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3年02期

【开卷有益】东方韵味与女性意识的觉醒  ——浅析潘玉良艺术作品

作者: 尹 约 

发布时间: 2023-06-15

潘玉良是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其作品中广泛探索了女性主义与东方韵味的融合。这种融合不仅在形式上表现为画面中女性的柔美,同时也体现了东方文化中崇尚“包容”的精神。通过她的油画作品,潘玉良呈现出了别样的女性形象,她们追求着自由与平等,同时又无处不在地展示出东方女性的美丽。这样的融合在当代中国文化中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它不仅让观者更好地理解东方文化,也为当代女性的自我认同与自我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

潘玉良的创作背景与生平

十九世纪,国内掀起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这让西方的美学思想在国内广泛传播开来,也开启了我国艺术史的新篇章。西方的先进文化和美学思想使得中国现代艺术飞速发展。随着五四运动的展开,女性意识逐渐觉醒,新文化运动为女性赢得了很多的权利。

二十世纪初,国内出现了大批的赴洋留学的油画艺术家,他们有着新鲜的文化思想,为中国近代美术史增添了新的篇章。油画、版画、水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使得国内艺术形式多元化。这也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潘玉良作为最早的留洋画家,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也吸收了西方的美学思想,为中国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成为了最具有代表性的女画家之一。

潘玉良于1895年出生于江苏扬州。幼年时就成了孤儿,14岁被舅舅卖给了妓院作歌妓,17岁时被芜湖海关监督潘赞化赎出,纳为小妾,改名潘玉良,居住在上海乍浦路。热爱艺术的她,在潘赞化的帮助下于191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从朱屺瞻、王济远学画。

1921年毕业后,又考取安徽省公费津贴留法的资格,成为里昂中法大学的第一批学生,但她到法国1个月后,就投考国立美术专门学校,两年后成为巴黎国立美术专门学校油画班的插班生,与徐悲鸿同学。1925年她以毕业第一名的成绩获取罗马奖学金,得以到意大利深造,进入罗马国立美术专门学校学习油画和雕塑。1926年她的作品在罗马国际艺术展览会上荣获金质奖,打破了该院历史上没有中国人获奖的记录。潘玉良是民初女性接受新美术教育成为画家的极少数例子。

1937年,由于家庭纠纷,心灰意冷的潘玉良借着参加巴黎艺术博览会和举办个展的机会,再次前往巴黎,此后便长居40多年。虽然期间她也联系潘赞化,有回国的打算,但都因为时局动荡的特殊情况未能实现。1977年,潘玉良与世长辞。生前她将自己的四千多件作品交给了中国驻法大使馆,于1984年送到国内。

潘玉良作品中的东方韵味

生长在不同国家的艺术家必然会有不同的民族特征与民族意识,这也使得不同国家的艺术作品具有不同的民族性的体现。潘玉良的作品中蕴含着东方民族的艺术语言,也凸显出她对中国油画民族化进程的贡献。

图1《采花女》

首先,她的艺术作品中白描式线条的运用及平面化的风格,为西方绘画与东方意蕴的结合做好了铺垫。在西方绘画中,多以明暗体积与透视法组成画面,而少有线条直接勾勒;从《采花女》(图1)中女子的婀娜,到静物、动物画中充满弹性的勾勒线条,都是潘玉良搭建东方意蕴和西方绘画之间的桥梁。与白描线条相和谐的近乎平涂的物体塑造,突出东方绘画中重视二维轮廓的特点,也使得她绘画中的东方意蕴更为显著。其次,在潘玉良笔下的女人体,多呈现出丰乳肥臀的造型特征,也是受东方民间艺术造型的影响,似中国民间的泥人塑像般敦厚结实。这样的描绘不仅使构图新颖,追求形式美,更突出了女人体的韵律、质感。此外,潘玉良的用色与留白亦是东方理念的两大体现。从《窗前女郎》 (图2)中红绿相间的浓烈碰撞中可见其用色之大胆,这些民间艺术中的色彩手法被她运用得恰到好处,也是她的重要绘画语言之一。中国水墨善于“计白当黑”来营造意境,潘玉良的画面中的表现方式与之如出一辙,其洒脱的心境悠然而至,形成她独特的“空灵感”,也是东方意境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图2《窗前女郎》

图3《双人袖舞》

从东方韵味的角度来看,潘玉良的作品大量融入东方文化元素,营造了与西方油画不同的情境和氛围。她的作品的特点之一是色彩奇幻、流动、变幻不定,同时也非常鲜艳,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

潘玉良作品中的女性主义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曾经阐述道:“这些女人正是从她们艰苦的生活中才能确立为人,要求得到权利;但胆怯和顺从的传统压在她们身上。”作为二十世纪第一位有影响的中国女性艺术家,潘玉良早年出身卑贱,但她用她的艺术作品,向观者展示了女性如何在对自我的凝视中,不断重新观照世界,逐渐摆脱男性他者异化,觉醒女性意识。

从女性主义角度来看,首先,潘玉良的女性作品中常常出现花卉植物的图像,例如莲花、荷叶、菊花等,都与女性相关,且这些图像都具有一种温婉优雅、自信高贵的气质,强调女性的独立和自主性。同时,在她的画作中,女性形象往往展现出内心强大、自信坚毅又开放自由的特点,而不是传统意义上弱化的、顺从的形象。

例如,她创作的《双人袖舞》(图3)系列作品中,描绘了两名身着华服的女性在一起舞蹈的场景。她们的面容和姿态都是自信和大方的,传递出一种女性自主性的信息。另外,在潘玉良的作品中,女性的身材很少呈现出传统美的标准,正如上文所述,她笔下的女人体多为丰乳肥臀之态,她们的身体更加强调力量和坚韧,这也是潘玉良呼吁女性身体和心灵解放的体现。

作为中国女性艺术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潘玉良的一生颠沛流离。从早期的否认女性身份,到中期女性气质的回归,再到晚期对男性社会的扬弃;潘玉良在自我描述的系列艺术作品中呈现了一位女性艺术家走向解放和独立的过程。

在潘玉良的创作中,不仅致力于探索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更是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融合现代的审美感受,呈现出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通过对潘玉良的作品的观察和分析,不难发现,其作品呈现出了对传统文化和家庭情感的关注和表达,同时又在形式和艺术风格上注入了新的元素和表现手法,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独特的视觉语言和艺术形态。

综上,潘玉良在女性主义和东方文化韵味的融合与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而独特的贡献。她的创作中不仅体现了传统文化的韵味,更激发了当代中国油画的生命力和创新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潘玉良的作品将继续为我们带来新的思考和启示。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当代艺术方向在读硕士,指导老师:我会会员、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