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上海人口逐渐深度老龄化的趋势,以及广大居民在健康管理需求的增加,社区康复已经成为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日常组成。在打造以“居家养老”为主要模式的大城样本中,上海自从2014年以来积极开展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社区康复的网点和服务队伍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康复护理服务的人才缺口,正成为未来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值得进行前瞻性的部署,探索多渠道的解决方式。
针对上述问题与瓶颈,建议本市通过以下三方面进行稳定队伍、优化结构的有益探索,让上海为整个长三角乃至全国积累先行先试的宝贵经验:
1.发展远程康复,吸引科技人才对社区康复的需求端进行创新引导,并作为数字城市品质生活的有机补充。以互联网为媒介,“足不出户”即可获得医疗服务,为远程康复提供机遇。借助互联网技术将康复课程按病种标准化,利用可穿戴智能设备、动作识别技术的成果转化运用,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治疗师数量不足的问题,还能够及时开展随访、督促患者按计划完成康复等。同时,远程康复还具有持续、规律的显著优势,可以免受疫情不确定性的影响,协助患者家庭获得更加稳定和普惠的康复服务,也为应对老龄化趋势下的社区康复需求攀升打好基础。
2.着眼于“体医融合”的战略发展,开启体育和医疗卫生的跨部门合作,多元化康复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在“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的双重背景下,中国亟待探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的体医融合道路,社区康复正是这方面极佳的实践场景。在上海打造“全球体育城市”的高效推动中,可以适当开放具备体育竞技、健身管理、运动康复资质认证的人才经过培训上岗社区康复,改变由于生活方式和慢痛为主的疾病,形成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侧改革,以“体医融合”的创新角度和人才补充形成新的增长点,拓宽就业渠道。
3.引导上海康复专业的相关高校、研究机构提供社区康复的继续教育、资质认证,多样化吸引青年人才。2021年以来,在教育培训、文旅、线下服务业、健身机构、互联网等行业都发生了剧烈的格局改变,致使上述行业的就业人群面临着学习新技能、职业转型的局面。对此,网点完善、具备发展潜力的康复产业则是一片蓝海,建议具备中西医康复教育的院校(如上海中医药大学、复旦大学浦东预防医学研究院等)及时推出不同等级的康复师认证课程,为“稳就业”和康复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教育及培训保障。
(作者:我会会员,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创投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