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1年-04期

【封面故事】李大潜院士:个人的成就,离不开党的培养

作者: 雷册渊 

发布时间: 2021-10-26

  李大潜,男,1937年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195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1966年作为该校在职研究生毕业;1979年1月至1981年4月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任访问学者;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7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从教64年来,李大潜教书育人,孜孜不倦,先后出版了20余本专著与本科及研究生教材,获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国家优秀奖、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及两项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曾获上海市模范教师称号,连续两届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少年时代的他,爱读苏联科普作家别莱利曼编写的《趣味几何学》《趣味代数学》等科普读物,那些书中生动的数学案例,比如,河对面有一棵树,不过河,怎么测出树的高度;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如何测出当地的经纬度等,使他产生强烈的兴趣,令他着迷……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李大潜学长。

  做学问贵在坚持

  1953年,高中时就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的李大潜考入了复旦大学数学系,年仅15岁的他是那届学生中年龄最小的。4年后,李大潜以各科全优的成绩毕业,由于他在数学方面扎实的基础和超高的悟性,受到一代数学大师苏步青的青睐,亲自提名他留校任教。

  李大潜在学术上继承了苏步青、谷超豪两位大师的衣钵,并将之发扬创新。数十年朝夕相伴,深厚的师生情谊也就此结下,成就了数学界“苏门三代”的佳话。而两位先生给予他“贵在坚持”的四字箴言,更成为李大潜最重要的人生积淀。

  李大潜说:“两位老师都曾勉励我,做学问‘贵在坚持’。尤其是苏老,给我讲过很多他自己的例子。他的工作非常繁忙,尤其是后来还多了许多行政职务,可他无论如何每天都会坚持2个小时的阅读。有时实在太忙了,第二天也要补回来,他常在开会的间歇看书,在车上、在路上时也在看书。苏老的习惯慢慢影响了我,对业务不懈追求也成了我的习惯,我常说自己是‘积习难改’。顺境的时候谈‘坚持’容易,而逆境中的‘积习难改’更让我有了意外的收获。”

  “文革”时,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被迫中止。“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思想甚嚣尘上。理论搞不成了,许多人就成了明哲保身的“逍遥派”,可李大潜不甘心就此沉沦。从1968年起,李大潜有整整3年都待在工厂。起初,他跟工人和技术人员的交流并不顺畅,为了和他们建立共同语言,李大潜自学大学物理和机械课程,也开始认真思考怎么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没想到,这为他日后从事应用数学研究积累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那时,李大潜还坚持学习法语,把北京外语学院的4大本法语教材啃了下来。在后来的公派访问学者考试中,全国有4个人考法语,最后只有2人通过,李大潜就是其中之一。

  这两件事都是李大潜在“文革”中“百无聊赖”的情况下做的。那时的他对自己今后的前途一片茫然,完全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只是“积习难改”,没想到却对个人事业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追根溯源,无疑应该归功于老师“贵在坚持”的谆谆教诲,李大潜对此永远不能忘怀。

  走进世界数学的中心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京召开,盛况空前。是年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昭苏万物的春风拂来。与此同时,李大潜通过了层层选拔,1个月后远赴世界数学发展的重镇法国,开启了为期两年零三个月的公派留学访问之旅。

  “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多年后,回忆起初到“数学之城”巴黎的日子,李大潜用这八个字来形容自己当时身处的那个曼妙的数学世界。穿一双休闲皮鞋,拎着装满资料的公文包,搭乘地铁穿梭于巴黎的各个高等学府,参加各种各样的讲座和讨论班,这是当时他生活的“标配”。在这里,已过不惑之年的李大潜,就像20多年前初入数学天地时站在中学校园高坡上远眺的那个少年一样,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给养”。

  李大潜说,当时在巴黎,那个年代最著名的数学大师基本上都见过了,他们的成就各有千秋,他们每个人的风格是怎样的?特长是什么?学术品位如何?对于研究问题是怎样切入的……这些是过去在国内很少能够接触到的。在这样的氛围里长期熏陶,自己也会受到影响,才能有更为广阔的视野。

  出国前,李大潜已经开展了数学领域的一些应用,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成果,但对于应用数学到底有没有发展前景、应该沿着什么样的道路走下去还是感到彷徨。直到来到法国,在法兰西学院师从当时早已在国际数学界名满天下的里翁斯院士,才知道数学能解决那么多的实际问题,有非常大的发展前景。那时,里翁斯院士除了学术研究外,还兼任一些大公司的顾问,不但了解实际的需要,还要从数学建模出发去解决这些实际的问题,然后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理论。他每年授课内容都不一样,每年都要出一本书,不断开辟全新的天地,可以说,是里翁斯院士坚定了他进行应用数学研究的信心和决心。

  李大潜在自己原有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奠定了其在偏微分方程、控制理论和工业应用数学等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回国后,他不仅与里翁斯院士建立起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还一起促成了中法应用数学研究所在复旦的成立,该研究所成为中法应用数学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20多年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是法国科学院有史以来唯一的一名中国籍数学家,并获法国政府授予的荣誉军团骑士勋章及由巴黎大学授予的名誉博士称号。

  牢记党员初心使命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李大潜始终不忘共产党员的身份和责任,立志“立德树人、献身科学、报效祖国、造福人类”,在科学研究、教书育人、传播数学文化、推动中国工业应用数学的发展和提高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作出了全方位的突出贡献。他强调,他取得的成绩离不开集体的力量,是和大家一起奋斗出来的。他告诉大家:一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要主动融入集体事业的发展中去,这不是唱高调,而应该是一个基本的觉悟,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是为人民服务。

  牢记初心使命,始终以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为己任。李大潜不仅是一位理论数学家,在应用数学领域也取得了很多出色的成果。20世纪70年代,他急国家之所急,开始研究石油开发中的电阻率测井问题。解决这个难题,能够准确地判定油层位置和油田储量,而数学,就是破解它的钥匙。李大潜曾六次前往江汉油田实地考察,利用他的专攻——偏微分方程,对各种电阻率测井方法建立了统一的数学模型,并提出高效的数值求解方法,成为这一领域中的基本理论框架。根据这个成果所研制的微球形聚焦测井仪器,至今仍在大庆等众多油田使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2015年,李大潜荣获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大会“苏步青奖”,以表彰他对应用数学及对数学科学在发展中国家的传播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这样的贡献来自于一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李大潜曾说:“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有这样的觉悟:没有我们国家的兴旺和发达,就没有我们自己的命运与前途。我们取得的一些业绩和成就,包括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可能也有了一席之地,固然有个人努力的因素,但从根本上说,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教育与培养,离不开我们国家逐渐强大、已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个大的背景。”

  坚守教书育人初心

  李大潜从教64年来,教书育人,孜孜不倦,培养了众多的优秀高端人才,先后出版了20多本专著与本科及研究生教材,获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国家优秀奖、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及两项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为了在物理学与偏微分方程之间构建一座桥梁、开拓高质量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之路,他建设了“物理学与偏微分方程”课程,所编写的教材是教育部向全国推荐的研究生教学用书,在国内外得到很高的评价。他曾获上海市模范教师称号,连续两届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他大力提倡并推动数学建模的教学,连续20年担任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主任,在他的领导及推动下,该竞赛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持续提高,管理更趋规范,有效地改变了传统数学教学中理论与应用脱节的弊端,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推动高校的教育改革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020年,李大潜荣获第二届全国“杰出教学奖”。

  此外,李大潜十分关心各个阶段的数学人才培养。他领衔的应用偏微分方程研究团队荣获首届复旦大学十佳“三好”研究生导学团队称号。他为复旦数院2018级新生主讲《与时俱进,牢牢掌握大学数学学习的主动权》的开学第一课,2020年为本科生《数学模型》课程撰写了1万多字的课程导言《数学建模是开启数学大门的金钥匙》。2018年起担任上海市立德树人教学改革基地(数学)的主任,认真梳理中小学数学教学方面的指导思想,主编出版了新的高中数学教材,并亲自给中学教师做新教材的培训。为了使广大青少年和公众能领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实质,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所起的关键作用,自觉地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李大潜大力弘扬与普及数学文化,主编了《数学文化小丛书》,亲自撰写出版了《圆周率π漫话》《黄金分割漫话》《漫话e》等书籍,并面向大、中学生多次举办有关数学文化的讲座,形成了较大的影响,2006年获上海市东方讲坛十大名师奖,主编的《十万个为什么》数学卷(第六版)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李大潜曾说:“教学与科研等方面的出色成绩当然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对事业的热爱与执着,是敬业的精神和表现。应该把自己的本职工作看成自己毕生的事业,一辈子心甘情愿、坚持不懈地追求和奉献。”

  (根据复旦大学、《解放日报》报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