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3年-03期

【历史一页】缅怀李国豪院士:铸就中国现代桥梁之魂

作者: 刘 禹 

发布时间: 2023-07-20

李国豪(1913.4.13—2005.2.23)著名桥梁工程与力学专家、教育家。广东省梅县人。193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系。1940年和1942年先后获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和特许任教博士学位。曾任同济大学校长、名誉校长。发表重要论文有:《悬索桥二阶理论实用分析方法》、《弹性平衡分支充分判别准则》和《桁架和类似体系结构分析新方法》等。研究解决了武汉长江大桥的振动问题,撰写出专著《桁梁扭转理论-桁梁桥的扭转、稳定和振动》、《公路桥梁荷载横向分布计算》、《桥梁与结构理论研究》和英文版《箱梁和桁梁桥分析》等。领导和进行工程抗震及抗爆方面的研究,主编了《工程结构抗震动力学》和《工程结构抗爆动力学》及《桥梁结构稳定与振动》。《关于桩的水平位移、内力和承载力分析》研究成果解决了宝山钢铁总厂同类问题。1955年当选首批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获中国科学界最高荣誉—陈嘉庚技术科学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技术科学奖),2003年被评为首届“上海市教育功臣”。曾任第三届及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上海市政治协商会议主席(1983—1988)、全国政协常委。

今年是我国著名桥梁工程与力学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两院院士、同济大学老校长李国豪学长诞辰110周年。回望他不平凡的人生历程,令人深深感佩于他胸怀“国之大者”的爱国热忱、非凡卓绝的才识远见,以及为我国科教事业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闻名于世的“悬索桥李”

李国豪从小天资聪颖,13岁时就插班读初二;16岁时,他高中还没有读完,就成功考取了上海同济大学。

当时的同济大学是按照德国大学建制教学,学制7年,2年德语、5年本科,对技术培养尤其严格。1936年,李国豪以每门课程全优的成绩获得工学学士学位。1938年,由于表现突出,李国豪在校内德籍教授的推荐下,获得奖学金赴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留学。因为本科成绩优异,他被允许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在科技人才辈出的德国,年仅26岁的李国豪发表了论文《悬索桥按二阶理论的实用计算方法》,在德国桥梁工程界引起了极大反响,从此以“悬索桥李”闻名于世。这也让他很顺利地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二战结束后,李国豪的导师和研究机构都极力劝说他留在德国,但他毅然选择回到朝思暮想的祖国。那时候交通并不便利,回国之路漫长又艰辛。在途经法国马赛时,他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当时他对回国非常期盼,于是为孩子取名“归华”。

从日本手里“抢来”南浦大桥设计任务

上世纪80年代,上海开发浦东在即,黄浦江上造桥迫在眉睫,上海人又燃起了坐车过黄浦江的梦。1982年,刚刚出任上海市科协主席的李国豪建议上海市科委委托同济大学做一个可行性研究,研究负责人是他的学生项海帆(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任同济大学结构工程系副教授)。可是,可行性报告递上去后,却没有了音讯。

1986年底,项海帆受日本桥梁专家伊藤学的邀请,从美国转道日本东京大学访问。伊藤学介绍了日本正在进行的南浦大桥设计工作。原来,1986年上海副市长倪天增率团访问日本,一家设计公司进言:“中国近期不具备大跨度桥梁设计能力。”倪天增接受了日本提出的免费设计、申请亚洲银行低息贷款帮助上海市建造南浦大桥的建议,并草签了协议。

回国后,项海帆立即找到李国豪说明了情况。他认为,中国桥梁界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在黄浦江上架桥。在后来的一次会议上,早有准备的李国豪走到时任市长的江泽民面前,认真陈述了中国人自己建造南浦大桥的理由和已经做的工作,并建议他“抽空到同济去看看,同济正在进行大桥的抗风试验”。

1987年7月,江泽民如约来到同济大学,听取同济大学桥梁专家的汇报。“自己来做有没有把握?如果做了一半再请日本人来帮忙收场,就更被动了。”听完汇报后,江泽民有些动摇。

江泽民离开学校后,项海帆立即开始写信:“由外国人在国际桥梁会议的讲坛上演讲有关中国大桥的论文是难以想象的,中国工程界需要用实践来提高自己的水平。”李国豪看完信,简单调整了个别字句,就赶紧发了出去。

终于在1987年9月,江泽民在信中批示:“我看主意应该定了,就以中国人为主设计,集思广益。”从此,开创了中国人自主建设大跨度桥梁的新时代,也由此赢得了中国桥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机会。

1991年11月,南浦大桥通车。同济大学除了参与部分设计工作,还义不容辞地担当了科研项目总承包的任务。

日本桥梁权威伊藤学参观后感慨地说:“我们本来以为中国工程师不敢自主建设这一工程,但是你们完成了,而且做得很好。你们会了,我们就很难竞争了,按照你们的造价我们做不下来。”南浦大桥的造价不足日本概算的一半,雄伟的大桥飘逸、优雅地挽起浦东、浦西,近百年来上海人乘车过江的夙愿一朝实现。这项成果获得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重建“新同济”

除了是著名的桥梁专家外,李国豪还是一名杰出的教育家。自1936年大学毕业留校任教,这位桥梁专家在此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近70年。毋庸置疑,他是同济人最杰出的代表之一,是同济大学永远的骄傲,堪称“同济之魂”。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同济大学和所有学校一样百废待兴。李国豪重燃起希望的火把,为振兴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李国豪在组织教学和设计改革工程教育课程上费尽心思,在其担任工学院院长期间,全面致力于新中国人才培养计划的整合,倾力打造“工程科学人才”,为中国工程教育的发展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探索经验。

1952年,李国豪创办了桥梁工程专业。1956年,李国豪担任同济大学副校长。2年后创设工程力学专业,中央号召学习苏联,采用苏联的教材,但李国豪认为新中国的高等学校应该有我国专家自己编写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中文教材。为了给学生提供更适宜的专业教材,他不论学校行政事务及教学工作多么忙,每天都要挤出时间编写教材,他所编写的《钢结构设计》,成为新中国第一本桥梁专业的中文教科书;接着,李国豪又编写第二本中文教材《钢桥设计》。李国豪编写的教科书简明概括、条理清晰、结合实际、明白易懂,深受学生的欢迎,从1959年以来一版再版,传播广泛。

李国豪建立了新中国桥梁专业的教学体系,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中有项海帆、范立础、陈新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还包括我国桥梁CAD的创始人石洞等几十位知名教授。

1978年,经历十年动乱的李国豪担任同济大学校长。上任伊始,他迅速恢复和新建了8个研究所、室,开展科研和培养研究生。在此基础上,学校陆续设立许多硕士点和博士点,着手成立研究生院。

回顾教育大师李国豪传奇而又颇多坎坷的一生,他的学生们印象最深的是老师的这一教导:“为人要正派,做事要诚信。”这也是李国豪一生的信条。他矢志不渝的科学精神和艰苦年代的报国之志,无愧国之英豪,校之师魂,也铸就了中国现代桥梁之魂。

(来源:上海科技报、同济大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