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3年-04期

【人物剪影】吴皓:让天下无哑,这位中国医生想让所有人“听”见世界

作者: 李泓冰、姜泓冰 

发布时间: 2023-09-20

吴皓:1964年生,我会医务分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96—1998年赴法国巴黎第七大学Beauion医院、瑞士苏黎世大学医院、美国加州大学House耳研所进修学习。曾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9年上海市教委育才奖、2010年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2013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第七批省市优秀援疆干部人才、2012—2013年度上海市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工作先进个人等奖项。

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东亚耳科学会主席吴皓学长来说,如果一生只做一件事,他选择让天下无哑,让所有人“听”清世界。

“贵人语迟”?其实是十聋九哑!不让他们抱憾终生

在人群中,先天性听力损失发生率为1‰—3‰。我国每年约新增3万以上听力障碍儿童,等父母发现两三岁的孩子“贵人语迟”时,已错过语言习得窗口期,抱撼终生。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曾是世界上聋哑学校最多的国家;到2021年,虽然特殊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但聋哑学校数量却缩减了一半以上——原因是,中国听力残疾人士已急剧减少。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

吴皓团队是人工耳蜗植入术的高手。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1岁以内植入手术安全性良好,术后言语发育、环境适应和社交能力显著提高。

能不能从一出生就“找”到他们?

2001年,调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吴皓,担纲首任儿童听力筛查中心主任,带领团队尝试在产房展开大规模新生儿听筛。

发达国家都有新生儿听障筛查系统,但成本高、操作复杂,需要专业听力师。这不符合国情,难以照搬。吴皓团队几经实验研究,锚定耳声发射技术,操作简便,哪怕乡村医院产房护士经过培训即可掌握。缺点是存在假阳性现象。他们继续钻研,发现婴儿出生72小时前后筛查,假阳性比例最低;首次筛查存疑的孩子,出生四周后回访复测可继续降低“假阳”。

他们的《新生儿听力筛查和诊治方案》,简化成“三步法”,极易操作,很快在上海铺开;2009年,产房内新生儿听力筛查被国家纳入法定项目推广,覆盖率从2008年的29.9%提高到2016年的86.5%,先天性耳聋诊断和干预年龄显著提早。

2009年,吴皓到西藏开展人工耳蜗植入慈善手术。当地一时却找不到适合手术的2岁以下聋儿。一来是产房筛查没普及,二来是当地近半新生儿生在家里,不易发现。

不能让“他们”漏网。对此,吴皓团队撰写了一份全国各地听力筛查情况的调研报告。2014年,卫生部启动全国贫困地区新生儿听力筛查项目,涉及49万例新生儿;各地区相继开设听力障碍诊治中心,如今我国已实现全覆盖。

然而,仍有通过筛查的孩子,日后因听力问题而发生学习困难。吴皓团队选定杨浦区2006年入学新生开展听力筛查,发现这部分儿童是“迟发性耳聋”。回到实验室反复研究,找到了迟发性耳聋易感基因,通过基因筛查,这类孩子就有早发现、早干预的机会。

层层筛查,重重把关。数十万中国儿童避开了终生聋哑残疾陷阱,中国“消灭聋哑”的悉心投入,大大提升了相关儿童和家庭的人生幸福感。

顺藤摸瓜,挑战高难度手术,消灭8%!

那么,去年进入上海聋哑学校的“4个生源”,是怎么回事?

国家卫健委新生儿疾病筛查听力诊断治疗组组长吴皓逐一调查:原来,他们先天就没有听觉神经,无法通过人工耳蜗植入恢复听觉。这占了先天耳聋的5%—8%。

吴皓团队迎难而上。2019年1月,他们完成国内首例儿童听觉脑干植入手术。这是一台极其复杂的高难度手术,相当于在钉子尖上“绣花”。刚开始,一台手术要做近十个小时,国际上仅有少数几位医师敢于尝试。如今,这个四岁囡能听会讲了,上海九院也成为国内从事儿童听觉脑干植入手术最大的治疗中心,完成108例手术,平均手术时间缩短至约5小时。

吴皓,这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在国际听觉重建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在耳聋、听神经瘤、颈静脉孔肿瘤等高难度手术领域,他是国际级高手,累计完成耳神经颅底手术3000余例,其手术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和功能保存率均达国际先进水平。

他笑说,1996—1998年在法国巴黎第七大学Beaujon医院耳神经外科中心做临床博士后,让他的专业水准“升华”了。当时32岁的他,以顽强的毅力突击学法语,通过法国外籍医生考试,成为住院医师,“否则只能‘看手术’不能‘动手术’。”吴皓说,在眼耳鼻喉各路神经密集的颅底方寸之地做手术,风险太高,一点点失误,都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

可是,吴皓并不满足于做手术名医。

锚定临床科研,惠及更多病患,九院拿下国内医院创新转化榜首

202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揭晓,上海九院一举斩获三项科技进步一等奖,一人获“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同时,吴皓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成果,为探究声音编码机制及耳蜗突触病变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2022年7月,《中国医院创新转化排行榜》首次发布,上海九院居然越过全国一众超大三甲医院,拿下第一名。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被高度重视的当下,做了8年院长的吴皓如何带领九院“杀出重围”?

吴皓常对年轻医生语重心长道:“医生做科研,不能只为升职称。要做有意义的事,通过科研解决临床问题。”他率先垂范。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51篇,主持或参与制定行业技术规范、指南、共识10项;在上海,九院较早成立临床研究中心,建设医工交叉平台,2022年成为获得上海知识产权成果奖的惟一医疗机构。

高难度手术突破后,他们研发了听觉脑干植入装置,启动在药监部门注册申请,正努力将之纳入上海医保,惠及更多患者。

聋儿少了,吴皓又锚牢老年性耳聋。老年人听力不好,沉默寡言,易患阿兹海默症,吴皓很焦虑。五年前起,他们在宝山、浦东选择社区建立老年人听力健康研究队列,开展基因测序和干预研究。他们还调查长期在高噪声环境工作人群的听力受损情况,寻找对噪声敏感的基因。他们通过病毒载体改造和内耳给药进路创新,实现内耳不同类型细胞的靶向转染和基因编辑,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成年耳聋小鼠听力的恢复……

在吴皓看来,未来,人工听觉效果会更好。通过基础研究,形成更好的编码机制,让人工耳蜗在声音转化过程中提取更多信息,让患者听到更自然的声音。结合基因治疗,让内耳细胞再生……

年近花甲的吴皓,一谈到未来,眼里炯然有光。

(来源:人民日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