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先后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和嘉兴南湖红船上举行。党的一大确定了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也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和领导中国人民艰苦而卓绝奋斗的一百年的序幕。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一直在寻求救国之道,中国社会也在经历从技术觉醒、体制觉醒到思想觉醒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成为了历史的必然选择。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社会不断学习和汲取西方社会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留学人员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也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其中,留日归来的陈独秀和李大钊便是最早酝酿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先驱,他们在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和随后的革命浪潮中对党的发展壮大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通过近三十年的艰辛斗争、付出无数先烈的鲜血与生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段时期,周恩来(留日、留欧)、刘少奇(留苏)、朱德(留德、留苏)、邓小平(留法、留苏)、刘伯承(留苏)、陈毅(留法)、聂荣臻(留苏)和叶剑英(留苏)等一大批杰出的留学前辈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同时期,以鲁迅(留日)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在文化宣传这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对推动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积极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近三十年,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那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一路走过来的留学前辈们,在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各级干部和行业精英后,继续坚守在各自岗位,为祖国建设贡献了无限力量。与此同时,以李四光、华罗庚、周培源、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王淦昌、朱光亚、苏步青和郭永怀等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和高级知识分子纷纷克服重重阻挠,漂洋过海,回到了祖国怀抱。这批学成报国的科技英才填补了新中国科技发展的鸿沟,为我国国防和经济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改革开放后三十余年,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即公派、自费留学等)总数超120万人,留学回国人员的总数占比约27%。在此时期,尽管出现了为数不小的“人才流失”,但是仍有大批优秀的留学人员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和良好生活,不忘初心,回国报效。以龙永图、万钢、傅成玉、王俊峰、王辉耀、张磊、卢迈、李小加、田溯宁、白春礼、吕思清、朱民、薛澜、陈十一、陈竺、林毅夫、韩启德等为典型代表,在政界、学术、科研、商界、金融、医药、投资、教育、信息、公益、文艺、体育等领域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党团结和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办成了许多过去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留学人员归国人数占到出国人数的70%左右,“人才流失”问题大大减少。而这个时期的留学人员,也就是笔者所处这一时代的留学人员极具新时代特征:他们绝大多数与改革开放同成长,并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快速发展。这一代留学人员普遍拥有与生俱来的民族自信,在外积极宣传中国改革开放成就,让自己成为外国友人与祖国的桥梁。学成时,大多怀着“祖国很好,我要让祖国更好!”的憧憬和梦想回国,他们中绝大多数都带回了处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和理念,广泛服务于国家新兴战略领域和行业,为祖国的发展需要贡献力量。
建党百年以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广大留学人员怀着一颗颗爱国、报国的赤诚之心,在中国革命胜利和社会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坚持党的领导,实现国家发展与个人发展紧密相连,是新时代留学人员的崇高使命。坚定为国奉献、为民尽责的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把事业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是我辈留学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些都需要我们齐心协力,立足本职岗位,发挥专业特长,奉献磅礴的海归力量。
(作者:陈波:我会会员,同济大学实验室负责人;傅潇霄:我会常务理事,曼彻斯特大学中国中心主任;穆杰泉:我会会员,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总行零售贷款部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