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2年-03期

【专栏】抗疫重塑“距离感”

 

发布时间: 2022-09-08

陆建非

我会常务副会长、上海师大外国语学院教授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上海分会会长

人们经常埋怨公众场合中拥挤、抢先、碰撞、插队等不雅现象,尽管文明礼貌教育从未中断,但收效甚微。新冠病毒的肆虐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公共生活中的“距离问题”。在全球抗疫战斗中,各国纷纷出台防控新冠病毒的指南,无一例外,所有的指南都提出了1.5米至4米不等之“社交距离”,有不少国家把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作为强制性规定,这对于阻止以飞沫传播为主要途径的新冠病毒具有明显的防控作用。那么如何翻译“社交距离”呢?笔者看到有两个版本,Social Distance和Social Distancing,到底哪个准确呢?

显然,distancing源于distance,后者是个常用的“三性词”,既能作名词,也能作形容词,还能作动词。

作名词时义为“距离”。例如:It can see the distance,bearing, heading, velocity and energy level of other robots.(它可以知道其它机器人的距离、方位、方向、速度和能量等级。)

作形容词时义为“远程的”。例如:The Internet is often used as a resource and as a tool for distance learning.(互联网通常被用作远程学习的资源和工具。)

作动词时义为“疏远,保持距离”。例如:If you distance yourself from a person or thing, or if something distances you from them, you feel less friendly or positive toward them, or become less involved with them. (如果你疏远一个人或一件事,或者什么东西远离了你,你会觉得对这些人物和事物不那么友好或者不那么正面对待了,或者不那么掺和在一起了。)

distance作动词时又可转化为过去分词distanced,作形容词用,义为“疏远的,有距离的”。例如:Clough felt he'd become too distanced from his fans.(克拉夫觉得他变得太疏远他的仰慕者们。)

再来看distancing,这是个动名词,同时具有动词和名词的特征。有人交替使用Social Distancing和Social Distance,好像两者含义相似,实际上差别很大,不能混淆。Social Distance表示一种客观现实,或一种状态,即社会各个群体之间的距离,如不同的职业、种族、信仰或经济基础等群体或阶层之间的距离,更多地体现在内心感受、彼此认知、社会公平等诸多方面,从进步的人类观、社会观、道德观出发,任何国家的政府决不会鼓励各个群体和阶层之间保持距离,倘若鼓励Social Distance,那肯定罪莫大焉!

反观Social Distancing,含义迥然不同,distancing作为一个动名词时,动词和名词的特性兼而有之。它表达的是潜在主语的主观意愿或者动作,即相互调控、维系一定的或者适当的距离。这儿的距离自然属于social范畴,即社会交际、社会活动、社会生活等场域中的人际身体距离,简称“体距”(physical distance或body distance),保持适度体距,旨在预防传染疾病,开展趋利避害、文明礼貌、愉悦自在的交际、交往、交流。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汉文字虽然没有动名词,但形容词则更为具体、丰富。英语形容词social表达多层含义,有时容易造成误解。但汉语可用“社会的”或“社交的”来翻译,以此传递不同的意义。所以Social Distancing 应译为“社交距离”,而不是“社会距离”。

在研究信息传递的非语言载体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Interpersonal Distance)已为人们日益重视。日常交际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距离”这个看似抽象实为具体的概念。国外的所谓“空间的使用”“环境的维数”“界域学”“空间学等研究的就是什么是交际距离以及怎样以“距离”向他人传递信息。西方不少学者探索了人类对周围空间的天然欲望和它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的表现及态势,提出了“自身界域”(Territories of the Self)、“个人空间的规范”(Personal Space Norms)等见解。总之,Space speaks(空间会说话)。

“交际距离”(Communicative Distance),即一方与另一方实现信息交换过程中的身体间隔会随着话题、语境、音量、体势语、情绪、彼此关系等因素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根据“保护理论”的说法,距离是一个用于护卫的“身体缓冲区”(the Body-buffer Zone)。当一个人受到外来威胁时,他(她)与对方之间的距离就会扩大。威胁可能是物质的,也可能是情绪或感情之类的。据美国的研究人员观察,某个男子站着时,离监狱看守约8英尺;距老板约4英尺;离母亲2英尺左右;距女友1英尺左右。理由是监狱看守对他的潜在威胁最大,而女友对他的潜在威胁最小。

交际距离还与非语言交际的其他要素互相作用,如人们对交际距离的感觉定势和维系习惯;人们是站着,坐着,还是躺着;是面对面,还是侧身转向一旁;能有或确实已有多少触摸;互相能看见对方的程度;说话音量的大小;能否闻到对方的体味或感觉到对方的体温等。譬如玛丽距保罗有6英尺之远,可她还觉得离他“太近”,因为保罗身上散发出一种令人不快的烟味,或是她被保罗的眼睛直盯得心里发慌。而约翰和菲尔都不觉得彼此靠得太近,哪怕两人之间仅为8英寸,只因他们俩是背对背地坐着,互相看不见,彼此说话也听不清。

地位对交际距离也有作用。级别较高者比级别较低者所占的空间要大。研究人员通过562次实验性的访谈,观察了不同级别的人对交际距离所持的态度。和想象的一样,下级走向上级时,他们给上司留有较多的空间余地;而当上级走近下级时,他们与对方所保持的距离与头衔并无明显的关系。

病态者与反常者(如精神病患者、囚犯、有前科者、爱捣乱者等)对空间的渴望欲或占有欲要比健全者与正常者要强烈得多。研究人员曾对30名爱捣乱的和30名守规矩的高中生分别实施“止步距离法”的测试与比较,结论是前者比后者渴望拥有更大的距离。

尽管人人都有自己的近身空间,但其标准则因生活环境和人文背景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一个生长在农场并与最近的邻居相距20公里远的澳大利亚人的近身空间,要比一个同7个兄弟姐妹及父母生活在同一地区的东方人的近身空间小得多。拉美人常是不管亲密程度如何,一见面就拥抱问候,这使得惯于保持近身空间的英国绅士非常不舒服。

两个跨文化或跨国度的人交谈时,双方的距离观念及习惯有着明显的区别,他(她)常与对方维持着不等的距离,欧美人称之为“自在区域”(Comfort Zone)。体面适度的距离是使交际得以顺利自然延续的重要条件之一。

按国际通用的礼仪习俗,交际距离分为4类:亲密距离(Intimate Distancing) 双方间隔约为40~60厘米;个人距离(Personal Distancing),它包括近距人身空间与远距人身空间。前者间隔约为60~90厘米,是与亲朋好友等交谈时的合适距离,或是在聚会上最令人舒畅自如的人身间隔。后者距离约为1~1.5米,保持这一间隔的交谈通常不属于私人交往性质的;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ing),它也有近距离与远距离之分。前者约为1.5~2.5米,常见于洽谈生意、会晤来访者、营业员接待顾客等场合。后者约为2~4米,常适用于十分正式的社交、商务、外交等活动;公众距离(Public Distancing),它约为4~8米,譬如教师给学生上课、领导人给公众演讲等。

有些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把上述4种距离比作一个洋葱的4个层面,从里到外,第1层为知心层;第2层为私人层;第3层为社交层;第4层为公众层。

其实,这些“交际距离”也会有意或无意地被人们运用到日常生活的各种场合中去,例如在小区做核酸检测、医院排队挂号或候诊、超市购物、上餐馆吃饭、参观展览会、在自动存取款机前排队、候车、乘地铁自动扶梯等,任何冒犯他人“自在区域”的行为举止,如挤推、争先、碰撞、插队、挤座、凑前窥视等,势必会遭人白眼、讥笑或蔑视。

疫情防控非常时期的特殊感受和规约实践使得国人对“距离”有了新的更科学的认知,这无疑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