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1年-03期

【随笔抒怀】我和塔山有个约定

作者: 顾明祥 

发布时间: 2021-10-26

  Mt Taranaki塔拉纳基山是位于新西兰北岛西南角的一座休眠火山,海拔2518米,是新西兰北岛的最高峰。顶峰终年积雪,直插云霄,引人入胜,庞大黝黑的山体巍然矗立,云遮雾绕,引得探险家阿贝尔·塔斯曼在1642年发现这座山的时候说过:“这是我所见过的最高贵的山峰”。

  Mt Taranaki及其周边地区形成了美丽的艾格蒙特国家公园Egmont National Park.这里是进行徒步旅行、登山、滑雪和摄影的胜地,让世界各地的旅游爱好者趋之入鹜。Taranaki是毛利语名称,意为““陡峭的山峰”,新西兰华人徒步登山爱好者取山名首音节的发音,亲切地称它为“塔山”。

  由当年的火山喷发而形成了地域面积近万平方公里,广袤肥沃的塔斯曼半岛地区,或称Mt Taranaki地区,山脚下的西南沿海边有一座充满英伦文艺气息的旅游城市New Plymouth新普利茅斯,同时也是新西兰的第六大城市。

  进入三月,序属初秋,正是一年中出游的理想时段,在3月下旬的周末我们来了场“想走就走的旅行”,目标是Mt Taranaki和New Plymouth。

  忘却世界的43号高速路

  我们驱车前往的路线是经过43号公路,这条总长150公里左右的公路连接北岛中部和MT Taranaki地区。因为这是条山高林密、人迹罕至,蜿蜒崎岖的窄路,其中还有段山间碎石路,是出了名了难开难走,却被冠名为高速路,因此被称为“忘却世界的43号高速路”Forgotten World NO. 43 Highway,大名在新西兰是如雷灌耳,不亚于旅游景点。

  我们周末的行程中就包括驾车挑战43号公路以及探访山间神秘的小镇“共和国”Whangamomona旺格摩摩纳。

  时间是周日正午,驱车踏上43号公路就感到路面变窄,时不时地要越过中间线借道,然后就进入树林茂密,连续不断的盘山路,限速常在20-30公里,你得不停地扭转回复方向盘,对于耐心和情绪是个很好的考验。

  我在路口的信息中心建筑前停下来,停在我前面的是一辆自带厕所的红色旅行拖车,房体足有五米长。我刚下车,看到由建筑门口返回一对年近七旬的Kiwi老夫妇,他们居然是这辆车的主人,老两口开着大房车自驾走43号公路。让我一路都在感叹:新西兰人真是豁达洒脱自在,连老年人的退休生活都这么丰富多彩。

  艳阳高照,这个叫Tahora的小镇几乎是个被遗忘抛弃的“鬼城”,没有人烟,没有生机,那对旅行的老夫妇成了我们镇上见到的生灵,这里的与世隔绝让我对Forgotten World有了深切的体会,同时也对将要行经的Whangamomona旺格摩摩纳充满疑虑,是不是也一样的衰败残破,不堪入目。

  约70公里后进入到43号路的中段,过了一个早年原始开凿的穿山隧道,只有单车道,进去要打开车前灯才能看清前行。随后是一小段碎石路,只能以40-50公里的速度小心行驶,一旦速度过快,车胎就会打滑。行驶在这段路上,还扬起了半车的灰尘。这段碎石路的专业表达是unsealed road,意为“未加固的路面”。这段碎石路有15公里,虽然难走,但两山交汇,风景奇绝的Tangarakau George大峡谷就位于这段路上。

  摩根墓

  峡谷上的大铁桥畔树了块信息牌,上面介绍这附近的历史遗迹heritage trails,其实是一座古墓,墓主是当年在这里得急病去世的测绘员,名字叫Joshua Morgan(摩根)。根据介绍,摩根可算是修筑43号公路的先驱了。1893年2月24日,时年35岁的他带着几位同事在这崇山峻岭间测绘,忽然腹痛难忍,当时交通落后,消息闭塞,耽误了救治时间,一周后的3月3日,他病重不治去世,于是同事们就把他安葬在这片他奋斗奉献过的峡谷密林之间。两年之后的1895年,这条穿越三座大山的公路终于修通了。

  故事还有后续,半个世纪后,他的遗孀Annie安妮以85岁高龄在奥克兰去世,人们把她的骨灰带到这里,与摩根先生合葬一处,由此形成了这样一处历史遗迹。

  看到这原始密林深处的文字介绍,真是一段恍然隔世、曲折动人的故事。摩根先生的墓就在休息区后的密林深处,走林间小道只有五分钟,于是我决定去凭吊一番。朋友犹豫再三,还是没敢去,我独自前往,因手机没电了,所以没带上手机。我沿着小道前行,不到一百米,右侧出现一座小桥,桥下潺潺的溪水在洁白光滑,凹凸不平的岩石上缓缓流动,正是王维的诗中“清泉石上流”的意境。见此美景,不由得暗自懊悔没带手机来拍下,但也许留点遗憾,留在记忆深处也不错。

  走过小桥,上了几道土阶,远远就看到摩根墓,是由六个半人高的白色尖顶锥形状加上铁栏杆围成的一个白色十字架,我来到墓前,摘下帽子,对着十字架三躹躬以表敬意,然后穿过围栏细看。十字架旁斜倚着一个讲义夹,上面塑封着一段用圆珠笔手写的A4张,原来是一张family tree家谱图表。摩根英年早逝没有留下后代,但是他的弟弟子嗣茂盛,至今已到第五代了。而这张家谱图的落款显示日期为3月16日,也就是我们到达前的一周,这表明他的家人后代还郑重其事地来扫墓“昭告”,很显然摩根先生也没被他的家人遗忘,尽管这些后代不是他的直系后裔。

  日本人西乡隆盛有诗云: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而古往今来的众生有几人能埋骨青山绿水之间呢?摩根先生这位一百多年前的开路先驱显然做到了,他虽不幸因公殉职,然而得以长眠在这片青山溪峡之间,有为他矢志终身一个甲子的爱侣为伴,国家政府没有忘记他为他树碑立记,他的后代在一百多年后也还记得他,还有我这样的异国路人也来此凭吊感怀,摩根先生是真正做到“死而不朽”了!

  (作者:我会澳新分会理事,雅淑国际上海分公司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