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这段宣言,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集中凝练,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生态文明”理念,实际上是对人类文明的重新界定。一万两千年前,智人(homo sapiens)从采集狩猎生活转入农耕生活,人们因从事农耕活动而开始聚居,从而形成共同体,并不断扩大。人类文明,便开始逐渐兴起。
农耕生活的人类,已经通过有组织的活动不断影响和改造着行星。在最近几百年,人类开始有意识地做这件事,行星被按照人类对它的“知识”而重制。在工业革命后,人类的影响与改造不断加速,使得整个行星进入“人类世”(the Anthropocene)。
“人类世”是诺奖得主保罗·克鲁岑提出的概念,人类“文明”已经取得如此强大的支配性力量,以至于“自然”变成了一个彻底的虚构。2020年辞世的法国技术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在晚年著作《负人类世》(2018)中,进一步将人类世称为“熵世”(the Entropocene),因为在这个时期熵剧烈增加,尤其是生物圈熵增速度更是急剧蹿升,“人类世抵达了其生命界限”。在斯氏看来,人类世就是“一个行星尺度上操作的大规模且高速的毁灭过程”。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我们能看到中国共产党所号召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行星意义(planetory significance)。新中国刚成立,毛泽东同志发出“绿化祖国”、要使祖国“到处都很美丽”的号召。而邓小平同志把毛泽东同志“绿化祖国”的号召,丰富和拓展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并且这个事业要“坚持一百年,坚持一千年,要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聚焦“可持续发展”,把它作为中国这个人口大国的发展的头等大事。现代化建设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被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建设生态文明观上升到国策,生态文明被写入十七大报告。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谐社会建设,恰恰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谱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崭新的时代篇章,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建设被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党的方针,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制度化和法制化。
从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绿化祖国”,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一个重新界定。这个重新界定的核心,就是引入了全新的文明性框架——生态文明框架。
人们理解问题和看待世界,都有一个前置性框架。有不少人一说到环保,脑子里想到的都是加大投入,会导致地方和企业负担重等等。换言之,算的都是经济账。然而,生态文明建设,整个地改变了看问题的框架——绿水青山是前提。没有绿水青山,就没有金山银山。或者说,靠毁灭绿水青山得来的金山银山,根本就不是财富。
即便你仍然算经济账,也需要看到:生态文明建设,实际上带来了大量全新的机会。譬如,光伏-特高压-储能-新能源车的“硅能源革命”兴起。譬如,绿水青山的美丽乡村,以及相关的绿色旅游业。处理环境污染的环境工程类企业,过去十年中亦是得到了迅猛发展。
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政府近些年在“硅能源革命”所推出的激励政策,使得中国企业在硅能源取代碳能源的技术革命中,已然取得了实质性的创新成果,成为了行业的领头羊。这里的关键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引领下,在当代中国,政府是启动并推进“硅能源革命”的关键性行动者,并积极介入“绿色溢价”(green premium)的应对,而不是全然推给企业。
我们看到,“谁污染、谁治理”的约束性机制,正向“谁受益、谁补偿”的激励性机制转变。积极参与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护绿生金”背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谋划。
斯蒂格勒提出:中国政府晚近关于互联网+、普遍化的自动化、“智慧城市”上的战略性政策,正在积极地催生出诸种“负熵性工业”。习近平所号召的构建“清洁美丽的世界”,转成斯蒂格勒笔下的技术哲学术语,便是走出“人类纪”(熵纪)、迈入以“负熵性工业”为文明主导的“负人类纪”。光伏产业,就是典范性的“负熵性工业”。当代中国,就是围绕这样的负熵性工业而以全国一盘棋的方式展开全面部署。
“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下,这不是说说而已的愿景,而是正在实现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