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迁,男,1975年生,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现为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华东政法大学分会会长。2001年9月至2002年11月,留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第九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全国优秀教师”、霍英东青年教师奖一等奖、“上海最美教师”、上海市“四有”好教师(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上海市先进工作者、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学生心中的“迁神”
2003年,王迁学长从北京大学取得法学博士学位,来到华东政法大学任教至今。他将大量时间投入本科教学,近5年为本科生授课共计630学时,3636人次。他常常以深入浅出的精彩授课、具有国际视野和融入前沿问题的教学风格、“寓教于案”的独著教材使学生产生了对知识产权法的深厚兴趣和探索热情,许多学生因他而选择以知识产权法为职业。2020年疫情期间,王迁录制的带有完整字幕、弹出式问题、全套课后练习题和单元测试题的网络视频课程《知识产权法》,实现了让每一名学生通过网络同样享受精彩授课的承诺,吸引了全国35所院校近4000名学子听课。
王迁说:“我从未上过一节未作过精心准备的课”。他的电脑中存储了2000余个教学材料,在学术研究和日常生活中随时注意观察,发掘用于教学的素材。对任何一个概念和法律条文,他都力求将其讲解得清晰明了。也正因为如此,王迁18年来的授课,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他的课堂是全校最大的300人教室,选课人数却远超教室容量,网上选课成为竞争激烈的“秒杀”。喜欢他授课风格的学生称自己为“迁丝”,将他诙谐地称为“迁神”。在学生匿名评教中,这样的留言比比皆是:“传闻有妹子选不上他的课要哭,我选不上我也哭”“名师不是盖的!!如果没听过王迁老师的课绝对是最大遗憾没有之一”。
王迁以全票获得华政首届教学名师称号,多次被学生评为“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师”,他的课十次在全校本科生匿名评教中获得第一名,是许多学生留言要求增加课时的课程。
以研促教,以教促学
王迁一直潜心学术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主持四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包括两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还完成了五项省部级课题和大量国家部委委托课题。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上海法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上海市哲社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法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和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三等奖等。他是《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专家委员会成员,参与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起草。
更为重要的是,王迁善于将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融入教学活动。他的课堂不仅生动活泼,更有学术的厚度。他的教学并未停留在对现行法律规范的解释上,而是以丰富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开拓学生的思路。他还带领学生参与了大量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对国内新案例进行翻译和分析并撰写评析,组织学生撰写的三本案例评析和翻译都已出版;指导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版权征文竞赛”,多年来已有几十位本科生、研究生获得一、二、三等奖;经常带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特别是其中的调研环节,比如在承担文化部课题《网络游戏道具交易法律规制研究》中,指导学生深入发掘网游中的监管漏洞,使好打网游的学生发现了娱乐之中的深层次法律问题,将其玩网游的爱好与学术研究相结合,形成了观点新颖的研究报告;指导学生团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项目,获得一等奖,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教学而言,课堂教学和课后指导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而且也只能惠及在校学生。为此,王迁倾注大量心血独立撰写了新型学术型教材《知识产权法教程》(一至六版)和《著作权法》。教材打破了单纯说理模式,除了系统讲解知识产权法基本原理之外,还设有“立法背景”“典型案例”“理论研究”和“实务探讨”等专题,特别是含有大量具有典型性、易读性和趣味性的案例。教材把握学科发展方向,纳入对众多前沿问题的讨论,尤其是《知识产权法教程》,两年至三年修订一次,每次修订幅度都在七至十万字,将国内外大量最新立法、案例和自己的研究成果补充进去。要对浩如烟海的中外新案例和其他资料进行研读与筛选,需要暂时搁置其他研究工作,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其中的艰辛实难为常人所知。
正是这样的用心,使《知识产权教程》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不仅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众多院校都在使用,还成为许多法院知识产权法官人手一册的参考书,甚至许多判决书也直接引用了教材中的论述,在CSSCI期刊上的他引量高达175次。80余万字的《教程》已经出至第六版,累计印刷18万余册,并获得第八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畅销书一等奖和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近五年出版的第五和第六版,在“豆瓣读书”上的评分都高达9.8分以上。
参与国际条约谈判,维护国家利益
王迁曾七次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联合国专门机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对国际知识产权条约的谈判,在为缔结《视听表演北京条约》和《马拉喀什条约》而召开的两次外交会议上任中国代表团成员和“起草委员会”委员,为《视听表演北京条约》(第一个以我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知识产权条约)和《马拉喀什条约》的缔结作出了贡献。
他以自己参与国际条约谈判的亲身经历,向学生讲述如何在国际论坛上运用专业知识,经过艰苦的斗争维护国家利益,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练就真本领的学习热情。
如《马拉喀什条约》要为保障盲人等视障者的权益而对版权规定限制与例外,美国等发达国家为维护本国电影产业的利益,要求条约仅针对文字作品规定限制与例外。但王迁认为我国众多盲人欣赏电影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听“解说版”电影,应当允许将外国电影制成“解说版”免费向盲人提供。王迁因此代表我国政府提出,盲人需要通过听解说欣赏电影,条约应针对电影规定权利限制,以便使发展中国家将外国电影免费制成解说版向盲人提供。但美国代表为维护好莱坞的利益坚决反对,经过中国代表团的坚持,经过艰苦磋商最终换来了较为理想的结果,达成的解决方案明确:条约只要求对文字作品规定限制与例外,但允许成员国规定其他限制与例外。这就解决了我国盲人的关切,使我国今后免费利用外国电影制作供盲人欣赏的“解说版”电影有了条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