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3年-05期

【封面故事】陈国强院士:梦想催生激情,激情成就未来

作者: 肖 边 

发布时间: 2023-12-04

陈国强:1963年9月出生,男,汉族,中共党员,医学博士,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肿瘤病理生理学家、医学教育家。1985年毕业于衡阳医学院,1988年和1996年分别获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7年和1999-2001年分别赴法国巴黎和美国纽约任访问学者。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副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生教研室主任、细胞分化与凋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科院—交大医学院上海健康研究所课题组组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兼),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等职。目前担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和中国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基础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专家委员会共同主任等。2023年9月起任海南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先后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十大科学进展等,并获何梁何利科学和技术进步奖、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国家级人选、中国青年科技奖、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十大杰出青年、上海科技英才、上海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上海自然科学牡丹奖等荣誉称号。

阴差阳错,结缘医学

陈国强学长来自湖南株洲攸县一个山村,出生于1963年9月的他,小学读了5年半,初中和高中各读了2年,1978年读高一时,当时学校选了陈国强等4位成绩优秀的同学参加高考,可惜的是4人都没有考上,成绩靠近中专录取线。

陈国强说:“当时小学、初中其实也没有学什么东西,都是‘半农半读’”,高考录取率也极低,不到4%吧,本科、大专和中专院校都包括在内。那时根本没有这么多的复习资料,也没有这么多一模、二模甚至三模,没有考上没关系,第二年继续再战。但遗憾的是,第二年的考分还是没有达到自己本科院校的预期。

1980年第三次高考,陈国强的考分终于上了本科线,还高出不少,当时填了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和武汉测绘学院(现武汉大学测绘学院)等几个院校的志愿,但阴差阳错,最后被衡阳医学院(今南华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调剂录取,成了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连听7天王振义讲座,人生忽然有了亮光

1981年,陈国强18岁,大二在读,还在沉迷福尔摩斯小说,这时从上海来了一位大专家,在衡阳做了7天9场学术讲座。陈国强说:“我虽然并没有听得太懂,却深深折服于他所讲述的医学医理的强大逻辑和他的人格魅力。我突然醒悟,医学就是值得我毕生奋斗的梦想。这位专家,就是后来成为我的恩师、我的硕导和博导、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振义院士。”

连听7天讲座,仿佛天光初透,给他的人生注入了强心剂。陈国强暗下决心:要成为王教授的研究生!此后他的成绩跃居年级前8名,每年都是三好学生,成了大家眼里的“医学人才”。

然而考研路并不顺利。因为“人才不能外流”的地方政策,陈国强只能以“委托培养”形式来到上海,师从王振义,从事β-血栓球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1988年硕士毕业后的陈国强回到了衡阳医学院工作。

借2万元读博,闯出科研新天地

在衡阳医学院,陈国强备课认真,他上病理生理学课甚至可以不带教材、不带讲义,只拿上几支彩色粉笔,却让学生们非常喜欢。但30岁那年,他突然觉得自己什么也没“立”,意识到自己的学术能力依然不足。

他决定放弃教职,借钱支付近2万元委托培养费,再去攻读王振义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在当时这是一笔“巨债”,没有“赌性”的人断不敢为。他认定:“要创业必须心无旁骛、不遗余力。”

破釜沉舟,走出新天地。1993-1996年在上海血液学研究所读博士期间,他在王振义、陈竺等导师指导下致力于氧化砷治疗白血病的细胞分子机制研究,在《Leukemia(白血病)》《Blood(血液)》等国际血液学权威期刊发表3篇论文,一举成名。1997年5月1日,又在《Blood》上发表了同一研究方向的2篇论文。3篇《Blood》论著,是目前该领域单篇论文引用最多的。

一路开挂,披荆斩棘

1996年博士毕业后,陈国强进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1997年,仅仅博士毕业一年的陈国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9年,赴美国西奈山医学中心任访问助理教授;200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国家级人选;2005年组建并担任细胞分化与凋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5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合并,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成为合并后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06年,陈国强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2007年兼任基础医学院和医学科学研究院院长;2010年起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2013年入选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作为科技工作者,陈国强多次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及创新研究群体,带领研究团队致力于白血病和实体肿瘤的病理生理学和治疗学基础研究,在肿瘤细胞命运决定和微环境调控机制方面获得系列创新性发现,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如Cancer Cell、Nat Chem Biol、Nat Cell Biol、Nat Commun、Blood、Leukemia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20余篇,被他引14000余次。

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哪怕困难重重

陈国强的基因中没有“死板”的碱基。他在医学院推行了一次又一次改革:从研究生导师激励与“下课”到改善研究生待遇与“严出”,从提升职称标准到“教授会”评审,从学科促进到教学激励,从人才引进到育引并举,从“简政放权”到学术特区、人才特区,从课题组长制到青年教师提升和破格……

层层改革,重重困难。2008年,陈国强在一次演讲时“表白”:老一辈教师们发出“这个学科不发展,我将死不瞑目”的声音,青年教师们发出“这样下去,我们这一辈子将看不到希望”的呐喊,不断在他心中回响。不改革,不解放思想,我们就没有出路;不努力实践,改革只能停在纸上;不坚持合作,只能成为井底之蛙——“任何改革总是利益关系、利益指向的重新洗牌或博弈,关系到各方权益,没有争端是不可能的!”改革必须作出牺牲,“一代人必须作出一代人的牺牲,一代人必须作出一代人的贡献。”

他试行本科生教学“班导师”制,由学术带头人带班任“班导师”,用言传身教与学生分享科研方法、研究心得、科学精神和为人处世之道,作为首席科学家,他率先当上“班导师”。

他推出“76后政策”:凡1976年以后出生的青年教师和医生,无海外连续工作一年经历者不能晋升高级职称,以此倒逼青年人才拓展国际视野。在具备海外经历的青年教师中,试点推行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和助理研究组长培育计划等,支持他们参与科研、学习成长。

公开批评随之而来。“为什么一定是1976年?改革价值何在?”质疑不断发酵,他不得不一个个游说。“生命医学科学发展如此之快,怎么可以老脑筋而不去接受国外先进知识和科学理念?我做院长,使命在肩!”

吹响攀登临床医学高峰集结号

陈国强主政下的交大医学院,迎来黄金发展期,被业界公认为我国在医科大学合并到综合大学的浪潮中发展最好最快的医学院校。

他虽性格刚强,却又重感情、重情怀,正能量满满。每年本科生、研究生的开学和毕业典礼,“强哥”总要认真准备发言,绝不假手他人。他勉励学生:坚守学医这条路,练就上得了课堂、下得了病房、背得了考点、写得了标书、做得了实验、发得了论文的深厚功底,成为人民群众欢迎的好医生。

“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他认为,“生命需要温度、需要情怀,越是物化的医学越要呼唤人文精神回归。”他呼吁学生:不要躁乱,不要迷茫,不要沉浸于先进仪器设备和药物的现代迷信中;他提醒学生,不要扬弃淡泊名利、甘坐冷板凳的科学精神。

推动临床医学发展,是他的夙愿。在再生医学、转化医学、智慧医学、精准医学、整合医学、数字医学等医学概念层出不穷的当下,中国临床研究能力举步维艰——“很多临床仪器设备都是老外的。”“精准医学要建立在规范精准的临床数据上,不然就是忽悠。基础科学要被重视。”“办医院是良心工程,以盈利为目的就会出问题。”“有奉献意识和服务意识的人稀罕,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满地都是”……他大胆放言,身体力行。

2014年起,他从唯项目、唯论文的桎梏中,强推基于临床资源的临床研究,推动产生一批适合国人的临床诊断治疗成果,惠及健康中国。他在医学院大会的即席讲话录音,被整理成以“转观念干真事求实效,吹响攀登临床医学高峰的集结号”的微信,成为“10万+”,引来医学界高度认同。

跨越926年的共鸣,他要在海南再“破天荒”

2021年3月16日,陈国强正式卸任交大医学院院长之职。他说:“玩命跑了十年,迎来自己的‘毕业’时刻”,而两年之后,踏进海南医学院的礼堂时,他又开启了新的征程,担任海南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真心没有想到,热血未凉的我,又从上海来到海南,开启自己新的人生。未来十年,我将把这腔热血倾注在天涯海角……”

为何选择海南?其实,在交医工作期间,陈国强就始终支持海南医疗和医学教育发展。仅两年内,他多次到访海医,并在2021年12月9日受邀担任海医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名誉院长。他希望在60岁至70岁的宝贵十年进行“第二次创业”。前一个十年,他助力交医基础医学、口腔医学和临床医学等3个学科在教育部第5轮学科评估中同时进入A+行列;新一个十年,他力图进行基于海南实际的新实践、新探索,力求使自己的医学教育理念和科学人生,在此完整实现“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辩证发展过程。

接下来的半年内,他将着力为海医“筑三个巢”——一是做实海南医学科学院,将15000平方米工作空间装修好,设备安装到位,为明年的“引凤”奠定基础;二是举全校之力,做好新一轮博士点申报,希望今年能够在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和药学等领域有所突破;三是推动海南医学院升格成为海南医科大学。

“我之所以为海医而心动,因为我总是想起一个人。他到海南做教育时,62岁,比我还大了两岁。他可能是在夏天,而我是在秋天,登临海南岛。两个春秋,相距了926年。他叫苏东坡。”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难凉热血的陈国强与学子们分享了自己最爱的诗篇,跨越近千年的共鸣在海南的广阔天地回响。

(根据人民日报、上观新闻、海南医学院官网等报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