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维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期致力于淋巴瘤临床和基础研究,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在Cancer Cell、Nat Genet、Signal Transduct Tar等期刊发表论文101篇,总影响因子超1200,201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首项。
医学世家的耳濡目染给她中下了学医的种子
赵维莅出生于医学世家,父亲母亲、姨父姨妈乃至表哥都是医生。小时候,父母总是要去医院值班,工作很辛苦,经常不在家,小小年纪的赵维莅就很懂得体谅父母,自己学起了做饭。亲人们的工作都很忙碌,平时难得能有聚会,即使聚在一起,大家的话题也往往围绕着医学展开。
在家人的耳濡目染之下,医学在她心中播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督促着她在学业上不断精进。1991年,赵维莅填报高考志愿,毫不犹豫填的全部都是医学类院校。最终,她被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录取。
走进医学的殿堂,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本科5年+硕士2年的医学生,要付出比其他专业学生更多的汗水。大学五年级那年,成绩优秀的同学可以去各个医院的好科室实习。那个时候,临床实践对于医学生而言,是个非常宝贵的机会,辅导员希望成绩优秀的赵维莅去瑞金医院的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实习。
一到上海血液学研究所,赵维莅发现尽管办公条件较为简陋,场地也不大,但是这里是真正的众星云集、高手辈出:王振义、陈竺、陈赛娟都是国内血液病领域的泰斗级人物,改变了无数患者的命运。
谈到这里,赵维莅动容地说,“当你看到身边的人都是那么勤奋、善良、上进,你也会见贤思齐。”前辈的付出感染着鼓舞着她,“他们攻坚克难的背影和言传身教,我这辈子都忘不了”。
从那时起,她就坚定了心中的选择——为治疗血液病奋斗终身。
找准方向,执着前行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很多人提及血液系统肿瘤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白血病,但是随着环境因素、社会工业化发展,另一类血液系统肿瘤正在以极快的发病速度攀升,那就是淋巴瘤。
“陈竺老师跟我说,维莅,你有没有想过去尝试研究一种新的疾病,可能在我们现在的领域还不是很多人去做,你愿不愿意去尝试一下?”赵维莅回忆到。
“我一开始有所迟疑,但想到有老师的鼓励与支持,而且又是处于现代科学发展的高速期,医院给了相当大的平台给医生去发挥,我决定接受挑战。”
2001年,她凭借优秀的工作表现,经陈竺院士和陈赛娟副所长推荐,赴法国巴黎圣路易斯医院及巴黎第七大学血液学研究所进修。瑞金医院血液科有赴法学习、交流合作的历史渊源,王振义、陈竺、陈赛娟等院士都曾在法国做过研究。因此,在很多出国机会面前,赵维莅还是选择了法国,“我也要去体会科室这样一种历史传承”。
来到法国,赵维莅遇到了不小的语言障碍,但依靠法国同学帮助和自己的努力,她的法语突飞猛进,加之学业上的刻苦用心,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
在法国学习期间,研究淋巴瘤的法国导师Anne Janin教授给了她很大的启发,使得她回国后在临床一线奋斗时目标更加清晰,意志更加坚定。
2020年4月,国家癌症中心等机构的专家在一篇研究中指出,据估算,2015年全国恶性淋巴瘤新发病例8.95万例(占所有恶性肿瘤发病的2.28%),全国恶性淋巴瘤粗发病率为6.52/10万。男性发病率为女性的1.42倍,城市地区发病率是农村地区的1.30倍。
由于淋巴瘤几乎可以发生在人体任何组织和器官(头发与指甲除外),而且病理类型十分复杂。因此针对不同病理类型的淋巴瘤,治疗方案各不相同。如果将每家与血液病搏斗的医院看作一支军队,瑞金医院无疑是最兵强马壮的一支先锋力量。面对狡猾而又诡诈的“对手”,赵维莅坚持贯彻团队作战、分型而治的思路,助力淋巴瘤的精准诊疗。
近十年来,赵维莅带队建立了全国规模最大的中国人淋巴瘤生物样本库,以及中国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分子分型基因谱,为国内精进淋巴瘤诊疗提供了翔实的研究数据。赵维莅总结道:“要通过合理的优秀的临床研究去改写中国的治疗指南,要在指南之下有更创新的治疗方法,尤其是找到疾病的靶点,要有合作共赢的意识,为更多的病人带去希望。”
“我们团队看的病人多了以后发现了一些规律,比如说,在中国有很多B细胞淋巴瘤患者,但是其中有不少是恶性程度较高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赵维莅介绍,原先他们也用国外的分子分型来评价,结果发觉好像做出来比例都不对,所以最后决定还是得用中国人自己的数据去进行分析。
虽然这样做会带来很多额外的工作量和实际麻烦,但是她坚信这种做法的价值和意义。“其实做一个临床科学家是很有意义的,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你的临床问题,可以把临床的思路转化为科学的语言,去实现一个idea,为患者谋福利。”赵维莅说。
医学求真、求善、求美
功夫不负有心人,持之以恒的坚持,让赵维莅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行列,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等多项奖项和荣誉。
经常会有人问她如何平衡临床病患与紧张科研的关系。赵维莅总是笑着回答,“其实我的工作和生活非常简单,我就是一名血液科的医生,早上和病人在一起,中午、下午和学生在一起,晚上和学术在一起。”在赵维莅看来,也许自己会有很好的论文,有很好的科研成果,但这些都不及病人的一个微笑。“这对我来讲就是最大的快乐,”她说,“只有作为一名医生,才能真切体会到这一点。”
对待困难,赵维莅认为,如果把困难看得很重,困难永远就树立在那里,而且越来越大,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举重若轻,先忽视它的难度、而是想办法克服它,那困难就能积淀为一种经历,也成为进步的基石。
幸运的是,攻坚克难的赵维莅,成为了学科进步变化的历史见证者。回想起自己刚工作的岁月,她感慨万千:“血液的重病人特别多,而且化疗几乎是100%的,特别一些80岁以上的年纪大的病人很多都直接放弃了治疗。”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生活水平提高,赵维莅的一些淋巴瘤病人可以一边上班一边治疗,不影响正常生活,80岁的病人成为“小年轻”,甚至一些病人也可以不化疗了,“放在二三十年前,血液科病人不化疗还有谁化疗?”
同时,她还观察到,重症患者比以前少了很多,医生们的整体治疗经验也比原来好了很多,“我想这是我们所有医生努力的结果,也是最开心的事”。
赵维莅一直秉持的信念是为善行医,“善良是一名医生最重要的品质,如果说年轻时候的美来自天生,那随着年龄增长,美更多来自内心。我觉得美最重要的是自信和自立。而从一个医生的角度来说,美是善良,美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问心无愧,这是最重要的。”
(来源:瑞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