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1年-04期

【活动分享】聚焦面向未来的临港新片区

作者: 卞姬 

发布时间: 2021-10-26

  由上海海外联谊会、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上海市留学人员联合会)共同主办,以“面向未来的临港新片区”为主题的第十二届“中华学人与21世纪上海发展”研讨会7月15日在临港举行。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出席并作主旨报告,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上海海外联谊会会长郑钢淼致辞。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临港新片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朱芝松,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主委、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锋作主旨报告。

  研讨会重点聚焦临港新片区“先行先试”功能作用,着眼未来发展,通过发挥留学人员等人才和智力优势,为推进临港新片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功能区贡献智慧力量。

  丁仲礼作“临港新片区的产业创新和人才高地建设”主旨报告。他表示,临港新片区的产业创新要实现“量”的提升,“质”的提高,尤其是“功能上”的突破,更加突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更加突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更加突出全球创新协同,以全方位制度创新、高水平开放载体、全过程创新生态为重点,深入推进创新型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要置身于全球视野引进人才、聚焦世界一流发展人才、营造良好的环境留住人才,打造创新活力迸发的海内外人才高地。他表示,欧美同学会在留学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要充分发挥其人才智力资源优势,助力临港新片区建设发展。

  郑钢淼表示,临港肩负大使命、彰显大作为、寄托大未来。中央印发的关于支持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给临港发展带来了又一次重大机遇。统一战线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找准职责定位,把中心所在、大局所需与统战所长结合起来,为临港建设和发展出实招、服好务。要充分发挥联系广泛的优势,带头落实全市软实力建设各项要求,推动城市精神和品格与临港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有机结合,为临港广聚天下英才,汇聚发展力量鼓与呼。广大统一战线成员要发挥专业优势,通过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政治协商等多种形式,聚焦临港新片区的重大任务和重点领域,积极建诤言、出良策。

  朱芝松以“临港新片区在上海‘四大功能’中的定位与坐标”为题,展望了临港新片区践行“五个重要”、强化上海“四大功能”的愿景和目标,介绍了新片区努力打造全球资源配置的重要通道、科技创新策源的全新引擎、高端产业引领的前沿阵地、开放枢纽门户的示范窗口取得的最新成果,并对下一步新片区围绕特殊经济功能区、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建设,坚定不移为服务国家战略“试制度、探新路”提出了工作打算。

  钱锋以“科技创新策源助力临港新片区发展”为题,对临港新片区发挥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作用,建设高能级航运枢纽,以及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优化新型研发机构政策支持体系,完善本地领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前沿产业集群,夯实数字化转型的数字底座等提出了前瞻性建议。

  在大会报告环节,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武伟,民建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上海市金融工作局)局长解冬,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上海市留学人员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上海市政府参事吴志强分别作大会报告,对临港新片区发展愿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临港新片区金融先行先试、国际视野下的现代化智慧新城提出了独到见解。

  在专题报告环节,上海财经大学教授、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孙元欣,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新产业和科技创新处处长张彤,九三学社静安区委副主委、上海流程智造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贺仁龙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围绕“制度创新”“产业发展”“数字城市”三个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中华学人与21世纪上海发展”研讨会创办于1998年,历届研讨会的选题均以上海国际大都市经济发展为中心,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共商大计。会议坚持非政府组织、民间社团与政府部门相结合,坚持海内外中华学人与国际著名学者相结合,坚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坚持引进新理念与带来社会效益相结合的方针。来自海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及新一代中华海外学人交流研讨,为上海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以金融改革支持高质量发展

  实体经济和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制度供给。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认为,临港新片区要进一步发挥金融先行先试的作用,通过落地一批有显示度和影响力的金融政策细则,更好支持新片区的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在增强全球金融资金资源配置功能方面,目前已有123家金融机构落地新片区,已注册签约基金规模超2614亿元。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上海市金融工作局)局长解冬表示,推动新片区金融发展能够更好补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短板,提升整体竞争力和服务能级。

  “金融先行先试一直是新片区建设的重要内容。”解冬说,在加大金融压力测试方面,新片区率先实施优质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等创新举措,目前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有力支持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成为新文明的策源地

  南汇新城是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主城区,是临港新片区建设具有较强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核心承载区。作为新城,“新”在哪里?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看来,新城必须要成为新文明的策源地,才可以真正叫新城,而今天的新文明就是生态文明、智慧文明和创新文明。

  吴志强表示,生态文明是党中央最早提出来的,现在越来越明确,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当中要起到关键性和引领性作用。“在做北京副中心规划时,我们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生态文明展示,如把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的生态故事讲好等,随后做了中国每个点的智能诊断,完成了全中国每一平方公里的碳汇计算和诊断,其中包括上海各个城区的碳排放和碳中和的指标。并且将新基建AI City的实验落地到了全国各地,用人工智能城市推动中国城市大踏步向前发展。最后新城的成功还要创新文明,实现每一栋建筑、每一块绿地、每一条道路、每一个水系、每个城市的地形可测算、可推演。”

  在这样的条件下,吴志强表示:“临港新城要站得起来、站得稳,就要成为生态文明、智慧文明、创新文明的策源地。”

  主动嵌入全球人才网络

  “有人说我们这里离上海市区远了点,但是离世界很近!”研讨会上,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专职副主任武伟的一句话让与会专家们会心一笑,如何吸引更多世界范围内的优秀人才前来创业干事,成为会场内热议的话题。

  研讨会上的一组对比数据或许可以说明问题:到2035年,新片区规划常住人口数量要达到250万左右,人口结构以年轻化、国际化、高学历、流动性为基本特征,但目前新片区常住人口只有68万人左右,仍有很大差距。

  良好的城市环境和基础设施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基础。“新片区的特点是开放创新、智慧生态、产城融合、宜业宜居、治理高效。”武伟介绍,这里现在已经有了7所大学、21所中小学和14所幼儿园,医疗、交通等其他方面的公共设施正进一步发展。

  与会专家认为,新片区在金融服务、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服务业方面还没形成人才集聚态势,未来,要进一步加大全球前瞻布局,主动嵌入全球人才网络,聚焦世界一流的首席科学家、战略科学家,同时聚焦要素流动的专业服务人才,建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简化人才制度,让职业选择更加自由,从而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产业创新更加突出核心技术突破

  产业发展是临港新片区发展的重要战略使命。研讨会上公布的一组数据令与会专家们眼前一亮:自新片区揭牌以来,签约项目已达752个,涉及投资额超过4300亿元,成功申报5个市级特色产业园区,在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内,今年以来新设企业达128户,同比增长327%,实现内资企业注册资本37.27亿元,同比增长1317%。

  “对于新片区的产业发展,我们的目标非常清晰,就是要打造一个世界级的产业集群带。”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新产业和科技创新处处长张彤说,围绕前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新片区规划明确了“7+5+4”创新型产业体系,重点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和绿色制造等前沿产业,力争到2025年前沿产业经济规模达到6000亿元。

  在与会专家们看来,新片区提出世界级、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目标后,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景象,但在产业创新方面仍有进步空间,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创新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片区要坚持全方位制度创新,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未来,我们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加快培育和集聚世界级‘硬科技’企业,在前沿产业对标最高标准,同时做大做强产业能级,让规模和总量来说话。”张彤说。

  (来源:根据澎湃、上观新闻报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