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3年-03期

【随笔抒怀】从岳麓书院到爱晚亭

作者: 宋明柯 

发布时间: 2023-07-20

今年4月7日,如约来到湖南省长沙市参加科研学术年会。学术交流之余,听闻长沙拥有不少文化古迹和名胜景点,岳麓书院、爱晚亭、橘子洲、湖南博物馆、马王堆汉墓、开福寺、天心阁……平生第一次来到历史文化名城长沙,若不观赏几处名胜景点,不免会留下遗憾。于是决定在会议第二天抽出几小时,参观岳麓书院和爱晚亭。

9日清晨,天气晴朗,空气清新。乘地铁来到湖南大学站,出站后快步走向麓山南路,探寻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本以为来的早,游客少,没想到在岳麓山下已经集结了两队中学生,分别身穿红色校服和蓝色校服,两列学生队伍如同行进中的蚂蚁,从山脚下向岳麓山高处蜿蜒而行,看不见首,也看不见尾。步行道路上还有熙熙攘攘的游客人群,高大的香樟树一棵接着一棵排列两旁,新生的枝叶层层叠叠地交织着,遮住了远望的视线。独自出行的我,一时间辨不清该往哪里走,抬眼四处寻望,忽瞥见道路右侧有一间方方正正的“自卑亭”,其意是“若登高,先自卑”。我心领神会,立刻向学子们询问路线,得知他们正是前往岳麓书院,我便跟着他们躬身前行。

沿东方红广场右侧的缓坡上行一百多米,来到岳麓书院大门,但见门前矗立一座形似戏台的亭子——赫曦台,“赫”是指红色,“曦”指朝阳,赫曦之名源自历史上的“朱张会”。南宋乾道三年(1167),著名理学家朱熹从福建来到长沙,造访岳麓书院主教张栻,二人在此开展学术讨论和长沙会讲,前后持续两个多月,其间经常一起登岳麓山顶观日出。相传某日朱熹看到旭日升空,霞光璀璨,脱口说出“赫曦”二字,此后张栻修筑赫曦台以表纪念。朱张二人的学术高峰论坛距今已过去856年,抬眼凝望赫曦台,观古思今,想到仍在进行中的科研学术交流会,不禁赞叹其背后竟是依托了如此深厚的文化根基。

经此文化“热身”,转身走向书院大门,但见门头匾额上写着“嶽麓書院”四个字,为宋真宗御笔题写。大门两旁挂着那副闻名天下的对联“惟楚有材,於斯為盛”,上联出自《左传》,下联出自《论语》,意思是湖湘楚地人才众多,书院英才汇聚。很多人不赞同“惟楚有材”之说,其实不必较真,“惟”字是语气词,没有实意。从岳麓书院走出了许多大名鼎鼎的人物:南宋时期以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学派,明清时期杰出的思想家王夫之,中兴将相曾国藩、左宗棠,清末民初的黄兴、蔡锷、陈天华,20世纪初,青年毛泽东曾数次寓居岳麓书院,还有蔡和森、邓中夏、何叔衡、李达、谢觉哉等岳麓师生。这副对联,正是岳麓书院千年来人才辈出的真实写照。

进大门后穿过二门,来到书院的讲堂大厅。讲堂是书院教学、会讲、宣教等重要礼仪活动的中心场所,大厅中央房梁上悬挂两块鎏金木匾:一为“學逹性天”,由康熙皇帝御赐,二为“道南正脈”,由乾隆皇帝御赐,讲堂屏壁正面刻有《岳麓书院记》,是书院培养人才的基本大纲。讲堂后面建有一座古籍图书馆——御书楼,是岳麓书院的最高建筑,不对外开放,游客、学子们纷纷来到御书楼前拍照合影留念。

为了寻找岳麓书院的历史渊源,我闪入御书楼左侧一处僻静的跨院,院内设有纪念明代著名学者王夫之的船山祠、清代岳麓书院山长罗典的慎斋祠,对面是纪念朱熹、张栻会讲的崇道祠,里面设有模拟朱张二人会讲的雕像,上方高悬“斯文正脉”匾额。与崇道祠相连接的是六君子堂,纪念六位对书院建设和发展有功的先儒。四座祠堂围成一处静谧的院落,在此瞻仰徘徊,细读铭文,渐渐对书院的历史沿革有了清晰的认识。北宋开宝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鉴于岳麓山下环境幽静、寺庵林立,在原有僧人办学的基础上创建岳麓书院,此后历经扩建,战乱毁坏,重建和恢复原貌,千余年来,弦歌不绝,英才辈出,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御书楼的右侧衔接碑廊,廊内墙壁嵌有大量古文石刻,廊前可见“花墩坐月”和“碧沼观鱼”两座曲池景观。坐在长廊之下,听着潺潺流水和鸟语啁啾,环顾四周,目光所及之处尽是亭台楼阁、飞檐翘角,花草树木与人文建筑融合巧妙,在明亮的日光高照之下,恍如时光淬炼、熠熠生辉。流连忘返的游客们在此徜徉漫步,沉醉不知归路,或找一处石凳坐下来,若有所思地沉吟片刻,心满意足之后方肯离去。他们的表情和神态,表达的不正是文化体验带来的美好感觉吗!

从岳麓书院的西门(后门)出来,向西走走就到爱晚亭景区。此处人群更加密集,热闹的场面堪比西湖断桥,大家不约而同自东向西观望,急切地寻找爱晚亭。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处长方形池塘,两旁布满了香樟树、柳树、榉树、腊梅、桂花树和不知名的低矮草木,褪去了初春的淡绿,尽显成熟明亮的油绿色,承接上方灿烂的阳光,把池水映照成碧绿色。从池塘的近边向西观看,地势逐渐升高,绿树在池塘尽头的高处攒聚,爱晚亭恰好坐落在树丛会聚之处,坐西向东俯瞰一池碧水;亭身前有几棵红枫树遮蔽,仅露出蓝绿色的亭顶,双层重檐,四角高翘。爱晚亭被这铺天盖地的绿色烘托着,胸前点缀着红褐色的枫树叶,到场的游客无人不晓唐代诗人杜牧的名诗《山行》,爱晚亭在他们心里埋藏了这么久,今日终得一见,激动的心情近乎痴狂。

爱晚亭迷人的远景看足之后,所有人都想去亭子里一探究竟,沿着池塘两旁的小路,络绎不绝地走向会聚点。近处观看,爱晚亭呈正方形,八棵柱子支撑,内圈四棵红色木柱,外圈四棵白色石柱,重檐上覆盖着蓝绿色琉璃瓦,四角远伸高翘,攒尖宝顶,正面额题红色鎏金的“爱晚亭”三字,为毛泽东手书。亭子整体看上去鲜艳夺目,大气昂扬,里面挤满了男女老幼,在此驻足观赏,合影留念,还有许多人坐在亭子的石栏上,默默地感受,久久不肯离去。爱晚亭带来的美好感觉属于你,属于我,也属于他。想到这里,我忽然意识到人内心都是需要人文的,人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为了生计而辛苦劳碌,然而,那只是他的外表、他的躯壳,内心还需要人文的滋养。这时候,身穿红色校服的中学生们也赶来了,在亭子周边空地上坐下来,围成一个一个圆圈,齐声高唱“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此时此景的诗朗诵,把众人的感觉和情绪带到了顶点。

从爱晚亭出来,沿登高路下行,我才看到景区介绍:爱晚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因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句而得今名,与安徽醉翁亭、杭州湖心亭、北京陶然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在此之前一直以为杜牧当初坐在爱晚亭里,有感而发写了那首诗,没想到此亭是在杜牧以后900多年才得以建造。先有诗后有亭,不是先有亭后有诗。

这个小小的误会直到亲眼看见爱晚亭才得以纠正,反复思量这件小事,并且反观自我,不由得心生感慨。长期从事实验科学研究的我,总以为重要的事都要有先后逻辑顺序,有背景铺垫,否则不科学、不合理。长期有这样单调的心理活动,心情也跟着结霜、变硬和缺乏感性,渐渐失去了感觉。殊不知,文化不是循规蹈矩的逻辑,她是历史的积淀,是感觉的逐渐累积。此番文化之旅总算帮我找回了感觉,从岳麓书院到爱晚亭,数不尽的文化体验。

(作者:我会会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