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能辉:1970年生,上海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会员、American Nano Society会员。目前主要从事生物芯片系统纳米力学和粘弹性结构的非线性振动的研究。曾担任上海大学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校办副主任、校招毕办副主任、悉尼工商学院常务副院长。2012—2013年,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布朗大学作访问学者。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面上项目、上海市级项目和企业横向项目近30项,获得2013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8年度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2020年度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等奖项。
脚踏实地 把握当下
上世纪9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新阶段。1994年,新的上海大学合并组建,上海市政府任命钱伟长为上海大学校长。在办学过程中,为了构建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钱伟长提议成立力学本科教学单位,力学系遂于1997年成立。
“1996年,为提升本科教学水平,钱伟长校长将我的导师程昌钧教授从兰州大学调了过来,而那时候的我正在兰州大学读博士二年级。”1998年博士毕业后,张能辉也追随着导师的脚步,来到了上海大学,投身于学校的发展洪流当中,一晃已过去24年。张能辉表示,总会有那么一批人,为一个共同的目标,相聚到一起,并为之奋斗,步履不停。
从2002年到2012年的10年间,张能辉积极投身于科研、教学、行政和党务等工作中,曾任上海大学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校办副主任、校招毕办副主任、悉尼工商学院常务副院长等职务,承担过校长办公室的办文、办事和办会等事务性工作,开发过学校层面各类学生海外实习项目,例如美国蒙特克莱尔大学的迪斯尼海外实习项目、中外服美邦赴美带薪实习项目等。“那时候时间紧,任务重,面对学术科研的压力以及诸多繁杂的工作,真的需要‘海绵里挤水’,来适应快节奏的工作和高校生活。”
“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兰州人,朴素的生长环境所带来的视野和圈子也是极其纯粹和简单的,因此对自己的未来也没有过多预设,而是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专注到眼前。根据现有的条件、能力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张能辉总结道,仰望天空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但对自己来说,向前看的前提是能够把握好当下的每一刻。
专注科研 教书育人
2012年,张能辉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开启了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美国布朗大学的学术生活。“在此期间,除了学习、交流自己的专业知识外,为了更好地了解海外文化,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我还积极主动地听一些文化历史、学校管理等方面的报告。”张老师认为,上海是一座海纳百川的城市,上海大学更是一所具有包容性、开放性的院校。访学经历使自己亲身体验了中外文化的差异,开拓了视野,也增强了文化自信,同时为教学方式的探索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2013年回国后,张能辉继续投入到自己所热爱的教学工作当中。他十分重视对于学生的培养,尤其是在学术道德方面,始终秉持着“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的理念。“同学们进入我课题组的最终目的是学习知识,而非为了一张文凭。”张能辉认为,积累学术成果的过程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成功。“步入社会也一样,想要达到目标的时候,绝对要摒弃那些看似便捷实则错误的途径。不忘初心,是需要我们不断学习的课题。”
为了能及时有效地与学生沟通,了解同学们的学习情况,锻炼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每周一次的组会是张能辉二十年如一日坚持下来的惯例。他认为,做科研光会读几篇文献、做几次实验是远远不够的,面对面的交流才能发生思想上的碰撞。组会中的PPT汇报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汇总、图表制作、口语表达以及思辨的能力。“哪怕按一年30次计算,3年也能有90次PPT汇报,这对学生而言,无论是找工作还是面试,都会有所帮助。”即使由于出差或其他原因无法线下举行,张能辉也会尽量挤出时间,以在线方式完成组会交流。
心系学生 携手共进
回顾24年的职业生涯,张能辉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对于一名教育工作者而言,培养人的前提是:先学会关爱学生。这是他对于自己的要求,也是在其职业生涯中,始终践行的自我准则。“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难免会在家庭、情感和毕业方面遇到一些问题。这个时候怎样去引导就是关键,我们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才能真正帮助到他们。”
线上教学期间,研究工作推进受到了一定影响。“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我就通过一对一的电话或视频沟通,与每位学生提前约定时间,对他们的汇报材料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并制定下一步计划。”
坚持从事教育工作、深耕在科研领域,离不开张能辉教授对科研、教学和学生的热爱。“工作中接触到的是一个个生机勃勃、具有生命力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自己的世界变得简单了,心态也年轻了。”
师泽如山 微以致远
“亦师亦友,平易近人”是学生们对张能辉的一致评价。刘翰林是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2020级的博士生,本科期间,曾跟随张能辉完成一项关于《太阳能光伏面板中的热应力设计》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我看来,张老师身上流露出一种学者气息,他在力学专业上有着多年的沉淀,即便面向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也总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及时给予指引。”这种学者风范深深吸引着刘翰林,也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继续深造的种子。学业之外,张能辉也关心大家的日常生活,细心呵护着每一位学生。“我身体素质不好,每次腿上的旧伤复发的时候,老师都会给我推荐一些好的药物。我还是易过敏体质,张老师会时不时提醒我注意坚持健康的饮食方式。”刘翰林回忆道,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关心学生成长的张能辉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师者。植根于三尺讲台,耕耘于一方热土,张能辉老师育人爱人,为学生带来温暖。“我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想借此机会对老师说声:谢谢您多年来的悉心教导。”刘翰林由衷地表示。
“从1998年来到上海大学起,我参与了学校的建设,也感受到了她的蓬勃发展。希望在未来的时光里,老骥伏枥、发挥余热,也希望上海大学可以开创更辉煌的未来。”
(来源:“上海大学泮溪师苑”微信公众号,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