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在全国总会的指导和帮助下,在上海市委统战部的领导下,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为基础,以党史学习教育为主线,以建党百年为契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同心协力、共克时艰,切实履行“人才库、智囊团、生力军”职责,系列创新成果卓然呈现。
凝聚思想政治共识有新进展
坚持发挥党组核心领导作用。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决策机制,促进了党建和业务融合,推进了全年工作稳步有序开展。突出抓意识形态工作,初步形成了“集体领导、分工明确、执行有力”的工作机制。
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突出抓好机关干部和留学人员队伍的党史学习教育。通过召开动员部署会、制定方案、印发《通知》和《倡议书》,扎实做好组织发动;通过邀请宣讲团专家作专题报告、赴中共一大纪念馆见学、组织微党课和《共产党宣言》慕课学习,组织收听收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举办留学报国史专题讲座等活动,深入开展学习教育;通过开设学习专栏,征集庆祝建党百年视频和微感言,开展“世纪归帆·百年荣光”主题征文活动,举办“与中国共产党同心,与新中国同行”主题座谈会、全国“两会”精神解读报告会、国庆文艺演出、留学报国红色路线打卡等活动,不断丰富学习教育内容。共推送专栏文章110余篇,各分支机构组织红色教育150余场。
做好全国总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上海分会场工作,认真学习宣传大会精神和汪洋同志、尤权同志讲话精神,准确把握工作方向。9位学长当选全国总会理事。
展现留学报国爱国精神有新作为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弘扬留苏学子为党留学、为国留学、为梦留学的爱国奉献精神,由欧美同学会全国总会、上海市委统战部、上海市档案局与我会联合主办“恰同学少年——留苏档案见证百年复兴路”主题展。丁仲礼、刘利民、王丕君等全国总会领导出席开幕仪式,留苏学长李岚清同志为展览篆刻了主题印章。征集了500余件珍贵历史档案,对30余位留苏老学长进行了采访。成立了志愿者讲解服务队,先后有100余批团队3000余人次前往观展。活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伴公汀”“学习强国”平台等20余家媒体给予报道,北京、莫斯科等地举行同步图片展。11月起在复旦、交大等9所高校进行图片巡展。举办“建党百年与留苏百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座谈会,编印《恰同学少年——百年复兴路上的留苏印迹》纪念画册。留苏档案主题展系列活动成为党史学习的生动教材,打造了留学报国的特色教育阵地,进一步坚定了广大留学人员“与中国共产党同心,与新中国同行”的信念。
举办“面向未来的临港新片区”第十二届“中华学人与21世纪上海发展”研讨会,海内外专家为临港新片区未来发展建言献策。全国总会领导丁仲礼,市领导郑钢淼、朱芝松等出席讲话。25家媒体进行了原创报道,200余家媒体平台进行转载,网络直播吸引约105万人次观看。研讨会以大会报告、专题报告、圆桌讨论等形式,深入解读了新片区在上海“四大功能”中的定位以及未来发展前景,对外宣介了新片区的综合优势和加快集聚海内外人才的综合配套政策,吸引了人才、凝聚了人心、聚集了人气。
积极支持宝山区承办全国总会“第二届中美经贸论坛”,以实际行动助力中美民间交往交流,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国际人才交流合作。论坛以“中美经贸合作的新挑战与新机遇——赋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主题,中外嘉宾共同围绕中美经贸合作前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中美技术合作空间、医疗数据的国际流动与监管、城市数字化转型与安全保障、中美数字经贸合作机制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上海市相关部门负责人、美方在华商界领袖、部分跨国企业代表、归国留学人员代表、媒体记者等约200人出席。
留学人员队伍建设有新发展
围绕组织体系完善,推动分支机构建设。完成理事会届中调整工作。全年发展新会员1082人,会员总数达17604人。相继成立微创分会、清华大学校友分会、纽约大学校友会,分支机构达107个。举办2021年分支机构秘书长培训班和4场分会会长联席会议,推动“公转、自转和联转”高质量发展。
围绕后备人才储备,制定人才工作方案。制定《上海市欧美同学会贯彻落实〈关于新时代上海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工作方案》,推进落实“30名领军人才、100名骨干人才、500名青年人才”的“30+100+500”人才工程。
围绕人才素质提升,强化教育培训。推荐优秀会员参加全国总会举办的各类研修班。举办第十三期上海市归国留学人员理论研究班、第二期青年留学人才研习班等,近百位会员参加系统学习。
围绕事业发展需要,举荐优秀人才。推荐青年骨干人才赴上海归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闵行实践锻炼基地挂职;推荐2021上海统一战线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留前苏联国家分会获先进集体,多位学长获先进个人;举荐多位会员作为区政协委员人选;推荐会员参选上海市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评选。
夯实建言献策工作有新成效
强化研究中心平台。举办第四期留学人员建言献策培训班。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城市软实力、城市治理等内容,完成16个课题项目。与上海大学开展《上海归国留学人员发展状况》调研。全年上报建言类信息180篇、工作类信息24篇,获上级采用21篇次,其中领导批示5篇次。
强化建言宣传平台。《中国统一战线》以“锚定职责使命,努力绘好留学报国同心圆”为题刊登我会工作实践经验。召开4场宣传工作片会,着力提升宣传能力,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新华社、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媒体现场报道和转载我会活动500余次。浦江同舟和欧美同学会公众号、《留学生》杂志多次单篇报道我会信息。增开“海归学人”订阅号。全年发布信息近600条,微信关注人数超2.2万,新开设澎湃政务号、哔哩哔哩视频号,总浏览量超100万。
民间外交工作上新台阶
助力国家总体外交。加强与驻沪总领事馆的联系交往,裴钢会长向各国驻沪总领事馆总领事寄出新春祝福信。部分会领导和学长受邀参加驻沪总领事馆举办的国庆招待会、国际妇女节、青年归国留学人员交流会等活动。
助力讲好中国故事。全年完成10个民间外交活动资助项目和3个支持项目。曼大校友会“曼享文化”活动组织外国友人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荷比卢分会举行中比建交50周年系列活动,中外友人共同庆祝中比友谊的重要历史时刻。留苏分会举办“上合组织成立暨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二十周年座谈会”,加强与上合组织各成员国的交流与合作。留加拿大分会组织“进博”研讨会,架桥加拿大企业和在沪外国人参与进博会。“外国留学生看上海”走进华东政法大学,阅读校园百年建筑。嘉定分会“天工华彩”、长宁分会“璀璨薪火走近非遗”、上海大学分会“讲好中国茶故事”、浦东分会“龙舟文化体验”、中医药大学分会“太极健康”、同济大学分会“版画技艺”等活动,深挖中国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资源,搭建民间交流舞台。
助推留学人员创新创业有新举措
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以“传承·流量·韧性·跳变——全面提升未来城市软实力”为主题,举办2021上海海归青年创新创意创业高峰会议。举办第十八期留学人员创业培训班暨海创学堂第七期、推荐创业班优秀学员项目参赛2021海聚英才创新创业峰会。赴西安和长沙调研学习“海归小镇”工作。举办“海归职通车”线上招聘会,70家企业提供370个热门岗位。
助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承办长三角地区欧美同学会第五次联席会议,与嘉善县联合主办“梦想中国·智汇嘉善”创新创业大赛。支持合肥欧美同学会长三角海创中心工作,经过近一年的精心策划,上海分中心在G60松江·安徽科创园正式揭牌,启动区面积1000平方米,拓展区面积4600平方米,发展区计划2万平方米,旨在打造集中学习培训、创业实践、项目孵化、国际交流等功能于一体、国内一流的区域性示范基地。
助力海外留学人员为国服务。举办第七届海外留学人员社团负责人论坛暨研修班、“2021牛剑博士中国行·上海站”活动。定期与海外社团沟通联系,接待莫斯科国立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早稻田大学中国留学生学者友好联谊会来访,协办“2021德国留学论坛”、“中华文化的认知与传承”两岸中华文化传播线上交流等活动。
服务会员有新气象
建成上海首个市级留学人员之家。围绕打造“上海的窗口、统战的名片、留学人员的温馨家园”的总体要求,按照“团结之家、奋斗之家、温暖之家”的定位,在外滩四川中路220号建设“上海市留学人员之家”。通过精心设计,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需求,建成了海上会客厅、留学史料展示、双创交流、品牌活动、联情联谊等16个独立空间。自2021年9月正式揭牌启用,已承接各类活动近110场次,接待3130余人次,着力破解留学人员统战工作难题,有效团结凝聚了一大批归国留学人员,成为上海开展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重要载体和品牌。
搭建会员活动平台。通过“年会”“SORSA论坛”、“学长沙龙”、建党百年·“羽”你同行——同学会第七届羽毛球团体联谊赛、第三届3对3篮球团体联谊赛等活动,丰富会员日常生活。全年举办各类活动210余场,吸引线上线下10万余人次参加。
搭建关心服务平台。通过多种形式向部分院士、专家、顾问、高龄学长、助力抗击新冠疫情的会员送上节日慰问。与海联会、市侨办等共同举办“蓝天共远抗疫同行”——防疫专家与海外华侨华人视频连线活动。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全年,医疗服务队送医下基层6次,法律分会开设“民法典大讲堂”6期,走访调研会员企业30余人,成立“海上青鸟”爱心志愿队,与黄浦区老年护理院结对送关爱;为20余位外籍人士开设2期新冠疫苗接种专场服务。实现会员卡电子化、微信辅助机器人邀请入群等功能,打通会员与分会联系的结点。
2022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也是我会分支机构换届年。我会将继续团结奋斗,开拓创新,以思想政治引领为主线,持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以人才高地建设为牵引,推进留学人才队伍建设;以服务中心大局为目标,搭建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平台;以研究中心为依托,着力发挥建言献策作用;以留学人员为主体,开拓海外联系工作新局面;以服务会员为落脚点,促进“为群众办实事”走向深入;以加强自身建设为抓手,建设会员满意机关,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