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斌,一级律师,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合伙人律师,现任全国律协海事海商业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1999年11月至2000年11月,澳大利亚邦德大学访学;2001年7月至2003年10月,澳大利亚邦德大学国际贸易法专业学习,获法学博士学位。陈学斌学长擅长于国际商事法律事务,在海商法、国际贸易法和投资法、公司法、企业兼并与收购业务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曾荣获“江苏省十佳律师”“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司法系统“十岗百优”优秀律师、上海市司法行政先进个人以及上海市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等诸多荣誉称号。
1982年,一次看似普通的工作调动改变了陈学斌的人生轨迹,让他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法律人生。从三尺讲台,到律坛精英,陈学斌用三十多年的努力和成绩,让我们看到了他与法律信仰相伴的一生,也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叫作老一辈法律人的责任与担当。
阴差阳错,语文老师成了专业律师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
那一年,高考录取率仅为4.8%,只有极少数的佼佼者才能如愿踏入大学校园。在570万应考者中,陈学斌无疑是幸运的,他进入南通师范专科学校,成为中文系的一名学生。
大学毕业后,陈学斌被分配到南通县(现南通市通州区)平南初级中学,成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1982年,因检察系统工作需要,陈学斌被调任到南通市人民检察院,成为一名年轻的书记员。
当时,陈学斌在审查起诉科工作,除了协助审查起诉状外,还要参加庭审并做庭审记录。在那里,陈学斌第一次接触到律师这个群体,他很快就被律师们的严谨思维和超凡口才所折服,他忍不住想,如果自己有一天也能像他们一样在法庭上慷慨陈词,那该多好啊!
机会很快就来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我国继续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南通市也成为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外资企业蜂拥而至,对于国际商务法律人才的需求激增。为此,市政法系统计划成立对外律师事务所,并举办了一次选拔考试,在全市范围内招募英语水平较高的大学生人才。得知消息后,陈学斌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一举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就这样,1984年9月,陈学斌正式调入南通市司法局新设立的对外经济律师事务所。但还未来得及体验律师生活,便以司法部第二批涉外律师培训学员的身份,被委派到上海外贸学院进修外贸、法律和专业的英语知识和技能培训。
1986年1月,学成归来的陈学斌回到南通市对外经济律师事务所,同年,他参加全国首次律师执业资格考试,取得了名列南通市第一名、江苏省第四名的好成绩。至此,他的律师生涯正式拉开了序幕。
得遇良师,以梦为马终获成功
正当陈学斌为自己刚刚起步的律师之路心怀忐忑时,命运之神再次眷顾了他:同在律所的、南通市著名律师吴光荣成为了他的带教老师。
事实上,对于陈学斌来说,吴律师并不陌生。在检察院做书记员时,陈学斌就已经和吴律师有过多次接触,并曾亲眼目睹吴律师在法庭陈辩时的自信与洒脱,也正是因为吴律师,他才埋下了做专业律师的梦想。因此,得知自己的带教老师是吴律师,陈学斌的内心一下子就踏实起来了。
当时,吴律师在南通市律师界已经很有名气,业务能力非常突出。进修归来的陈学斌在英语水平和对外法律上表现也很优异,二人各有所长,配合起来默契十足。在此后的日子里,两人合作办理了许多案件,通过这些案件,陈学斌的业务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1990年,因业务能力突出,陈学斌被任命为南通市对外经济律师事务所的副主任;1993年,被任命为该律所的主任,同年被评定为二级律师;1998年,陈学斌被评定为一级律师。与此同时,陈学斌也凭借突出的业务能力连续获得“江苏省十佳律师”“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司法系统“十岗百优”优秀律师等荣誉称号……
接踵而至的荣誉并没有让陈学斌忘记初心。回望自己做律师的经历,陈学斌总说,自己是幸运的,如果人生有一步走错了,他可能就不会有今天。从考大学,做老师,到稀里糊涂进入司法系统,再到如愿成为一名律师,好像是冥冥之中有一双手在推着他不断前进,但这双手,实际上不正是他自己的梦想与努力吗?
一腔热血,勇担社会责任
栉风沐雨三十余载,陈学斌经手的案件早已不计其数,在这些案件中,记忆最深的还是1987年的那个项目。
那一年,陈学斌为一个跨境投资项目提供法律服务。由于业务需要,陈学斌和团队成员一起飞赴美国,和国外的意向投资者进行协商、考察。当时,陈学斌有一位在美国做医师的表哥,两人多年未见,便约着见了一次面。
得知他来美国是为了处理跨境投资项目方面的法律事务,表哥非常惊讶地问:“现在国内企业也开始用律师来处理商业事务了吗?中国有法律吗?”
“那是当然!中国有法律,有专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呢!现在,我们国家已经建立起涉外法律制度了!”陈学斌骄傲地说。
尽管自己回答得很干脆,但这一幕还是深深刺痛了他:原来在国外的很多人眼中,中国是没有法律的。他突然想起,在去上海外贸学院进修前,政法系统领导曾将他们这群年轻人召集在一起,告诉他们,律师不是专门为坏人辩护、脱罪的,而是国家法律尊严的维护者。他们的任务,就是学好法律知识和外贸知识,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特别是涉外法律服务中充分发挥律师的作用,用法律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利益,树立中国的法律形象。当时,他只顾上兴奋,没有去思索这些话的含义。而1987年的这一天,在遥远的美国,他突然懂得了这句话,也在那一瞬间找到了自己做商业律师的意义。因此,三十多年来,带着这份责任感,他一门心思扑在涉外商务法律业务上,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看到中国的法治精神,也希望自己能成为中国司法改革中一个小小的基石。
学无止境,书写法律人生
三十多年过去,陈学斌早已不负年轻时的意气风发,但他对法律的热爱却始终未变。在律师行业,没有亘古不变的工作准则,更没有一劳永逸的“铁饭碗”。每年,法律都会有一些调整和更新,律师不能靠着多年前的经验来处理当下的案件,只有熟读法条,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真正做好律师工作。陈学斌深深懂得这一点,在专业能力上从未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每当有新的法律颁布或典型案例通报,他总是第一时间研究学习,及时转变工作方式,以期为委托人送上最专业的法律服务。
除此之外,身为合伙人律师和党委班子成员,陈学斌也在为事务所管理和党建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每年青年律师的培训,陈律师会给年轻人讲讲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同时,陈律师也协助事务所党委书记抓党建、促所建,发挥律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工作中给年轻律师指导和引导,让他们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更快更好提升自我。
“对律师来说,学无止境,做无止境。想要做出一点成绩,就一定要活到老学到老。”陈学斌学长说:“我也希望,趁着自己身体还好,如果还能够为国家、为社会、为企业、为当事人做一些事情,就一定要去做。这样,一方面帮助了别人,一方面也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的充实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