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她48岁,在这个还有数年就即将退休的时刻,她远渡重洋,赴美留学。2000年,她68岁,当不少同龄人已在含饴弄孙之时,她成功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大陆赴美留学生进入美国工程界最高殿堂第一人。
点开美国工程院的官网,这位名叫“Rong-YuWan”的女性学者令我们感到陌生,即使在互联网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几乎搜不到其人其事。细看其研究方向冶金科学与工艺,也是传统上由男性主宰的行业。她非常低调,不接触媒体,乃至有点神秘。这位神秘的女院士到底是谁?经过上海交大档案馆历时5年的深度挖掘、考证、研究,原来她就是从交通大学化工系走出来的万荣玉。没错!她是一位“上海女生”。她的人生经历颇具传奇:
1952年,交大化工系本科毕业,年仅20岁;
1961年,入选冶金工业部杰出青年工程师,时年29岁;
1965年,获冶金工业部技术革新奖,时年33岁;
1978年,获冶金工业部杰出科学家大奖,时年46岁;
1980年,赴美国犹他大学攻读博士,时年48岁;
1984年,获犹他大学博士学位,时年52岁;
1987年,任职Newmont矿业,时年55岁;
2000年,入选美国工程院院士,时年68岁;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大陆赴美留学生中当选美国院士第一人;同年,获美国采矿领域权威奖——高登奖,成为获该奖项的唯一华人。2000—2009年,担任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工程院、能源部战略顾问。2011年,美国采矿工程学会设立以她名字命名的优秀博士论文奖。这是美国专业学会中唯一一个以改革开放后中国留学生命名的纪念奖。
交大学号:81309
1932年,万荣玉出生于苏州,她是家中的第二个女儿,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家搬到上海。高中就读于清心女中(今上海市八中学)。1949年,上海即将解放,万荣玉也面临着大学升学。“南交大,北清华”,在当时是所有人最高的学府情结,但交大的理工科比清华稍胜一筹。于是,17岁的万荣玉决定报考交通大学。
1949年,风华正茂的万荣玉如愿迈入交通大学的大门,成为新中国入学读书的第一批大学生。她在交大的学号是81309:8是代表1949年(民国38年)入学,1代表理学院,3代表入学时的专业化学系,09才是她的编号。顺应新中国建立工业化的国家战略目标,当时的交大主动瞄准中国工业化建设中关键的重工业技术人才培养。校领导对化工学科进行调整,将发展重点放在冶金、石油等重工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上。
万荣玉大一时就读于理学院化学系,同学有王景唐(1991年中科院院士)等。大二转到工学院化工系,同学有毛用泽(199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怀国模(原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等。彼时交大化工系名师荟萃,有苏元复、琚定一、王承明等知名教授。化工系在教学中特别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例如工业化学课程同时由五六位教师担任主讲,每人教授其所擅长的部分。每学到相应部分,教师便组织学生去工厂参观,深刻体会所学内容。在假期中,学生便到工厂实习。在交大求学的3年,万荣玉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打得十分牢固。
一路向北:为中国矿冶事业献青春
1952年,为尽快投身祖国建设,万荣玉的班级提前一年完成学业。之后,她服从组织分配,毕业离校赴沈阳参加东北工业部新建冶炼厂的设计建设。从此,她的一生与矿冶紧紧连在一起。解放初期,沈阳生活很艰苦,新兴的工业基地更是一穷二白。工厂的宿舍是20多人一间的土坯农房,几乎没有研究条件。对20岁的万荣玉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但万荣玉没有抱怨,乐观面对生活的困难,努力工作,成为同龄人中最早获冶金部青年工程师奖的佼佼者。
50年代,万荣玉调入北京,先后在有色金属设计院和北京矿冶研究院(今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工作,担任研发工程师、项目经理、冶金室主任,长期耕耘在中国矿冶、冶金科研生产的第一线。尽管研究工作被经常的政治运动和下乡劳动打断,她仍尽力追踪国际前沿,研究成果在国内一直领先。1978年,荣获冶金工业部杰出科学家奖。
“任教50年以来最出色的学生之一”
1980年,48岁的万荣玉以极大的勇气,揣着仅有的30美金,赴美国犹他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早期留学人员。
48岁,年龄上已过中年,但万荣玉选择再当一次研究生。她相信,年龄并不能妨碍她在科研领域取得成绩。
在犹他大学,万荣玉遇到了她的导师J.D.Miller教授(1993年美国工程院院士),J.D.Miller教授对科学求真求实的精神和踏实勤奋的态度深深影响了万荣玉日后的科研之路。她非常珍惜读博的机会,仅用4年就获得博士学位,博士论文《AcceleratedFerricSulfateLeachingofCopperfromCuFeS2/CAggregates》,解决了长期困扰冶金界的一大难题。至今,导师Miller教授称赞万荣玉是“他任教50年以来最出色的学生之一”。1984年,万荣玉获犹他大学冶金工程系博士,1984—1985年任冶金系博士后,1985—1987任该校研究副教授。
2000年,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
1987年,时年54岁的万荣玉加入美国纽蒙特矿业公司(世界最大的黄金生产公司之一)研发部,开始在又一个新领域金矿冶炼的研究工作。她历任资深研究顾问、冶金研究主管、湿法冶金首席科学家。50岁后的万荣玉在美国20余年间发表了几十篇论文和研发了十几个被工业界广泛应用的技术和专利。很快,她被公认为世界级专家,她领衔的团队也成为金矿领域最强的研究团队。2001年,万荣玉在纽蒙特矿业公司退休。时任公司主席兼董事长的WayneMurdy授予她Newmont最高荣誉的“主席奖”,奖励她在开发工艺、湿法冶金、高温冶金,以及对生产的支持等方面毕生的成就。
2000年,到美国留学20年后,68岁的万荣玉由于在冶金研究和用于工业实践的成就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在她之后,越来越多的华人科学家得到美国学术界的认可。
“这些标准能造就本工业的领导者”
万荣玉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是“由于在矿冶研究和用于工业实践的成就,以及教书育人,对学生、研究人员和工业界的同仁们的指导和鼓励”。
2009年,美国采矿工程学会理事会授予她杰出会员奖。颁奖词是这样写的:
“她对采矿工业的所有人来说是一位友爱的工程师,是一位鼓舞人心的人,是一位代表人物。我们有幸称她为朋友和同事,都知道她对自己以及对一起做研究的人士要求卓越和专业的最高标准。这些标准能造就本工业的领导者。”
虽然身在美国,万荣玉一直与中国的矿冶研究机构、企业长期保持学术联系。早在1983年,中国科研尚在起步阶段,她与导师Miller教授应邀访问中南大学和北京矿冶研究院,从事学术交流。1995—2003年,先后应中国地质矿产部、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国家黄金公司之邀讲学。并且作为江西铜业公司的堆浸顾问,有力地推动了堆浸技术在中国的推广与应用。
尾 声
2009年9月22日,万荣玉因病去世。纵观其人生轨迹,少年早慧,认真执着,大器成于坚持。年过半百,仍把科研做到极致。
交大毕业后的57年,万荣玉只做了一件事情:矿冶冶金的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这一领域并不为大众所熟知,但其应用价值不可小觑,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在这样一位上海女性身上,我们看到了她内心所饱含的坚持和乐观。她的每一步都走得很认真,很踏实,很努力。她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源于她始终坚持不懈的勤奋和努力。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分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