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3年-03期

【专栏】大语言模型与技术奇点

作者: 吴冠军 

发布时间: 2023-07-20

晚近这段时间,AIGC(AI Generated Content,人工智能所生成的内容)的快速迭代演化,持续性地引爆全球。2023年3月14日,OpenAI正式发布多模态大语言模型GPT-4,将这轮AI热潮推上新的高峰。一位斯坦福学者甚至在社交媒体上公布GPT-4的“外逃计划”,并且引诱人类给予帮助。人们随即惊呼,人工智能是否已经具有了“意识”,却仍将自身打扮为人类的服务生?

2023年3月29日,包括马斯克以及多位图灵奖得主在内的千余位AI业界与学界专家联名签署了题为《暂停大型AI实验》的全球公开信,呼吁立即停止训练比GPT-4更强大的AI系统,暂停期至少6个月。2023年5月30日,超过350名人工智能行业研究人员、工程师和首席执行官联合签署了如下声明:

降低人工智能带来的灭绝风险,应该同大流行病、核战争等其他社会级规模的风险一起,成为一个全球优先事项。

这份发布在非营利组织“人工智能安全中心”网站上的简洁声明,签署者包括杰弗里·辛顿、约书亚·本希奥(辛顿与本希奥皆是2018年图灵奖得主)、谷歌DeepMind首席执行官戴米斯·哈萨比斯以及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这些当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贡献者,却恰恰认为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很可能会导致人类“灭绝”,并因此坐立不安、乃至联合起来公开呼吁。还有什么比这份吊诡的从业者声明,更清晰地标识出了可能到来的“技术奇点”(technological singularity)?然而,靠按下暂停键的方式,就能阻止奇点的到来?

实际上,长久以来大众媒体与科幻作品一直在推“机器末世”(Robopocalypse)画面,我称之为“人类vs人工智能”的对抗性模型。然而,这个画面在我看来极具误导性。如果人工智能将人类文明带向一个奇点式的未来,那一定不是在这种对抗性模型中发生。

人工智能已经具有“意识”了么?

要处理这个问题,就需要弄清楚当下这一波人工智能浪潮的技术路径。概而言之,它有三重技术路径:杰弗里·辛顿最先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深度神经网络,阿希西·瓦斯瓦尼同其谷歌同事们于2017年提出的基于关注机制的变换(transformer)模型,以及乔纳森·侯及其两位伯克利大学同事于2020年提出的漫射(diffusion)模型。深度神经网络利用梯度下降从海量的数据中提取特征;变换模型在不需要标注的情况下,自主提取出信息之间的关联;漫射模型则通过控制增噪/去噪的过程,将文本信息依照现实世界的样子进行具像化的渲染。

如果我们把“意识”理解为感知体验(对自我的内在体验形成“自我意识”),那么,目前人工智能的三条发展路径,都无法使意识得以产生——当然,这个可能性仍可能会以“涌现”的方式出现,彻底超出我们借助理性所进行的“因果推断”。但即便人工智能不具备意识,并不意味着它不会带来全面的文明性挑战。

当代哲学家、认知科学家大卫·查默斯曾谈到一段令他头疼的遭遇。他发现另一位哲学家朋友对他的一篇访谈被学者们广泛引用;但问题是,他没有做过这场对话。最后他了解到,这是那位哲学家和GPT-3(GPT-4的上一代模型)的对话,他要求GPT-3用查默斯的方式来进行回答。让查默斯惊恐的是,这段访谈完全就像是他自己面对这几个问题时脑海中会出来的话,甚至讲得还到位,难怪学界同行们皆无法分辨。GPT-3阅读和学习了查默斯的思想,它还阅读了许许多多思想家的著作,它知道论争与分歧的焦点在哪里,它知道说哪些话会被认为点到了点子上,甚至会被学术期刊编辑认为值得发表。当然,它的知识面不只是在科学哲学领域,它读了许许多多的书、论文,甚至,毫不夸张的说,它读了所有值得读的书。

对于今天还愿意泡在图书馆啃读大部头著作的学子而言,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令他们遭受“深度”冲击:就读书而言,谁读得过GPT?一个人在70年生命里大概可以读十亿单词,而GTP-4已经读了万亿单词,也就是说,它已经读了一个能活到70000岁的人才可达到的阅读量,而智人(homo sapiens)的整个文明史也不会超越七万年。换言之,它能将整个智人的文明史事无巨细地读个遍。

事实上,GPT-4这样的大语言模型的问世,已然使得通用人工智能不再遥不可及:GPT-4能编程、写学术综述、创作诗词、剧本、设计广告文案、进行多语种翻译,能做医疗诊断,能帮助企业进行战略分析与管理,能做数据分析与进行预测,能以某知名人物的口吻来表述观点或风格来进行创作……人工智能越来越成为没有能力短板的“全职高手”,它能做很多事,而且做得相当好,极其好,用埃隆·马斯克的话来说,“好到吓人”(scary good)。对于正在从事相应工作的职场人士、专业人士而言,职场的大门还能打开多久?此前是A译者被能力更强的B译者所取代,C设计师比更具创意的D设计师取代,现在是所有的人类从业者都将被“生成式预训练变形金刚”(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孩之宝公司超级IP“变形金刚”便是“Transformer”)取代——与后者相较,能力不足、并且管理成本高昂的前者将全面不被需要。

实际上,大量当代创作者明里暗里已经开启人工智能“代写”模式。人工智能之“智”,正在使人(“智人”)变成冗余。人类正在进入这样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工智能比人类更有知识,并且更会创作。这个世界,诚然是一个“后人类”的世界。

就在GPT-4问世3天后,OpenAI与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者在合作的论文中提出,由于大语言模型尤其是GPT的引入,约80%的美国劳动力将会受到影响,“影响涵盖了所有薪资水平,高收入岗位可能面临更大的影响”。研究者们故此把GPT称作“通用用途技术”(General-Purpose Technologies),换言之,它几乎什么都能做。那么,实际上陷入全面无事可做的数量庞大的人,将何去何从?

这意味着,人类文明很快就会以非常现实主义的方式(而非超现实主义的方式、未来主义的方式抑或“科幻”的方式),遭遇到“技术奇点”。我们要提前思考的是:靠按下暂停键的方式,就真的能阻止住奇点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