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2年-02期

【人物剪影】殷浩:为患者带来胰岛移植“中国方案”

 来源: 作者:贺梨萍

发布时间: 2022-06-22

  胰腺藏在胃的后方,个头虽小却身兼分泌和消化重任。其中,在内分泌中起到调节血糖重要作用的胰岛遍布在胰腺中,犹如汪洋中的无数座小岛。这些大小不等的胰岛细胞团直径在50-500微米之间,总数有100-200万个,约占胰腺总体积的1%左右。

  “大概是10年之前,要把这1%的胰岛细胞提取出来的技术非常难,当时国内几乎没有人能做。”全军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器官移植暨肝脏外科主任、上海市胰岛移植临床质控暨培训基地主任殷浩表示。10年间,他从“学徒”成长为“师父”,经手的胰岛移植手术例数已位居全国乃至全亚洲第一。

  选专业就想选最难的

  殷浩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期间师承我国胰腺外科大家彭承宏教授。毕业之后,殷浩进入长征医院。“我们读外科的人,选专业就想选最难的,哪个最难?好像肝脏移植最难了。”回忆起自己2009年时的选择,他的理由非常直接,“原先我读的是胰腺外科,当时来长征就是冲着器官移植科,因为长征的器官移植科在国内是享有盛名的,特别是肝脏移植。”

  长征医院器官移植中心的肾移植开始于1978年6月,肝移植开始于1996年5月。截至2020年底,累计完成各类肾移植手术4900余例,其中小儿肾移植数量国内第一,活体肾移植数量每年保持在30-50例次;累计完成各类肝移植手术1800例,其中第一例肝移植受者已健康存活25年,为国内公认肝移植术后存活最长记录保持者。

  而2016年以来,殷浩团队为长征医院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移植记录:截至目前,已成功完成胰岛移植100余例,手术例数及疗效均位居全国第一。这些新的记录源于殷浩到长征医院两年后的一次出国进修。

  2011年,经博士生导师、长征医院移植科主任傅志仁教授安排,殷浩被公派到美国芝加哥大学附属医院担任访问学者,进修儿童肝脏移植手术。在工作学习中,殷浩慢慢发现了一个全新的技术方向,即胰岛细胞移植治疗严重糖尿病,并立即意识到其重要性和巨大临床前景。

  中国团队探索之路

  胰岛移植真正在全球的多个中心被广泛尝试,是在2000年之后。殷浩提到,“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尝试人体胰岛之后,最开始的失败的有两个原因。”第一是胰岛获取极其不易,胰岛分离至今是一个中心能否开展胰岛移植的核心技术。“你要把近99%的外分泌细胞都去掉,只取出1%的胰岛、并且保持它们的活性,这是非常难的。”第二则是胰岛移植术后早期排斥反应及免疫抑制剂的药物不良反应。

  谈到中国团队在胰岛移植方面的探索,殷浩回忆道,“我们跟国外的节奏基本类似,最新的一波发展差不多在2015年以后。”其所在的长征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也是目前是国内胰岛移植手术例数最多的一个中心。

  在长征医院工作2年之后,也就是2011年,殷浩被公派至芝加哥大学附属医院进修肝脏移植专业。本来想钻研小儿肝移植的他偶然踏入了胰岛移植的领域,“当时我在做完肝移植之后,有时候会到旁边的手术室去看看别人做肾移植,我就很惊讶发现很多的病人都是因为糖尿病引起的肾衰竭。”实际上,糖尿病这样的慢性病和社会的经济条件等因素息息相关,“由于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人群也在持续上升,所以我当时就想到,当时美国这样的情况可能也是中国未来的一个趋势。”芝加哥大学当时正在研究用胰岛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殷浩在和国内长征医院沟通和征得芝加哥大学附属医院相关团队同意后,随即将进修申请延长了一年,潜心学习这项国内尚不成熟的技术。

  两年进修结束回国后的第二年,也就是2014年,在一次国际移植免疫学术会议上,殷浩结识了日本著名的胰岛移植专家、来自京都大学医学院的Hirofumi Noguchi教授。“后来我又到日本去跟他学,日本比较近,都是利用周末的时间,他一般礼拜六做手术,我就礼拜五飞过去,礼拜六做完礼拜天飞回来。”殷浩形容那一年的忙碌“其实蛮开心的。”

  “三人小分队”创多个全国第一

  掌握了胰岛移植的核心技术之后,殷浩在长征医院组成了一个“三人小分队”,从小动物实验到大动物实实验,再到人体胰岛分离实验,最终通过过硬的数据让回国之初搁浅的项目终于重新获得支持,胰岛移植在长征医院正式起步。“开展胰岛移植,医院需要投入很大,必须建设专用的胰岛分离GMP实验室,加上购买全套的胰岛分离设备,大概需要六七百万,在十年前这是一笔蛮大的经费。”殷浩回忆道,不仅经费较大,开展胰岛移植还需要专门的一个团队,但到2016年之际,团队的技术日益成熟,加之糖尿病患者的持续上升趋势,“所以最终得到医院以及科室老领导的大力支持。”截至目前,殷浩主持完成的胰岛移植手术例数及疗效位居全国第一。

  2016年,其团队率先开展亚洲首例全胰腺切除及自体胰岛移植术,2021年1月,其团队又成功完成了亚洲首例腹腔镜胰体尾切除联合自体胰岛细胞移植术。殷浩团队随访超过1年的患者中,60%完全脱离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从(9±4)%降至(6±1)%,平均C肽增量为0.96 nmol/L,短期临床疗效已达到欧美一流移植中心的水平。

  2021年8月,他又带领团队成功为其实施了亚洲首例机器人保脾胰体尾切除联合自体胰岛细胞移植术。仅用2个多小时,不仅保留了患者的脾脏,还最大程度保留了胰岛功能。

  就在2021年,长征医院与瑞金医院、仁济医院、长海医院联合获得第二轮上海申康中心三年行动计划“胰腺切除联合自体胰岛移植新技术”重点项目,预期在未来3年内,为50例以上严重慢性胰腺炎或胰腺良性肿瘤的患者,开展胰腺切除联合自体胰岛移植的治疗。对胰岛移植的应用前景,殷浩充满信心。

  期待跨学科攻克待解之题

  殷浩同时强调,“因为供体有限,我们一年能治疗的病人未来可能就是几百个,暂时无法满足那么多的需求。”的确,目前横亘在胰岛移植面前的第一大难题是胰腺供者器官短缺,器官短缺也是困扰全世界移植领域的难题。而相对于肝脏和肾脏等器官移植,胰腺供者匮乏的形势较为严峻。由于胰腺中存有大量的外分泌腺细胞,胰腺供者对于冷缺血的耐受度较差,通常冷缺血时间大于10小时的供者其胰腺就无法用于分离,且胰腺供者的糖化血红蛋白、C肽必须达正常水平。殷浩提到,“中国现在一年器官捐献者大概有5000人,各类器官最终能治疗几万个人,但这5000个胰腺实际上最后能用的只有几百个。”

  在殷浩看来,目前胰岛移植领域第二个挑战仍是免疫抑制剂的问题。“对异体移植的患者来说,毕竟还是要服用少量的免疫制剂,这就意味着两个问题,第一不适用于所有的病人,尤其在1型的儿童糖尿病患者中这尤为谨慎;第二即使对一些本来就在服用免疫制剂的患者来说也存在一个问题,再好的免疫制剂它对胰岛还是有损伤,所以移植后胰岛还会慢慢丢失,观察10年的长期效果可能还是不如胰腺移植。”

  对于上述两项挑战,殷浩认为干细胞技术或都能帮助解决。据介绍,其团队和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程新等人合作,致力于用干细胞、基因编辑等技术攻克胰岛的来源和免疫排异两大难题。“很多问题并不是我们想出来的,其实以前的科学家和医生也都在尝试解决,只是那个时候技术还没到这一步。”殷浩希望,未来在多个团队的合作努力下,能为其中的一些问题提供一些解决方案。

  在学术研究和医生职责之外,殷浩也乐于承担面向大众的科普工作。如何让糖尿病儿童的父母不要“乱投医被骗”?如何让糖尿病患者保持希望?如何让慢性胰腺炎和胰腺良性肿瘤患者病人知道最后还有选择的机会?在殷浩看来,这些事情都意义非凡。殷浩最后还表示,国内有越来越多的中心在开展胰岛移植,希望在规范实施下能够持续提高移植效果,大家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把科学数据展示出来,“的确,怎么让之前技术领先我们的国家来承认中国的数据做得好,这个也很重要。”

  (根据澎湃新闻报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