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过的百年历程,是光荣辉煌的一百年,也是艰苦卓绝的一百年;是奠基立业的一百年,也是开辟未来的一百年。在一百年的接续奋斗中,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伟大历史,铸就了伟大精神,形成了宝贵经验,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的伟大奇迹。
回望建党百年的风雨历程和光荣历史,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出国留学、回国服务、矢志报国,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画卷中追梦前行,在救国、建国到强国的不懈奋斗中始终坚定爱国底色,铸牢报国信念,为“索我理想之中华”的奋斗史写下了极为动人和精彩的篇章。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让我们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不断奋发前行的智慧和力量,不忘留学初心,牢记报国使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在杨浦滨江,有一处红色地标,那就是现在的秦皇岛路码头,她的前身是黄浦码头。据不完全统计,从1919年3月17日至1920年12月底,共计20批约1600名青年从黄浦江畔乘船抵达法国,其中有6批650余人在黄浦码头登船出发。这场轰轰烈烈、席卷全国很多省份的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一座丰碑,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的重要一页。在留法勤工俭学浪潮中,涌现出一批杰出的革命者,他们接触到马列主义的真谛,推动中国共产党成立,为党输送了一批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斗争经验的中坚力量,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作出了重大贡献。激荡的黄浦江水,沉淀下了百年历史的厚重。
1919年底,华法教育会意识到了在法勤工俭学的问题严重性,开始限制学生人数。但1920年赴法国学生人数愈发增加,华法教育会多次发电劝阻也没有用。1920年12月,最后一批勤工俭学生到法后,华法教育会停止了办公。然而截至1920年底,中国已输送了将近2000名学生到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大批在法学生被解雇,没有了工作,也没有了学习机会,学生们集体陷入困境,直接引发了三次大规模的学生运动。
1921年2月28日,在蔡和森、向警予、李维汉、张昆弟等人的率领下,包括陈毅在内的400名勤工俭学生到中国驻法公使馆请愿,争取“生存权”和“求学权”。法国武装警察强行驱散了请愿学生,但运动引起法国政府的重视。法方成立法中监护旅法中国青年委员会,接替了华法教育会的职能,向学生发放救济金,安排学校和工厂。3月上旬,就有候工学生被安排入校。此次学生运动虽未达到预期目的,但在舆论的压力下,中法当局还是作出了一些让步。这次斗争被称为“二·二八”运动。1921年6月30日和8月13日,勤工俭学生和旅法华工及旅法各界人士联合起来,两次召开大会,反对北洋军阀政府为内战向法国政府秘密借款,使这次借款失败。两次拒款大会后,监护会宣布自9月15日起停止向勤工俭学生发放维持费,至10月15日其他费用也一律停止发放。他们认为,是勤工俭学生破坏了中法借款的计划,加上本身也出现经费拮据的问题,法方计划通过考核筛选的方式,集中资助成绩优异的中国学生。这使得绝大多数的勤工俭学生被新建成的里昂中法大学拒之门外,又一次陷入无工无学的困境。于是,学生们在蔡和森、赵世炎、陈毅、李立三等领导下,于9月21日攻占中法大学。1921年10月14日,进占里昂中法大学的104名勤工俭学生以“过激党”“宣传共产主义”等罪名被押上“宝勒加”法国邮船,从马赛遣送回国。
1921年的三次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是早期青年共产党人在海外的革命实践,为他们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坚定地走革命道路,做好了思想准备,也奠定了组织基础。
其实,毛泽东同志与赴法勤工俭学还有着重要的联系。1921年,是中国历史上至关重要的一年。当在法国的勤工俭学生们一步步走上政治运动的前线时,在上海兴业路的石库门内,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了。28岁的毛泽东参加了这次成立大会。此前,毛泽东也在积极筹划湖南学生的赴法国勤工俭学事宜,当他的好友蔡和森、萧子升等人都决定踏上赴法国之路,毛泽东却转念决定留在中国。
1918年4月14日,经受新文化运动洗礼的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10余名年轻人成立了新民学会,但对于如何“革新和追求进步”却也很迷惘。1918年6月,毛泽东、蔡和森等人从湖南一师毕业后也面临着出路的问题。毛泽东的恩师杨昌济先生当时正在北京大学任教,他给毛泽东和蔡和森去信,建议毛泽东到北大深造,同时也告诉了他们,吴玉章、蔡元培、李石曾正在组织留法勤工俭学。毛泽东对留法勤工俭学的兴趣远远大于去北大深造,他认为这是直接了解欧洲工人运动状况,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好方法,也是新民学会对外扩展的好途径。蔡和森先行到北京,先后拜访了杨昌济和蔡元培,详细了解了勤工俭学的具体情况。蔡和森对赴法勤工俭学很有信心,他给毛泽东去信,认为此举“颇有可为”,希望毛泽东能尽快组织新民学会中愿意赴法国的会员们来京。
于是,毛泽东开始着力推动湖南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赴京后,在北大图书馆做管理员的毛泽东,一边工作,一边操心勤工俭学的经费筹集、留法预备班的组织开办……至于自己在北大深造的事情却不曾考虑。在毛泽东、蔡和森与李维汉等人的张罗筹措下,湖南籍赴法国勤工俭学生的人数,位居全国各省份第二。
1919年3月12日,26岁的毛泽东辞掉了北大图书馆的工作,与一批准备赴法国勤工俭学的湖南青年由北京前往上海,并于3月14日抵达。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来到上海。第二天,毛泽东参加欢送第一批赴法国勤工俭学青年活动,会后大家在寰球中国学生会门前合影留念。3月17日上午,包括43名湖南青年在内的第一批赴法国人员89人,登上日本的因幡丸号轮从黄浦江畔启航。
1918年至1920年间,毛泽东积极倡导和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国勤工俭学,输送大批有志青年出国寻求真理,自己却没有成行。在1936年10月,毛泽东接受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时说到当年未去法国的原因是“我对自己的国家还了解得不够,我把时间花在中国会更有益处”。
远在千里之外的法国勤工俭学生们不忘初衷,在异国他乡心系祖国,几乎与国内同步开始组建共产主义政党性质的组织。新民学会会员,是其中的重要力量。1921年三四月间成立的旅法中共早期组织,由张申府、赵世炎、陈公培、刘清扬、周恩来等5人发起。1921年7月,中共一大即将召开,旅法中共早期组织因路途遥远又时间紧迫,未能派代表回国参会。但旅法中共早期组织无疑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的8个最主要、最重要的基层组织之一。旅法中共早期组织成立后不久,积极发展党员,在华工和勤工俭学生中进行马克思主义传播,组织共产主义运动,人数迅速扩张。1922年秋冬之际,中共旅欧支部,这个派生于海外的区域性党组织正式成立。旅欧支部深入在法华工,组织发动工人运动,提高工人们反剥削、反压迫的觉悟。在这一过程中,旅欧支部吸收了朱德、孙炳文等同志,他们在日后的中国革命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为探寻真理,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们,在深入接触并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和考察欧洲工人运动的基础上,抛弃了工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牢固地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从这里出发的青年们,有的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有的成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他们的名字将会永远铭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上。作为留法勤工俭学生重要出发地之一的黄浦码头,见证了历史的风霜,也将在时代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来源:上海杨浦微信公众号)
勘误:《海归学人》(2021年第2期)中《从黄浦码头起航:他们赴法国勤工俭学,寻找真理(上)》作者应为杨浦区史志办,特此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