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2年-03期

【随笔抒怀】我身上的白大褂还姓“少”

作者: 桂永浩 

发布时间: 2022-09-08

在读小学三到六年级时,我非常荣幸有机会参加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外宾接待小组的工作。虽已是50多年前的事,但这一段经历却对我日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担任接待小组组员的这些年,我们利用课余和周末时间来到少年宫,接待过国家元首、政党代表、各界友好人士等多位外宾。在当时的背景下,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之一,中福会少年宫担负着展示中国形象、增进与各国人民友谊、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大任务,我们外宾接待的一线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那时我们才10岁多,做的是迎接外宾、陪同外宾参观、一起座谈等看起来非常普通、非常平凡的工作,但实际上我们每个小接待员都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祖国,代表着上海;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平凡而又细致的接待工作,将这一极其重要而又光荣的工作做好。

当时,我担任外宾接待小组组长,在少年宫指导员无微不至的指导下,在学好各种文化知识以外,和其他组员一起努力学习一些常用的外语,学习世界地理知识,了解各国人民的风俗、文化特点。那个时候,我们人虽小,却显得格外地“成熟”,团队精神特别强,经常开展小组自学活动,每个组员既是学生又是老师,还经常开展“小组民主生活”。在“小组民主生活”中,我们互相提醒,防止出现各种骄傲自满的情绪,注意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有时,接待工作直到晚上六七点钟才结束,送走了外宾开完了小结会,我们大伙都走着回家。实在饿了,就买一碗阳春面充饥,物质条件虽然不如现在的孩子这样充裕,但总觉得生活是那么的充实。

记得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要到我们少年宫参观,我有幸被选上参加接待小组。为了做好这一重大外事接待工作,在指导员的带领下,我们几乎把美国51个州的名字、地理位置及其政治、商业、工业等中心城市的情况都背了出来,并按照周总理的指示,不卑不亢、有理有节地做好相关工作,对一些可能涉及到的问题都做了精心准备,以一种自信、自然、活泼的形象迎接这一历史性的接待重任。当时,美方有关人员多次前来蹲点,还在少年宫安装卫星无线位置发射器;同时,一批又一批包括记者在内的先遣人员也纷纷来采访,给我们这些10多岁的孩子留下了非常忙碌紧张的印象。

由于尼克松总统在上海忙于《上海公报》的紧张谈判,总统本人不能脱身,他的夫人及其随行人员按既定日程来到少年宫,受到了我们的友好接待。中国少年儿童热情、友好、活泼和健康的形象,给美国总统夫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后指导员告诉我们,我们在少年宫接待尼克松总统夫人及其随行人员的情景,已经通过卫星向全世界进行了直播,世界各大媒体也几乎在第一时间进行了全方位报道,可说是盛况空前!虽然我们那时还只是孩子,但对重大事件的亲身经历使我们提早明白了很多道理,也从小就懂得什么是国家的尊严,什么叫祖国的可爱。

在少年宫接待的外宾中,除了显赫的外国政要以外,更多的是普通的外国访问者。对他们的接待工作,在无形当中也具有弘扬中国文化、促进中外友好和交流的效果。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一位名叫汉弗雷德的加拿大友好人士和他对中加友好事业的热心,时隔这么多年还铭记于心。

有一次我们接待了一批来自加拿大大公司的访问者,其中有位汉弗雷德老先生,在言谈举止中透露着对中国友好的感情。我一边陪着他参观少年宫的教学设施,一边向他详细介绍中国少年儿童学习生活的有关情况。汉弗雷德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高兴地点头赞许。临走前他给我留了一张像,还送我一个加拿大国徽,希望我能够记着“有一位加拿大人会很想念中国”。

不久,我收到了汉弗雷德回国后寄给我的照片,并小心翼翼地珍藏起来,它伴随着我在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的学习生涯。一天,在整理资料时,我重新看到这张照片,就想应该给这位关心中国的加拿大老人回封信了。令我惊喜的是,一个月后,我就收到了汉弗雷德老先生从加拿大给我的回信。他在信中兴奋地告诉我,看到我的信后,他当即决定马上再次访问中国,希望到上海与我再见一面。

时隔十年,我和汉弗雷德再次相会在上海,再次提到了少年宫。老人行走已经有些困难了,但他的思维、情感还是和十年前一样饱满、深沉和充满活力。他深情回忆起在少年宫的访问,然后告诉我,“十年前,是我这个‘小接待员’以及少年宫里所有的孩子,使他对中国充满了友好的感情和巨大的期待。”同时,汉弗雷德又兴奋地告诉我一个“小秘密”:他的孩子们也正在为中国和加拿大在经济方面的往来与交流做着工作。他还特地说到,这次重回上海、重返中国,就是想亲眼目睹中国的变化、中国的发展!汉弗雷德老先生对中国的深情厚谊,再一次使我深切地感受到,当年我们在少年宫所做的接待工作,虽然平凡,但在平凡之中,对祖国却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和影响,同时还使我作为一个中国人而备感自豪。

1991年,受国家的派遣,当时已经长大成人的我踏上了赴美进修学习的路途。在美国费城儿童医院近4年的深造学习,在少年宫外事锻炼的经历,给了我极其宝贵的精神上的财富,使我在异国他乡依旧坚定维护祖国的尊严和对祖国的热爱,并始终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圆满完成在美国的深造后,我毅然率全家返回祖国,投身祖国伟大的医疗卫生事业。

和少年宫一样,我在儿科医院的工作对象也是少年儿童。以专业所长守护少年儿童健康,因为我身上穿的白大褂还姓“少”。

(作者:我会常务副会长,复旦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上海医学院原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