、导演,拍过纪录片,一位摄影爱好者,一位刚在抖音注册好“朱同玉教授”账号的未来科普博主……

显然,他擅长处理多任务窗口任务。朱同玉给自己的人生总结有三条线,分别是业务,做医生;管理,做医院院长;社会角色,参政议政。他做得都很出色。

人生下一程呢,“回归学术,回归初心,建一个研究院,让科学家拥有研究自由,心无旁骛做科研。”这,又是一个什么故事呢?

学霸体质

朱同玉出生在山东菏泽,18岁到青岛读大学。

“第一志愿是去北大学计算机。结果没考上,落到了学医。”朱同玉说起往事哈哈大笑,“不过我一学医,马上学得入迷。”中学时代,朱同玉的人生偶像是华罗庚、李四光、爱迪生、爱因斯坦,他至今记得,1983年中国第一台银河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每秒钟运算一亿次以上这条新闻报道对自己的震撼。

大学在青岛医学院学医,入学第一天他就决定自己要报考医学研究生。因为朱同玉发现学医可以满足自己喜欢科研的梦想,还暗合了自己一个很大的兴趣爱好。少年朱同玉非常热爱生物学科,做过很多植物、动物标本,中学时代订阅一本《知识就是力量》,有一天,杂志上一篇科幻文章打动了他,一个小朋友一只心爱的小白兔被咬死了,有人用兔子的血和毛在实验室培养出了一只新的小白兔,这篇文章激发了少年朱同玉对实验室极大的向往和兴趣。而学医恰恰可以不仅仅局限于做临床医生,还要做科研破解新问题。

就此,朱同玉的学习力大爆发并持续不坠。1989年以最高分考进上海医科大学硕博连读,37岁正高,39岁就成为博导。

朱同玉(左)博士毕业时与我国泌尿外科事业奠基人之一、著名泌尿外科专家、医学教育家熊汝成教授合影

1999年在香港大学访学一年,朱同玉除了睡觉就是在实验室,“要把基础科研的基础打牢。”

朱同玉形容自己个性随遇而安,干一行爱一行却又心无旁骛,本科毕业那年他正在泌尿科轮转,从此专注于此学科。行医多年,他是位对病人慈悲的医生。“我母亲说过,做医生就是做人,病人生病已经很苦了,绝不能收人家东西,要帮病人解决问题。”朱同玉在肾移植和多器官移植临床和科研上耕耘不懈,拯救病人无数,参与制定多项移植领域科技指南,推动肾移植免疫耐受诱导及其基础研究多项进展。兜兜转转,热爱总会引导人们回到他们最初的梦想。没有成为计算机大师的朱同玉在医学研究上的驰骋终究还是圆了少年之梦。

院长经历

曾经在移植界被称为“朱大胆”,朱同玉经历却比一般医生要丰富得多,他曾经14年担任中山医院副院长,任中山医院青浦分院院长4年,任中山医院厦门医院执行院长,担任上海公共卫生中心主任和兼任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副主任5年多。

他称之为人生第二阶段。当时,觉得自己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学习”,必须补上社会学知识和管理学知识。在北大国发院和光华学院学习兼职各一年后,有人给他介绍,人民大学有一个医疗卫生管理的课程很适合他,不过他得去考试。朱同玉当时已经是中山医院副院长,集医教研和管理工作于一身,非常繁忙,等到去北京报名,才意识到这是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整一个考场都是比我小很多的小朋友,”朱同玉说起来哈哈大笑,“人大老师也觉得奇怪,研究生招考来了一位博士生导师考生,有趣。”他的英文、逻辑考得不错,成了攻读人大医疗管理卫生MPA学位的一名研究生。

朱同玉在学习上是个非常有毅力的人。整整三年,他每周和医院请假一天,凑上周末,往返人大苏州校区,每周三天课程一节不拉,完成全部100多门课程,从人文、社会发展、经济学、法律,在44岁再次补上知识版图的又一块拼图。

在此期间,朱同玉医院工作非常繁忙。长年坚持每天15小时以上的学习和工作,他辛苦,并快乐着。

在医院管理上,他追求八个字“医院进步,风清气正”。每到一家医院,他的目标就是医院在医疗服务、科研、人才建设上都上台阶。

每天6:30,朱同玉就到达医院。他习惯于一进医院就下车,从门诊进入,看病人挂号,研究病人看病的流程,甚至是医院地下的划线是否合理科学。在医院,他的办公室谁都可以进,开职代会他要求不要讲好的地方,只讲不好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上海公卫工作的5年3个月15天,他主持了多项制度创新和科研创新,使得公卫中心取得跨越式发展,公卫医生从99位增加到290位,科研人员从30多名增长到200多名,公卫进入了科研医院序列,科研排名全国第二。

这五年,他经历了武汉和上海的疫情。刻骨铭心的记忆,和同事们夜以继日地奋斗,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公卫中心曾经在疫情期间竖起“上海堡垒”,得到全社会的赞誉。2020年,朱同玉获得“全国优秀医院院长”称号。朱同玉说“做医院院长丰富了我的人生,是值得的。”

叩问社会

书生朱同玉待人接物永远温和温暖,在他眼里,医生就是治病救人,职业本身有极大的公益性和慈善性。他的病人术后都需要很长的随访期,他手机24小时从不关闭,他还耐心对病人心理疏导。他发起过“新肾儿Kidnewer”公益专项基金。他自己做编剧和导演,拍摄了一部科普纪录片《我的生命你的爱》宣传亲体肾脏移植,他签署了志愿器官捐献书。所有这一切,朱同玉都带着深切的关注把思考的眼光和行动的力量投向广阔的社会。

“在上海医科大学读博士期间,隔壁宿舍的师兄是民盟盟员,经常把民盟的资料拿给我看。我读了李公朴、闻一多诸多先贤的故事,深深被打动,就特别想加入这个组织。”

1992年,朱同玉加入民盟,从青年委员起步,到市委副主委,体察民情,关切现实,参政议政,“决心像前辈那样多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朱同玉拿出自己多年参政议政提交的议案提案,厚厚像一本书。遏制微生物耐药,加强抗菌药物管理,从制度上减少抗菌药物滥用;推动惠民保险升级,鼓励带病保险产品创新,关注病人解决参保困难;研究化妆品新原料审批制度,建议食监局对国内化妆品新原料尽快采用“负面清单制”……

朱同玉有着一双发现问题的慧眼,敏学慧思,调查研究,他用做学问一般的精神看待自己推动社会问题解决的身份和职责。

“要敢谏言,谏真言,坚持科学,不说假话”一向温和的朱同玉自有执着和不放弃的地方。他能提问,肯发声,呼吁大学校园尽快开放、关心病原学研究改革、动议缓解人口负增长……2024年是朱同玉参加全国两会第七年,尽职尽责毫不含糊。这些时候,他又像一位社会活动家,投时间花精力,一杆子追问到底,从容平和外表下,潜藏着巨大的能量和对社会深切的关注。

初心未忘

2021年,朱同玉从上海公卫中心主任任上卸任,回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任副院长。

人生何处不相逢,这所大学是自己最初来上海攻读医学博士的地方。在这里,他可以再度做回自己喜爱的医教研工作。“医学领军人物的摇篮,医学新知识的策源地,疑难杂症的最高法院。”朱同玉用这三句形容自己的母校。“我们不应该仅仅培养开刀匠,而是要培养医学家。”朱同玉反复陈述他的思考。

采访朱同玉二个多小时,他反反复复说自己的下一程可回归初心,做一名医生,治病救人,做一名医学科学家,推动医学创新研究。

医生是朱同玉的终身职业,现在他还注册了“朱同玉教授”抖音号,想为人们普及更多健康知识。

然后,他希望建立一家研究院,让科学家们拥有研究自由,心无旁骛开展科研。

朱同玉画了一张繁复的流程图,讲述他感兴趣的科研和医学创新研究。

朱同玉38岁,在手术室

“你知道噬菌体吗?这是一种微生物,对人体没有危险,可以吃掉细菌的病毒。”“以前肾移植病人第一年死亡原因,54%是因感染而死,当抗菌药对病症都不起作用的时候,噬菌体可以治病救人。”噬菌体是朱同玉专注的研究领域,2017年他创立了噬菌体与耐药研究所,“我们已经治疗了170多例非常复杂的超级病毒感染病患。”他是移植专家,移植病人术后顺利康复需要闯过好多关,“如何避免术后感染?这对基础医学知识以及免疫学、病毒学方面知识要求非常高,所以我把一部分研究精力转到这些方向来,探索防治BK病毒的方法。”朱同玉团队拥有这方面多项专利,还获得中山医院“专利转化突出贡献奖”。“新疫苗可以帮助病人远离病毒感染,提高患者10年生存率。而药物的发现,可以使得原来无药可治的患者,现在完全治好。”“我们还可以应用计算机借助人工智能来完成配型,运用合成生物学编辑生成新的噬菌体。”

今年,朱同玉创立了复旦大学噬菌体研究所。每天早上,朱同玉都要查阅学习新发表的论文,他非常关注研究团队的创新进展,鼓励学生们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有所建树,“让同行受益于你的文章,让新技术为全球所用。”除此之外,查房、教学、行政,忙得完全没有时间娱乐,不过“娱乐那是浪费时间”,朱同玉觉得自己不需要切换频道了,在多个工作角色之间转换就是在休息了,他乐在其中。

“有一晚,我完成一例肾移植手术,那时候12点,那就像一件完美的艺术品,我很满意这个手术,我很满足。”

“愉悦在于日常工作带来的快乐,不是头上的帽子,不是级别,快乐来自实实在在解决问题。”

(作者:我会会员,高级记者、上海报业集团新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