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经历
关良(1900—1986),字良公,广东番禺人,20世纪中国早期留学日本的画家之一。1917年赴日本留学,在东京太平洋美术学校和东京川端画学校深造,跟随日本名师中村不折和藤岛武二学习绘画,在此期间他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基础,同时又受到了来自欧洲各种现代思潮和作品的影响。1922年,关良学成归来,在上海私立神州女学教授素描和色彩等课程。1924年,关良与陈抱一、许敦谷在上海举办了一次联合画展,关良作品中高度的现代意识引起了上海画坛的关注。在此之后,关良被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艺术大学聘请担任油画和素描教授。1960年,关良再次回到上海,并在此定居,曾担任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文史馆馆员、中国画院画师、上海交通大学艺术研究室主任。
关良终其一生为中国近代绘画和美术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是最早将西方现代绘画理念引入传统水墨画的画家,出版有《关良京剧人物水墨画》《关良油画集》《关良艺事随谈录》等。他的水墨戏曲人物画具有十分鲜明的个人语言,在中国人物现代绘画史中发挥着重要影响。
画风成因
关良11岁时就对戏曲流露出了浓厚的兴趣,当时他非常喜欢听戏,时常跑去戏院。在《关良回忆录》一书中,关良说:“由于小时候受南京‘两广会馆’小舞台的熏陶,我对京剧特别有好感……我在教课之余经常去看戏……每次去看戏时我总带着速写本,尽量记录这些人物的音容笑貌、神情姿态。回到家里又试着在宣纸上进行整理速写。”可见关良小时候就已经对戏曲产生兴趣,并开始把戏曲作为绘画的对象。
20世纪20年代回国后,受到西方各种现代思潮、艺术流派的影响,关良的艺术认知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开始创作戏曲人物。他在回忆录中谈到:“在回国后的三年中,与当时上海的一些画家交往以后,我对国画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刘海粟等大师的影响下,我经常参观各种国画展览……于是,我思索、推敲,不断尝试各种新的表现手法,寻找、开拓我国绘画领域里的新的题材。”
但是和传统戏曲人物不同的是,关良利用线条、色彩、体积以及构图等表现形式,来展现作者的主观思考。于是逐渐形成这种稚拙、朴实的水墨人物画风,他笔下的戏曲人物并非是某种简单的文化符号或样式,更多的是他对于戏曲、生活、典故的理解。他的作品在平淡中流露着真情实感,这种真诚是最动人的力量。郭沫若如此评价:“良公取此以为画材,为国画别开生面,甚觉新颖可喜。其笔意简劲,使气魄声容活现纸上,尤足惊异。”可见他的画面之精彩以及对于水墨人物画的开拓、创新发挥的重要作用。
《李逵杀虎图》与《武剧人物图》
在《李逵杀虎图》(图1)这幅作品中,关良将李逵的眼眶用圆锥形呈现,用浓墨来表现他的头部、用焦墨来描绘李逵的身躯,同时用简单的黑、白、灰三个部分将整个人物形象表现出来。他把李逵此时愤怒无比的心情和人物粗旷、直率的性格传神地表达了出来,他的作品不仅仅是简单的人物呈现,也能让人通过线条真切地感受到人物性格。
在他的作品中,墨色的运用是极为出彩的。例如在描绘武生的黑色服装时,关良常常用浓墨大胆挥写,再结合墨线,完成人物形体、五官、衣裤的创作,上衣的色块和墨线能够完美结合,并且产生一定的画面节奏,人物一下就“活”了起来。在关良的绘画中,也能常常见到枯笔的使用,这种线条的阻塞、不流畅感,反而能将人物的神韵表现出来,使得落笔更加沉稳。枯笔的存在,和湿润的水墨产生了鲜明的对比,给画面增添了不少变化。例如在《武剧人物图》(图2)中,能看到关良用焦墨扫出人物的胡子和上衣,用浓墨勾勒五官和整体形象,用重墨绘制道具,用淡墨晕染服装,用清墨皴出衣褶和和帽褶。他用线条、色块、墨点来组成每个人物形象,让有限的画面中出现了无穷的变化。这种形式语言的变化是关良水墨人物画如此生动、有趣、值得慢慢回味的原因。也正因为如此,关良的艺术作品、创作理念才能给后来的艺术家们带来启发。
创作理念及影响
关良的贡献在于将中国传统写意精神与西方现代个性的表现相结合。以戏曲人物为题材,以传统水墨为媒介,结合西方的先锋艺术观念,来寻找现代水墨人物发展的道路,这样的探索在20世纪的中国画坛数不胜数。但是关良的探索不是简单的将二者缝合、拼贴。“他对于时下所谓折衷派的图画深致不满,学取了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一点皮毛技法,或者可以说刚刚学取了中国画与西洋画的最坏的地方而将他们糅合起来而标榜说是折衷画,这是日本人的一种浅薄的画法。”在关良看来,只有坚持自己的立场,深刻认识本民族艺术的趣味与价值,深入理解中国画的亲切与情调,沟通中西才不致迷失方向。因此,关良坚守中国的艺术品位,从本民族的题材、媒介、观念出发去创作,同时又坚持画速写、尊重个性、提倡自我精神,这是受到西方现代艺术自由创作精神的影响。他深刻地意识到面对外来艺术文化不必学得形式上的相同,而要物为己用,发挥本民族艺术的特色和优点,创作本民族独特的艺术语言。这样明确的中西意识,使得关良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里创作出了具有本民族特色、个人特色的形式语言。
他的老友郭沫若评论道:“他既不愿于纯粹的西画以绚其长;更不愿以谨守国画作风去钻牛角尖。他认识中国绘画内在的热情精神的可贵,同时更深切认识到热情奔放的时代精神之必须发扬。他以西画作躯壳,国画作灵魂,以西画单纯明快坚实浓郁的技巧,来表达国画恬静洒脱淡雅超逸的神韵,企图创造一种时代的前进的发扬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新绘画。”
郭沫若先生说的这种“新绘画”以及其中蕴含的新观念——关良先生的水墨戏曲人物画作品中独特的个人语言和他先进的创作理念,影响了以陕西的翟明、河北的韩羽为首的画家群体,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现代绘画艺术的现代转型,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文化遗产。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当代艺术方向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我会会员、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