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3年-06期

【专栏】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学陶?

 

发布时间: 2023-12-27

陆建非

上海市欧美同学会顾问

上海师大外国语学院教授

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上海分会会长

 

“学陶”“师陶”“研陶”“践陶”等,已经成为一种格式化的缩略语,深深影响着好几代人。其中,“学陶”为先,今天,身处新时代的我们为什么要学陶呢?

首先,在中国现代教育发展史上,陶行知是一座丰碑。若要了解中国那时的教育,绕不开他,若要了解教育如何才能救中国,强中国,那你更绕不开他。他是近代史上“教育救国”“教育兴国”的代名词。

历史上,上海的“码头文化”不仅吸引众多文人墨客和名流新秀,也孕育出不少仁人志士和大师巨匠,陶行知就是其中的一位。陶行知有不少头衔,但他首先是一位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更准确的定位是毛泽东给的。1946年8月11日, 延安举行规模宏大的“陶行知先生追悼会”, 会场四周布满各界人士敬送的花圈, 毛泽东的题词赫然居中,“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先生千古”。这一盛誉,至今未见中国教育界任何名家超越。

2016年,陶行知塑像在他的母校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揭幕,陶行知走向了世界,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

其次,陶行知完整、系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业绩是新时代教育事业一笔宝贵遗产。其中,“生活教育”学说是陶行知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反映出中国本土教育家对于教育本质、目的、内涵、功能,以及学校作用、“教”与“学”之间关系等教育原理的哲学层面思考。陶行知对“教育”与“生活”之间关系的描述为:Education in life(在生活中的教育);Education for life(为了生活的教育);Education by  life(教育与生活相依相伴);Education to life(从教育到生活)。如此生动贴切的描述迄今难以企及,极具当代教育的实践意义。

陶先生所主张的平民教育、大众教育、社会教育、生活教育的理念和精神已融入到新时代教育实践中去。勿容置疑,当今的全民教育、全面教育、终身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等的思想源头可以在陶行知那儿寻得。就我国目前教育现状而言,以“四大支柱”为特征的现代教育体系还没有真正牢固地建立起来,因此,生活教育学说仍具有拓展空间和学术生命力,且深耕于中国沃土。以“做中学”为例,何必舍近求远从海外引入呢?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朗朗上口,妇孺皆知,孕育出无数个昨天和今天的经典案例。

第三,陶行知的价值追求和人格力量同样弥足珍贵,为当代学人学子所汲取的精神源泉。

为激励学生和同仁为新中国之新教育不懈奋斗,陶行知在遗言书中提出“五项修养”:“一为博爱而学习,二为独立而学习,三为民主而学习,四为和平而学习,五为科学创造而学习。”言简意赅,跨越时空,既昭示政治站位,也提出专业要求,如民族独立、人民民主、争取和平,这些都是当年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目标,而博爱和科学创造,正是建设新中国和新教育所必须具备的高尚情操、奋发精神与创新能力。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中国本土现代教育家,陶先生的人格、风范、精神堪称“万世师表”;他的教育思想、学说、实践充满“人民性”“社会性”“民族性”,始终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与时代脉搏同振共频,如同火种,聚拢一把火,散开满天星,启智润心,激扬斗志,鼓舞“儿童”与“人”成为社会进步的“发动机”。陶行知说过“教育的力量与别种力量不同之点,就在教育的力量是能够达到个个民众的内心里头去的,他能够使民众自己从‘心里’发出一种力量来自己团结的。”

教育是一个持续高温、众说纷纭的话题。检视教育领域,新潮连连而又怪象频频,英雄辈出而又鱼龙混杂。这儿已不是一个纯净、宁静的地方,绿茵不复,百花竞放。教育问题社会化,社会问题怪教育,孰是孰非,值得深刻反思,艰辛探究。

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笔者深刻理解并完全赞同中央对我国教育现状和水平的客观公正、科学准确的评价。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据测算,我国目前的教育强国指数居全球第23位,比2012年上升26位,是进步最快的国家。另据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长江教育研究院研究团队在2022年《教育研究》第1期上发表的《教育强国建设:指数与指向》一文,基于2019年相关数据并通过研究后发现,“从构建的教育强国建设指数的测算结果来看,中国得分为74.56,在世界主要的60个国家中居第24位,处于准教育强国的前列”。根据2021年、2022年的最新数据来看,我国教育强国指数在2023年往前移位是必然结果。这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完全正确的,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同时,澄清了某些盲目自大的错误判断,也纠正了某些妄自菲薄的不良言论。

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站在了历史新起点,更需沉下心来,通过学陶研究一些真学问,探索一些新问题。坚守教育本色,复位教育功能,遵循教育规律,追寻教育真谛。

(本文为《陶行知学刊》2023年创刊号卷首语,作者为该刊编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