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编辑看到你是复旦大学教授才给你发表的吧?”看到我又有一篇通俗文章见报,我的妻子开玩笑说。
至今,我除了在学术刊物和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90多篇,还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南方周末》等报刊和文集发表关于科研、教育、人生哲理的通俗文章200多篇。
经常有人问我:如何在报刊发文?正如写科研论文有方法,在报刊发文也有奥秘。
使文章更“宽广”
经常有人把他们写的稿子发给我,让我推荐在报刊发表,但我一看就说不行。比如,最近出于流调筛查的需要,一个单位临时实行封闭管理。行政管理人员从多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他们就写了篇工作总结。这样的文章很难在《解放日报》《文汇报》这样级别的报刊发表,只是适合发在本单位的网站、微信公众号和内刊。原因很简单:社会上每天发生很多事情,报刊容量有限,不可能“有闻必录”。而且,报刊是为社会大众服务的,具有公共性,需要的是“宽广”的、能引起读者兴趣的文章。
那么,涉及作者工作单位的文章是否一定发不出呢?非也!2018年10月底,我看到复旦大学微信公众号公布复旦大学入选“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的新闻,当时我没有引起重视。随后,我又看到上海市教委的微信公众号公布了上海市一些高校和院系入选“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的新闻。我对研究生导师投身“三全育人”这一话题有切身感受。于是我写了《除了实验和论文,导师要不要跟学生谈人生?》一文,在2019年1月4日《文汇报》刊登。该文被光明网全文转载。
可见,不是说不能写自己工作单位的事,而是要根据报纸的定位、新闻传播的规律,调整好写稿的“出发点”。那种为本单位“宣传”、为本人“打广告”的软文,读者不爱看。写稿的时候,要胸怀天下,针对某一个领域的痛点、难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法。在本单位发生的事情,可以作为写作的“由头”,也可以成为介绍经验、支撑观点的“例子”,但文章本身是针对一个现象,发出某种倡议,实现价值引领、舆论导向。总之,写作时,要像记者那样有“公信力”,要像天花板上的壁虎那样看身边的事,像盘旋于城市上空的无人机一样俯瞰这个社会,超越个人和单位,这样文章才更加“宽广”。
离不开“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写出能够在报刊发表的好文章,不是简单地坐在电脑屏幕前查资料、拷贝黏贴就行的,而要有深厚的实践积累,离不开“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在“十四五”开局前夕,我在人民日报评论部的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他们正在征集“回顾‘十三五’,展望‘十四五’”的文章。我马上写了篇文章《城市治理助力美好生活》投过去,该文于2020年10月27日在《人民日报》评论版刊发。
这篇文章能发表,靠的不是文学写作,而是靠脚走出来的,靠眼睛看来的。2009年底回国以来,我不但跑遍了上海的主要景点、博物馆,也去过比较“小众”的地方看碉堡、无人的绿地,还看到我居住社区周围的发展。我还通过阅读报刊,了解到上海城市发展的动向。这样,一旦看到征文通知,我就“信手拈来”,一举命中。
再比如,2020年疫情发生之后,大学宣布延期开学,学生都不能回校。我看到一些院系的微信公众号的推文显示研究生在家里做菜、唱歌、锻炼身体、看电视剧。这对于减少焦虑情绪是好的,但我认为,在情况不明朗的情况下,研究生应该及时进入“战斗状态”,在家里也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做科研、写毕业论文,减少因不能正常到校而产生的损失。于是我写了《因地制宜坚持学习》,这篇文章2020年3月23日在《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刊登。这篇文章的产生同样离不开“眼力”和“脑力”。
再说“笔力”。我对自己的基本要求是——写出的文章必须思路清晰、通俗易懂,而不能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但仅仅做到这些是不够的。别忘了,“笔者”是在和记者竞争报刊有限的版面,报刊的编辑也习惯于新闻写作的思路。因此,如果你能把新闻写作的技巧用在通俗文章写作,那将如虎添翼。
具体而言,稿子不能像“平板”一样,而要“立体化”。最好不要一面倒地叙述自己的观点,也要像记者那样呈现别人的不同观点,这样文章才有味道;最好整篇文章还要有两三个小标题,从几个侧面来写作。写稿时不能一直使用抽象的语言,也不能一味地讲故事,而要抽象和形象相结合,既有作者自己的观点提出、归纳总结、给读者的启发,也有相关的例子、故事的片段,并且整篇文章在抽象和形象两端切换自如。还要善于借鉴新闻写作技巧,比如把“抓眼球”的直接引语或者场景放在文章的开头,并在文章中适时插入背景信息。
树立“质量”意识
走进上海报业集团大厦的大厅,你可以看到墙上有48个金色的字:“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连接中外、沟通世界。”这对我们写稿提出了要求。
作者的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作者要想一想:这篇文章的发表,能带来什么社会效益?自己的文章符合这48个字的哪一条或者哪几条?传播知识、引领价值、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就是社会效益。比如,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师生矛盾,很多大学对这一话题避之不及;我有第一线的实践经验,还采访了研究生,写了篇《破解研究生和导师“不咬弦”的“魔咒”》,这篇文章2016年11月25日发在《文汇报》,并被光明网、中国智库网、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青年报微信公众号等几十个媒体转载。
尽管报社考虑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但作者也要了解:公开发行的报纸是有价格的,也要实现盈利;如果一份报纸可读的文章没几篇,那么读者以后就不会订阅该报纸,企业也不会再找报社登广告。如果报纸卖不出去、报社活不下去,那么社会效益也就无从实现了。
无论如何,作者在写稿时、投稿前应该想一想:这篇文章的质量远远超出这份报纸刊登文章的平均水平吗?文章发了以后,报社总编辑记住我的名字了吗?我的文章下次还能发得出来吗?这样,你或许就能成为报刊投稿作者的“常客”了。
(作者:我会会员,复旦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