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王泰安学长是2020年6月9日,学长身材颇高、清瘦,但臂力很大,在门口同他握手时,被他一把从门外拽到了门里,不像是一位已经九十高龄的老人。他很健谈且风趣,思维敏捷,半个世纪前发生的事情和当事人的名字他能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疫情前后我又去看望过他几次,平日里我们微信一直保持着联系,今年5月2日,他发来微信告知全家去松江广富林参观,还在希尔顿饭店吃了饭,路走得有点多,感觉有点累,但还好。没想到,这竟是他发来的最后一条微信,8月5日,王学长因病离世。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王泰安学长是江苏江阴人,生于1930年。1949年,19岁的他考上了清华大学生物学系,后因院系调整去了北大,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工作,而后去苏联科学院进化生理研究所学习,师从著名生理学家奥尔别利院士,退休前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
留苏老学长们的一生都经历了共和国发展的各个重要时期,他们中有不少人有幸见证了改变历史的重要时刻,在这方面,王学长无疑是幸运的。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之后,晚上8点,当清华大学的游行队伍走过天安门时,同学们点亮了自制的五角星提灯,此时的长安街就像一条火龙,这其中就有他的身影。那一夜的激动和幸福,70年后依然洋溢在他的脸上。
1965年5月14日的罗布泊,中国首次“空爆”原子弹试验成功。当飞行员将原子弹准确地投到靶心,蘑菇云成功升起的时候,大家还都在欢呼雀跃,作为效应大队副大队长的他和队员穿着防护服、戴着防毒面具,第一时间冲进靶区,他们连续奋战三昼夜,采集试验数据。任务完成后,他们带着试验数据等绝密资料即刻返程。为了安全起见,按照规定乘火车只能坐软卧包厢,但这几位四个多月没洗澡、没理发,穿着满是尘土的普通工作服,却拿着软卧车票的“可疑分子”,让警惕的车站工作人员怀疑了半天。到达目的地,交接好工作,他们就直奔澡堂子,正当他们洗去了满身的疲惫在闭目养神的时候,听到邻座的人们兴高采烈地谈论原子弹爆炸的消息和种种传闻,此刻他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王学长说,在罗布泊环境恶劣,生活非常艰苦,但那个时候不能说,不仅吃苦不能说,连获得集体三等功也不能说,甚至没有表彰会、没有奖状、没有记录。真可谓——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一个“没有文凭”的高级专家
一个能冲进核爆现场,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人,必定有些与众不同。王学长戏称自己是个没有大学文凭的人。当年他从北大毕业后到上海工作,学校把文凭邮寄到上海要先要给学校汇去邮寄文凭的挂号费,他觉得不合理,一气之下就没要。很多年后他的同学得知他没拿到毕业文凭,就替他去找北大的校长,校长也同意重新补发,但这时的校长已经是他的晚辈,让自己的晚辈给自己签发文凭,他觉得不妥,就又一次拒绝了。他在苏联攻读副博士研究生,还没毕业就着急回国参加工作,导师多次挽留,为此还罕见地对他发了脾气,但他还是决定要提前回国。虽然没有文凭,但他有一个结业证书一直珍藏着,那是1956年他第一次去苏联,参加苏联科学院首次为中国留学生举办的“放射性同位素在医学上的应用”的培训班,同学中有来自中国科学院、医学院和军队的几十个学生,后来他们中的大部分都从事国家原子能与核能的研究,且都作出了杰出贡献。
在回忆时,王学长反复提到了他的导师奥尔别利院士,1958年10月,中国九周年国庆之际,已经病重的奥尔别利院士亲自给他发来的贺信,为自己因生病不能当面祝贺表达歉意,2个月后的12月9日,奥尔别利院士在列宁格勒去世。他说导师对他亲如父子,回国后他专门写了文章介绍导师的科学成就。
王学长一生中参与了很多项重要的工作,其中不少都是绝密任务。他在上世纪60年代参与我国第一代自行生产的舰舰导弹“上游一号”的发射实验,为导弹在发射时导弹艇各战位的安全性做出评估,后来还多次去葫芦岛参加导弹护卫舰的发射试验,对导弹及火炮发射时各战位的安全做出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上世纪70年代,他参与了在台湾海峡的中线打捞日本二战沉船“阿波丸号”,被任命为现场潜水员提供医务保障的负责人之一,他成功解决了潜水员在水下70米克服高压氮麻醉的问题。
他的记忆中都是有趣的故事
王学长很擅长讲故事,尤其爱讲有趣的故事。退休后,他把这些经历都以小故事的形式一篇一篇纪录下来,读他的这些文章就如同在听他讲述,再惊心动魄的事经他一讲都变得云淡风轻。在生活中他一定是个有趣的人,因为在他记忆中似乎只有那些有趣的事,如坐闷罐车去罗布泊时兵站为大家准备的羊肉面、吐鲁番维吾尔女孩一头数不清的细细的长辫子、火焰山的“搓板路”、马兰基地的孔雀湖、戈壁滩上骑着毛驴的维族老汉、在军舰的甲板上看一轮红日跳出海面、夜间用船上的灯光诱捕青色的海蛇做成的鲜美海蛇羹、葫芦岛海边盛产的海蜇和毛蚶,还有晚间值班,为防敌特他紧握上膛的手枪……
在写下这位“故事老人”的故事时,耳边不时响起他爽朗的笑声。老学长一般都称呼我“小刘同志”或“小刘”,唯独他叫我“老刘”,问他何故?他总以大笑答之,看在他“90后”的份上,我也默认了。
我们怀念老学长,敬佩老学长,也羡慕老学长,他们的人生不可谓不精彩,他们身上爱国报国的精神永远都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主旋律。而每一位具体的个人,却更像是一首歌,我们记住的往往不是主体部分的主歌,而是那激动人心的副歌。那些精彩的故事串起了他的人生,也串起了一段难忘的旋律。
王泰安学长的人生,就是这样一首无比精彩的歌,值得一听再听。
(作者:我会留苏分会副会长,上海市浦东新区新能源协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