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3年-05期

【学子声音】打造上海“柔谷”加快壮大集成电路产业新业态

作者: 林和春 

发布时间: 2023-12-04

柔性电子技术作为一类以塑料基板、金属薄板、玻璃薄板、橡胶基板等可弯曲或可延展的基板为衬底的新兴电子技术,是集成电路产业的新发展趋势和新技术增长点。目前,上海虽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集成电路产业链,但作为集成电路产业新业态的柔性电子方向还未进行系统规划,具体存在以下短板问题:

1.未形成完整工艺链条,缺乏原创性成果。基于国内总体起步晚这一大环境,材料及设备厂商在整个产业链中受制于其他国家,仍然受到国外的技术和专利封锁。

2.柔性领域的关键材料攻关还未突破。柔性电子在不损坏本身电子性能的基础上要求一定的伸展性和弯曲性,以往传统的电路材料可能无法满足需求。

3.柔性电子产业体系尚不健全。多以分散的研发生态存在,缺少沟通交流,难以形成完整体系。

4.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短缺。柔性电子相关高端人才以海外引进为主,这也成为制约柔性电子技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因素之一。

对此建议:

1.打造上海“柔谷”。在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围绕柔性集成电路、柔性固体器件和柔性生物传感等方向,建立柔性电子研发平台,并形成产业集群。(1)根据技术发展路线,引导在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联合攻关,改变以往分散的研发生态,合力突破关键技术问题;(2)聚焦产业发展趋势,加强与柔性电子产业重点城市群合作,推动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2.将柔性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作为突破口。关键材料是柔性电子技术中的一个巨大挑战。由于材料制备往往涉及到化工、材料、设计等众多领域,因此要强化对材料探究和制备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培育柔性电子材料“专精特新”企业。同时,建立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平台,提升柔性材料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

3.打造柔性电子产业人才培养体系。除了加大对领军人才的引进和支持力度以外,还应大力培养柔性电子产业紧缺人才与骨干人才。一是依托企业、产业基地培养专业实操型人才;二是鼓励在沪高校成立柔性电子学院,推动柔性电子企业设立硕士、博士工作站和博士后流动站。

(作者:我会会员,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