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2年-01期

【学子之声】让地铁更“有文化”

 来源: 作者:贺炯

发布时间: 2022-03-29

  地铁作为主要交通工具,不仅可以成为市民接受文化宣传熏陶的重要载体,也可成为外地游客了解上海文化的重要窗口。地铁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将主流文化融入大众文化,是弘扬主流文化、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有效路径。

  目前,上海地铁站内文化建设已具有一定基础,部分站点(如一大会址·新天地站的“中共一大”主题景观、徐家汇站的文博走廊)颇具文化特色,然而从整体来看,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

  各站点文化建设缺乏整体统筹布局。由于各站的文化建设内容整体规划不足,导致各自为营、缺乏关联,导致“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的重点内容(“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不够突出。

  主流文化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主流文化的核心内容,应当在宣传中立于主体地位。然而目前大多数站点仅仅作了艺术性的装饰,并未充分利用地铁站点这一大众平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文化占比小、内容少、视觉冲击力不够。

  文化建设的覆盖面不够广泛。除少数站点(如人民广场站、徐家汇站、豫园站、静安寺站等)有文化建设内容外,大多数站内只有商业广告,缺乏海派文化宣传展示内容。

  地铁文化建设项目缺少常态化运营机制。有些站点曾承办“地铁公共文化艺术节”等文化建设项目,不过由于多为临时性,无法起到“润物细无声”的长期宣传效果,使公众对该文化宣传活动难以形成稳定的印象,限制了宣传的影响力。

  导致以上不足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在于地铁站点文化建设的公益属性与站点运营的经济属性间存在先天性矛盾。一方面,截至2021年底,上海地铁运营里程突破800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地铁站点已成为“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阵地,更是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重要抓手;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认清:地铁站点文化依附于地铁交通系统而存在,地铁交通运营虽带有公共特性,但又根植于现代商业经济土壤,这就决定了它很难主动脱离商业束缚而以公益为主要建设目标。

  对此,政府应当主导统筹整合各方力量,以具有大众性、社会性、非盈利性、体现主流文化价值的公益性为主,同时结合商业性、流行性、娱乐性的价值取向,主导推进上海地铁站点文化整体建设。

  政府应主导统筹规划全市地铁站点的文化建设。从内容上看,建设地铁文化,应融合城市文化精神,形成鲜明的地域特点。建议由市文旅部门牵头,通过全市整体布局,使各站点的文化建设既带有各自地域特点,又能有统一的上海风格,体现上海城市精神。从建设流程上看,上海地铁文化建设应当与“上海文化”品牌建设步调一致。通过建设规划的制定,将文化建设推进的时间和目标进行规定,以便于工作推进实施。以上建议是符合国际先进经验的,在很多发达国家城市,特别是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地铁文化建设都极具特色,蕴含着浓郁的城市文化气息。如莫斯科地铁站点多以本国历史事件和人物为文化建设主题;又如伦敦地铁站点多通过砖石拱形结构、纯钢铁架构、现代的钢化玻璃台等不同建筑形式风格展示英国百余年的地铁建筑发展史。这些成功案例都体现了地铁文化建设对城市与国家的文化品格的积极影响。

  政府应通过主动协调,形成常态化的地铁文化活动机制。上海地铁的文化活动可谓丰富多彩,诗歌进地铁、交响乐进地铁等活动都品位高雅,定位高端,但是,由于没有形成常态化机制,影响力有限。因此建议联合各大沪上文博场馆、上海音乐学院等文化机构部门结成地铁文化同盟,在这些文化机构周边地铁站点开展长期的文化宣传,共同形成地铁文化宣传活动常态机制。

  政府应加大对具有知识产权的地铁文创产业建设的扶持力度。在国际上,以地铁文化为主题的文创产业也已有一些成功经验(如伦敦地铁“MindtheGap”文化衫等)。通过文创产业的带动发展,既可以为上海地铁文化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又可以创造极大的经济利润,以投入公益宣传,形成具有造血机制的良性循环。目前,上海地铁系统已有一个名为“畅畅”的吉祥物,具有一定的影响基础,希望能在财政允许的前提下给予地铁相关文创产业一定的支持,通过丰富文创相关产品种类提升上海城市影响力。

  (作者:我会理事,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