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军
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自2022以降,大语言模型快速地进入社会,并已然在各个面向上深刻地改写着人类文明。人工智能内容创作(AIGC),对于艺术实践之影响尤是根基性的。就视觉艺术而言,以Midjourney V6、DALL•E 3、Stable Diffusion XL为代表的文生图(text-to-image)模型,用简单语词加相应参数(Midjourney用户们称作为“咒语”)乃至纯然自然语言来进行提示(prompt),短短数秒间便能生成极有冲击力的视觉作品。而Gen-2、Pika 1.0等多模态视频生成模型(文生视频、图生视频、视频生视频)亦业已大幅度进入商用阶段。
2018年10月克里斯蒂拍卖行在纽约举办的一次拍卖中,售出了一幅名为《埃德蒙•德•贝拉米》(Edmond de Belamy)的画作。该画作由法国艺术团体Obvious创作,但没有使用画笔与颜料,而是使用生成对抗网络(GANs)完成。《埃德蒙•德•贝拉米》拍卖前估价为7000到10000美元,但最终以43.2万美元的价格售出,远远超出预期。四年后,一幅题为《太空歌剧院》(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的作品,于2022年9 月 5 日赢得科罗拉多州博览会的年度美术比赛。这款作品由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的数字艺术家杰森•阿伦(Jason Michael Allen),对Midjourney进行提示词创作生成。《太空歌剧院》成为了首批获得此类奖项的人工智能 AI 生成图像之一,并因此登上全球的新闻热搜。
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什么是艺术”这个问题。借助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能不能被视作艺术作品?
在艺术史上,艺术或被看作是美的表达和创造(美学视角),或被视为艺术家情感和内心世界的直接表达(表达主义视角),或被看作是观察者与作品之间互动的结果(现象学视角),或被视作特定社会、政治或宗教功能之承担(功能主义视角)。此外,形式主义视角关注艺术作品的形式特征,后现代视角则尤其强调艺术的颠覆性及其媒介的多样性。
有意思的是,上述所有这些彼此冲突的视角,毫无例外却全都把人类放在了艺术场域的中央。然而,晚近这二十年来,人类在艺术创作上的表现如何?
在发表于《纽约时报》2023年10月15日的《为何文化停滞不前》一文中,艺术评论家杰森•法拉戈全景式地扫描了当代艺术场域。他的结论是:在这个世纪的23年中,“任何媒介内创作的艺术作品都少得可怜”;而艺术创新的停滞则意味着文化与文明的衰退。法氏认为“被誉为文化进步之催化剂的数字工具”要为这种情况负责,因为它们“造成了如此严重的时间混乱,以至于进步本身变得毫无意义”。为此他特地引用法国思想家保尔•维利里奥写于1989年的如下评论:在0与1构成的“无重行星”(weightless planet)上,静态堆积起来的图像与文字无处可去。在文章中的一角,法拉戈亦提到了人工智能与大语言模型,指出其使得“引用与重编”彻底变成自动生成。
法拉戈对人类艺术实践的评论,确实深有所见。然而他对“数字工具”的批评却有偏颇性:大模型并没有导致法拉戈所批评的“数字同质化”(digital homogeneity),相反它恰恰极大地促进了艺术创作的异质化与创新性。
法拉戈本人将“从不同甚至矛盾的风格中猎取仍然能产生效应的形式”,视作人类创作的希望。恰恰在这件事上,大模型已然做得远远胜过所有人类创作者,就如当年AlphaGo轻松战胜所有人类围棋冠军——几乎所有已有风格,都能为大模型所轻松调用,并进行各种不可思议的风格组合创作。
在我看来,人类艺术家创新的停滞,并不意味着“文化停滞不前”;2023年之后,人类需要把艺术场域的“C位”让出来。于2023年12月问世的Midjourney V6,令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笔下的“盛景社会”,以彻底超过德波可以想象的方式到来。艺术实践的人类中心主义时代,已经落下幕布。
告别人类中心主义意味着,我们要抛去“工具论”。AIGC并非“数字工具”,而是名副其实的创作实践者——《自然》杂志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将ChatGPT列入2023年十大年度科学人物中。真正值得追问的是:当艺术创作的“技法”门槛被AIGC所激进抹平后,艺术实践将以何种形态展开?这是否意味着艺术的终结,乃至文化的停滞?
于2022年10月去世的法国人类学家布鲁诺•拉图尔的观点值得借鉴。他认为,艺术从来不是指向一个对象(“艺术作品”)或一个单独的创作(“艺术实践”);它指向的是艺术家、艺术作品、物质材料、文化语境、观众、作品展示空间等“行动者”在艺术这个“网络”中的互动。
这个对艺术的理解,或许能够在AIGC时代将艺术重新拯救出来——在我们所生活的当下,艺术场域中有一个看不见的新面孔,一个“房间里的大象”,一位卓越的行动者。如何同大模型互动来打破艺术创新停滞的局面,值得艺术实践者们一起来尝试。至少我的个人小目标,是2024年举办一个数字艺术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