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农历壬寅年,生肖为虎,十二生肖里虎排行第三,与十二地支的第三位“寅”相对应,所以虎年又称为“寅虎”。今年人们在寄语和祝辞中都不约而同地运用“虎虎生威”,意思是像老虎一般有一种让人畏敬的王者气势和声威。“虎虎”描述威武雄浑或肉体、气势旺盛的模样。各国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在祝贺中国新春佳节时,也免不了借虎贺年。
在中西文化中,虎的核心寓意大致相同,例如百兽之王、山中之王、猛兽的代表、威猛、威武、勇猛、王威、雄壮、阳刚、力量、英雄本色、吉祥、辟邪、长命百岁、生机勃勃等。有时也用于贬义,例如凶残、嗜血成性、滥杀、自私、贪婪、狂妄、暴躁、惟我独尊等。那么,最常用的“虎虎生威”如何切换成英语呢?那要看具体出现在什么语境中。
中共中央、国务院2021年12月30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2022年春节团拜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讲话,其中说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虎是百兽之王,是力量、勇敢、无畏的象征。壬寅虎年,我们要以虎虎生威的雄风、生龙活虎的干劲、气吞万里如虎的精神,继续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新篇章!”
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的英语译文为: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the tiger is the king of beasts and a symbol of strength,courage and fearlessness. In the Ren Yin Year of the Tiger,with all the vigor,vitality and strength of the tiger,and a spirit that can vanquish mountains and tame rivers,we will write a new chapter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此处并未一字一词对应翻译,而是把虎的核心要义表达出来。“虎虎生威的雄风,生龙活虎的干劲”译成with all the vigor,vitality and strength of the tiger,而“气吞万里如虎的精神”被释译为a spirit that can vanquish(征服,击败;克服,抑制)mountains and tame(使服从,驯服,压制)rivers.
记得12年前的虎年,即2010年3月7日,时任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有一句结语:“今年确实是我的本命年,我也在这里祝我们的祖国,祝中国同世界各国的友好互利合作关系如虎添翼、蒸蒸日上。”
现场译员是这样翻译的:As you said,indeed,I was born in the year of the tiger. I hope that our great motherland and our friendship and mutually beneficial cooperation with other countries will forge ahead with the vigor and vitality of the tiger.
此处的“forge ahead with the vigor and vitality of the tiger”,文字意思就是“带着老虎的精力和神威奋勇前进”,即“虎虎生威”之义。译员没有直接表达出“如虎添翼”的字面意思,因为flying tiger一类的说法可能在外国人听来会莫名其妙,用意译更为传神,言简意赅。
还有一个带虎的成语值得一提,即骑虎难下,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have a tiger by the tail. 这个短语可用来形容被牵涉到某项重大同时又有风险的事情中。例如:You have got a tiger by the tail——the project couldn‘t be finished in such a short time! 这句话其实表现的就是“骑虎难下”的窘境,被牵涉进某件危险之事,但半途停止比继续做下去更加危险,即“He who rides a tiger is afraid to dismount”的意思。
英语中有一谚语:The child of a tiger is a tiger,看上去和中国的成语“虎父无犬子”很相像,其实是海地的一句谚语。
Where there are no tigers,a wildcat is very self-important的意思与中文俗语“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的寓意基本一致,英文原句是由韩国的谚语翻译而来。中文里称大王的是猴子,韩国谚语中则是野猫,喻体变了,寓意相同。即“A hero only appears once the tiger is dead”。
这类情况在“虎毒不食子”在英语转译中同样如此,变成了dog doesn‘t eat dog的英语谚语。当然,通过意译也可表达清楚,例如:Even a vicious tiger will not eat its cubs.(即便再凶残的老虎也不会吃自己的幼崽。)或者No one is capable of hurting his own children.(没有人会伤害自己的小孩。)
在双语切换时变更喻体,以求文化上能更好地融通和理解,最佳案例之一就是“龙”(dragon)。龙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图腾,青龙与白虎、朱雀、玄武一起并称“四神兽”。东方龙是瑞兽,炎黄子孙乐为“龙的传人”。但在广告商标和机构商号中碰到“龙”的时候,英译时需要做一些技术处理。在西方文化中,龙是“凶残的怪物”,形象不佳。上世纪60—70年代经济发展迅猛的亚洲四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亚洲四小龙”,译界多半谈dragon色变,不少人译“龙”为“虎”(tiger)。“亚洲四小龙”因此被转译成four Asian tigers(亚洲四小虎)。后来随着中外交流的拓展和深化,外国受众对“龙”的文化渊源以及引申意义的理解也逐步加深,现在学界和商界对亚洲四小龙的译法也呈龙虎兼用之局面。甚至创设出一个新的英语单词:loong,不落窠臼,彰显正面。
1973年2月17日晚上,毛泽东会见基辛格。基辛格说:“主席发明了一个英文词。”毛泽东爽快地承认:“是的,我发明了一个英文词——Paper Tiger。”基辛格马上对号入座:“纸老虎。对了,那是指我们。”随后双方大笑。
这个闻名遐迩的词例来自久远的延安时代。1946年8月6日,毛泽东在窑洞前一个小石桌旁会见了美国女记者斯特朗。他谈笑风生,纵论天下。毛泽东把身子向后一仰,开怀地得出结论:“美国反动派是……”他停顿了一下,显然是在找合适的词,“纸老虎。”但英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词,译员只好将它译成了“scarecrow(稻草人)”。毛泽东让翻译停下来,要斯特朗解释“scarecrow”是什么意思。斯特朗回答说,那是用稻草扎成的人形,农民把它竖到田里来吓唬乌鸦。毛泽东立即表示这样译不好,不是他的本意。他说,纸老虎并不是吓唬乌鸦的死东西,它是用来吓唬孩子的。看起来像一只凶猛的野兽,但实际上是纸糊的,一旦受潮会发软,一阵大雨就把它冲掉。于是,由“纸(paper)”和“老虎(tiger)”临时组合为一个英语中没有的复合词,形容外强中干。后来随着毛泽东的著名论断在全世界广泛流传,paper-tiger成为一个被接受的英语新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