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3年-03期

【历史一页】礼赞大师:纪念中国行政学先行者周世逑学长

作者: 谭 牧 

发布时间: 2023-07-20

三次拒聘 志在祖国

上个世纪动荡的中国诞生了许多高等教育的奠基学者,他们为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建制协力铸成并亲手铺上拱顶石。在2021年9月出版的《亮相、启蒙、播种——复旦政治学讲习班与中国政治学的恢复和发展》一书中,有一张被誉为政治学“黄埔军校”的全国第一期政治学讲习班集体照(图1),记录了1982年王邦佐等邀请的讲习班教员群像,其中第一排左七清癯、俊秀的长者就是教授行政学的两名教师之一:政治学家周世逑。

周世逑(1913.9.24—1997.6.21)浙江德清县人,1930年毕业于上海南洋模范中学。1932—1936年在清华大学行政学系就读,毕业进入哈佛大学,用两年半提前完成了至少三年的课程,获硕士和公共管理学博士学位,是我国最早攻读公共管理学位的研究生之一。期间在美国联邦文官制度委员会与农业部实习。26岁在西南联大任教的周世逑辨析政治学入门定义——对“管理众人之事”不拘泥权威的学科启蒙,使当时在历史系读大二的何兆武先生回忆至深。周世逑后在重庆中央大学法学系任教,解放后主要在中国纺织大学(现东华大学)从事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的教学与科研。尽管国外人脉甚广,无论解放前还是学科恢复后,他都数次拒绝了国外大学任教邀请。1948年他深感“炎黄子孙,要为新中国服务”,哪怕教学难济家用、夫妇分居沪渝也要留在国内;1983年芝加哥大学也抛来橄榄枝,但拳拳赤子心使他始终都选择留在中国“啃老本行”。

1979年,多年停滞的行政学学科建设时代终于开启,为响应“政治学要补课”的号召,他为中国政治学会上海分舵组织多方筹措。1979年,他发表文章《一门被忽视了的学科——行政管理学》支持行政管理学恢复。1982年的第一届政治学讲习班培养出60多名之后在政治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学员。1984年,他以讲义整理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行政管理》被称为第一本国内行政学专著(内页见图2)。周世逑则谦虚辩解“我自己还在学习”,且是“从头学起”。他还将编著的《中国行政管理通论》归于上海学术界的共同贡献,自己仅是“组织牵头人”。80年代以来,周世逑辗转南北讲学,提携后辈学者不遗余力,堪称过去百年来默默支撑新中国政治学的奠基性人物。

服务新局 集小向大

周世逑是一个博学多才的政治学家,其学科基础远涉法学、行政管理等多个学科,到东华大学后,图书情报管理及纺织学组织效率也成为其研究对象。其论文如《当前事业单位体制加深改革的基本思路》《社会主义行政管理的重大发展——试论我国行政管理改革中的模式问题》等行文精审、逻辑勾连缜密、无空言浮语。他在行政体制改革时代提到需要“政府行内人甚至行外人提供课本撰写意见”的洞见,全无学院高墙的倨傲。对行政数据智能化且“数据要为我所用,有所选择”的思考,结合马克思“一种科学只有在运用数学的形式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的学科理想,拓展“不仅采用计算机时不可少,即使没有先进设备也用的普遍”的实践理性,不仅有四化建设“万里关山从头越”之勇,又有不拘技术理性主义之明。

在后世学者看来,周的学术旨趣与上世纪前30年美国政治学界偏重组织和技术理性的气质相符。在他第一届全国政治学讲习班讲义所成课本《行政管理》中,包括行政组织、行政干部、系统分析、行政决策、网络规划、行政效率几章,大篇幅描述了运筹学决策分析,整页条分缕析说明如何对决策进程流向计算并辅以案例(见图3)。他的布局独具特色,在同时代类型教科书不算常见。实际上,作为第一代学识基础丰厚的政治学家,周世逑传授后学的是如何按特定管理和决策案例,制订网络策划、量化研究。当时英文译介匮乏、先天不足,为四化建设尽快提供给养,用这些知识分支(行政技法统合的技术方法、网络技术等)将合乎中国国情社情的行政学基础内核包围扩展开来。通过教科书点滴提炼灌注对提升行政效率有可行性的外国知识与技术,力图手把手传授学生综合知识与技法。

在《中国行政管理学通论》中,周世逑主笔撰写“公共关系”一章引用了同时代管理学、传媒学等学科的较新经典著作,如C.Bergen《公共关系内幕:专家在行动》、S.M.卡特里《有效的公共关系》、F.P.赛特尔《公共关系实践》等。并引介反向衰变法(response decay method)衡量公共关系的效益,可见其不懈拓展学科视野幅度,横向扩充、纵深拓展较新毗邻交叉学科。因为立小向大、汲取其他学科之长缔造一个大学科是周世逑理想的路线图的一部分。在1994年文章提到“行政管理学科想由单一学科向着多层次多领域交叉学科发展,而原来外延学科变成其内涵学科,外延学科交叉日广,联合日消,光靠行政管理学和政治学‘近亲繁殖’已经不合目前需要”,这些判断敏锐地识别出为开拓中国行政学新局面的关键入手点。不仅如此,这本教科书每章都有绘声绘色描述的行政制度案例,这一注重案例分析的特点在当时也算先行者。21世纪以来,公共行政学案例分析已随MPA大力推广在我国视为理所当然,而八十年代多数教科书并无此前瞻性,这就使得《通论》成为立足实践、妙趣横生的版本。当今学人看来,周的教科书布局或跨越当今学科分工清晰的边界,且不少章节细节勾勒不足,但在80年代末汲取西方蓬勃分化的诸前沿学科并快速转化反哺国内知识体系而言,扩充成《通论》的体系是周世逑对“立小向大”建立一个学科基本构想的体现,瑕不掩瑜。

周世逑谦谨的治学品性同样容易被当今学人忽略。翻开他编著的教科书(尤其《通论》)会发现一有趣现象:周执笔章节对引用外文文献尽量遵循了经典、前沿和引注完备的原则。80年代我国对学术著作摘引规范并未强调,学科草创期学界并未意识引注的重要性,以致在“六经与我、不妨浑然”风气下,不少著作略去西文出处,甚至近年也有译介社科教材隐去索引与书单的做法。毕竟,外文引用著作精确引述可收老马识途之效,也为后学追溯原文线索提供参考。在行业标准未完善时,周世逑编著教科书对西文著作的引注细节就显得非常可贵了。

60年间,中国的政治学学科像是其他社科类学问一样,经历了学科供养从“吃百家饭”“饿肚子”再到“自产自销”的若干阶段。翻译引进马列主义和苏俄著作,译介“泰西”等资产阶级国家带有阶级性的作品,为新中国人文社科开采“他山之石”做出了艰难的努力。西学东渐对上世纪中国社会之智识影响,在彼时举目向洋的学者看来,颇费抉择与加工之劳。政治学着眼世情的特性,又难摆脱世势时局影响。周赴美教课时曾见哈佛大学因世情变换、院系改制易名、学说移风;在国内也目睹30年政治学沉寂后,80年代初沪上学者王邦佐等“挨家挨户敲门请专家出山”、他奋力辗转延请潘老等沪上法学家集合学科初创力量的局面。几十年间中国行政学经过了教科书百花齐放、引介著作异彩纷呈、再到中国学者在国外刊物发文与域外学者争高低的时期。中国气派的学科自信已呼之欲出了,这场百年学科辗转“长征”中,“播种者”周世逑的贡献不可埋没。

遥望百年 重洋归心

周世逑的学术品性与母校清华学人倡导的鞠躬尽瘁、矢志不渝相契。世人或许很少忆起清华大学华罗庚这位享有国际声誉的数学奇才,屡次解决难题、为国争光终于1985年赴日讲学“像一个将军一样倒下”陨落讲台的故事,但这个故事被周世逑铭记为学术志业期许的终点。晚年周世逑告诉后辈,他要以这位同辈清华数学家为标杆“死在讲台上”。1983年,周世逑在美国讲课期间曾罹患癌症,手术康复后一边工作,一边为东华大学带外国研究生。他还兼任诸多社会职务,如中国政治学会顾问、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法学教授、美国行政管理学会特邀代表、芝加哥大学研究院客座教授、罗斯基金会委员上海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等,还完成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行政学部分主编工作。晚年社会职务与教学融汇一身的周世逑常去国外讲学,将新社会科学知识孜孜不倦融汇到课本中,并大力扶持后辈学者,1997年仙逝。

周世逑的一生,正如诸多生于上个世纪初怀经世之才、报国之情,远赴列国历尽艰难伴随新中国成长奋斗的几代学人一样,无论其致力于何种学科,都挟域外文化资源心系报国。百年来莘莘才子以智化民、以教笃学、以信躬己的历程仍有许多谜题,只能从后人回忆和教诲中捕捉杳杳回音。他的一生不无遗憾,早年越洋求知,中年勤勉治学,晚年勤奋奠基。自谦终生在学而无自矜,以致因年事已高,无法再为学科建设赴京协助后辈学者涕泪交零。但是,如今中国政治学的苗圃中行政学这支大树已枝繁叶茂,周世逑先生必然为后世中国政治学的成就走向世界而含笑九泉。

(作者:东华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