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亦平,1946年生,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音乐学院学科带头人,曾任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音乐编辑记者、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和艺术管理系主任。1979-1982年攻读上海音乐学院作品分析专业研究生,1982年起任教于上海音乐学院至今。1990-1991年赴莫斯科音乐学院进修音乐作品分析,师从瓦•尼•赫洛波娃教授。任教以来,共培养博士23位、硕士47位,出版著述和专业教材10余部。曾获得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百位杰出女教师、第六届上海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作为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会员,钱亦平多年来热心分会工作,也曾担任理事多年,为分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名副其实的教育世家
熟悉音乐学的人,一提到钱亦平学长一家,总会说及“三代七师 一门三博导”的“传奇”——钱亦平兄弟姐妹九人,下一辈11个孩子,许多人投身了教育事业,一共有7位教师,从教平均年龄41年,其中,更有5位教授。
这个家庭中的7位教师中,钱仁康、钱亦平和王丹丹任教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钱伯初是兰州大学物理系教授,主编教材《量子力学》和《量子力学习题精选与剖析》等,是全国第一届教学名师,两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钱秋宇是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她参与的科研成果《锑、铕、铈的国际原子量新标准》于199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钱乐知在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任教;钱仁康的外孙女黄晓红是上海时代中学的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曾获2019年“上海市园丁奖”。
2017年,上海市教委发起“美丽上海追梦人”上海市重大先进典型教师世家征集活动,钱亦平家庭成为高教系统入选的唯一家庭。
如果说,“三代七教师”是对钱亦平教授一家的赞誉也是责任,那么,“一门三博导”述说的则是钱家在音乐学上的传承和坚守。如钱亦平所言,钱家从未特意写下过教书育人的“家训”,但做人低调、做事踏实的家风却如“盐在汤中”,如血缘般代代相传,潜移默化中保持着一个家庭的“味道”。
一脉相承,一辈子投身教育事业
“一门三博导”,指的是投身音乐教育事业的钱仁康、钱亦平、王丹丹三代人。别人或许艳羡的是一家三代在音乐学上的成就,然而,对他们而言,三代人共同的追求从不是个人的“锦绣前程”,而是三尺讲台上传递的远大情怀。
钱仁康气质儒雅,眼神却坚毅。他是中国第一位音乐学博士生导师,在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过作曲和音乐学的所有课程,编纂教材多部。2001年获得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2002年领衔的《西方音乐史论教学研究》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钱仁康投身音乐教育70余载。在音乐学界,大家都赞颂钱教授为“百科全书”。音乐学院教务处的老师都知道“哪门课排不出老师了,就让钱先生上”。
这样一位博学多才、学贯古今中西的通才大师一生坚守讲台,尤为重视基础教学。1990年,钱仁康已经76岁高龄,还在坚持为本科生上“西方音乐史”这样的基础大课。为了能让更多人欣赏音乐,钱仁康还曾写过一本音乐通俗读物《音乐欣赏讲话》。
身为博导,从未离开本科生基础教学一线
此后,女儿钱亦平自然而然地接过父亲的教棒。她的研究领域为音乐史学、音乐分析学、音乐体裁学、音乐形态学,出版著述和专业教材10余部,代表性学术成果有:《德沃扎克——民族乐派的杰出代表》(1982);《丁善德的音乐创作——回忆与分析》(1986);《世界著名交响诗欣赏》(1989);《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与钱仁康合著,2001);《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与王丹丹合著,2003);《音乐作品分析简明教程》(2006);《音乐分析 学海津梁》(钱亦平音乐文集,2007)等。
1990年至1991年,她由上海音乐学院公派赴苏联(俄罗斯)莫斯科音乐学院进修音乐作品分析,师从瓦•尼•赫洛波娃教授。钱亦平在俄罗斯学习期间,正值苏联解体,她克服重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回国任教。
从教已经40余年的钱亦平即使拥有教授、博导头衔,她也像父亲一样从未离开本科生基础教育一线。她的教学内容年年更新,很多学生都说,即使每年去聆听钱老师的同一门课也不会厌烦,“因为她的课程内容更新快,教学信息量极大,授课方式又生动有趣”。
从小耳濡目染感受着长辈的言传身教,钱亦平的女儿王丹丹走上音乐教育与研究之路,可谓水到渠成。“我的外公和母亲都是常年一直坚持教基础课,教本科生,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教师的德与行,那就是首先不能挑学生,其次不能挑课上。”王丹丹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普通讲师开始,直到后来成为音乐学系系主任,一直坚持讲授“西方音乐史”和“音乐作品分析”等基础大课,一上就是二十年。
王丹丹现为上海音乐学院科研处处长,上海市曙光学者,她领衔的课程《西方音乐史》获得2020年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
脚踏实地,谱出家风求真“基因”
现任哈尔滨音乐学院院长杨燕迪教授曾是钱仁康的博士生。他感慨道:“无论是讲课,还是做学问,钱师都如同他的人一样,脚踏实地,求真务实。钱师常常为我们的作业逐字逐句进行修改,有时遇到冷僻的问题,我们找不到资料,他就亲自上阵,从浩如烟海的故纸堆和资料库中翻查。做他的学生,不仅是求学问,更是学习做人。”
钱仁康一生笔耕不辍,除了教学,写作与研究就是他生活中的第一要务和唯一需求,他的研究涉及音乐学的几乎所有领域。钱亦平回忆父亲时至今清晰地记得,“无论是学生给他来信,还是陌生读者的来信,他都必回,回信一定称呼对方兄弟,非常谦逊”。
钱亦平也是如此坚持着她的教育人生。在上海音乐学院,熟悉钱亦平的人都知道,她特别关心学校的退休老教师和困难学生。 她曾经为素未谋面的生病研究生熬制鸽子汤。 她也曾定期资助一位独居、身患脑溢血退休教授,直至他离世。 2006年,在一位研究生的牵头下,钱仁康、钱亦平和王丹丹开始向云南等地的贫困学生捐款助学,此后每年向偏远地区贫困学生捐资助学,创立了“钱亦平、王丹丹助学金”。
2016年,年满70周岁的钱亦平从上海音乐学院正式退休了。但她并未停止教书育人的脚步,还忙里偷闲坚持给小区老年钢琴班上课,且分文不取。
尽管近年来她身患疾病,但一直没有停止写作。78岁的她还和女儿王丹丹一起继续钱仁康未竟的事业——研究曲式发展史。她对于事业的孜孜不倦,令人敬佩、感动。
钱家的求真,不仅“真”在对音乐的追求,更“真”在对做人、对育人、对助人的追求。在钱家,无论是哪一辈人,都很少用说教的方式来教育子女应该怎样做人或是怎样学习,家风、家规无需言语,而是用行动默默传递,让后辈们“自然成长、自由选择”。
(来源:新民晚报,有增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