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1年-03期

【随笔抒怀】上海老洋房往事

作者: 张光武 

发布时间: 2021-10-26

  说起对上海老房子的印象,我总是习惯从陕南村说起。

  我不是建筑界人士,不去细谈各式建筑特色。对于我们这些“半克勒”的上海人来说,那些快到“百岁高龄”老房子背后的故事,似乎更加让人难忘。

  那些人,那些散文诗式的传说故事,就像淮海中路、茂名南路、瑞金二路、思南路马路两侧那些在风中簌簌作响的法国梧桐,像当年老大昌西式点心店飘出的袅袅咖啡香,每一片树叶、每一缕清香,在上海人的记忆里,都是一首歌、一条河、一段历史。

  入夜以后,更深人静,月影婆娑,陕南村里那一栋栋小楼上空回旋的悠扬琴声,不经意间,偏是深情地撩拨着人们袅远的记忆和思旧的情怀。

  陕南村,是一个有记忆、有历史、有故事的“都市村庄”。

  1930年,法国天主教会普爱堂投资建造的住宅公寓小区落成,16幢同一类型双单元的四层公寓,形成了“都市村庄”。

  陕南村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奶黄色底色嵌以桔红色大块装饰的墙体,外围是以汰石子半月形墙柱环绕,配以铁条分隔的篱笆墙。一眼望去,庄重大气但不招摇。

  陕南村地处上海市区中心地段,由淮海中路、复兴中路、陕西南路和南昌路合围,这是黄金地段中的宝石地段。陕南村落成伊始,筑佳屋兮引凤招凰,引来海上一群艺术家和文人学者先后入住,其中有:陈叙一、莫愁夫妇、孙道临、王文娟夫妇、柳和清、王丹凤夫妇……而这,也成为陕南村更让路人们驻足留连、津津乐道的原因。

  我第一次走进陕南村时,是似懂非懂、最具遐想热情的青年时代,当时去一位大学话剧队同学家作客,同学的父母正是上海译制厂厂长、翻译家陈叙一和四十年代影星莫愁夫妇。

  在复兴路上,陕南村挤不进华府豪宅之列,这里的公寓房内部结构也谈不上奢华,但雅致、严谨而有气度,这是一种从底里透出的文化气度,仿佛正是专为文化艺术界人士量身打造的,置身其中,庄敬自重的感觉自会扑面而来。

  陕南村旧名亚尔培公寓,它的外观、风格与坐落在复兴中路上的克莱门公寓十分相象。事实上,两者正是出自同一家开发商——天主教圣母圣心会名下的普爱堂,陕南村建于1930年,晚了克莱门公寓一年。

  1929年问世的克莱门公寓(复兴中路1363弄)可称是上海老洋房的代表作。克莱门公寓的建筑师是一个叫克莱门的比利时人,这座建筑从里到外洋溢着从大洋彼岸移植而来的西洋芬芳。从外部看,五栋造型精巧的假四层洋房呈怒放的梅花状,老虎天窗踞于建筑之顶,复以红色机制瓦其上,又以跌檐式山墙辅之,风格奇美不可方物。

  据记载,公寓落成之时,内部设有游泳池、咖啡厅、电话间、汽车间等,院落中还有迎风吐艳的喷水池,所有房间全部配有法式家具。这样的配置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可谓鹤立鸡群,不同凡响。还有一点需要提及的是,从克莱门公寓到陕南村,再到后来的淮海坊,建筑物的外墙都袭用了几乎统一的“克莱门色彩”:奶黄色底色上覆以桔红色装饰块(条),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建筑师克莱门自信霸凌的作派。

  太平洋战争期间,克莱门公寓里开设森内饭店,雇员多为流落异乡的意大利海员。森内饭店白天供应色浓味美的意大利菜肴,入晚成为舞厅,那里从早到晚都有乐队伴奏助兴,遥想当年,轻歌曼舞,美酒美乐,商女轻拭亡国恨,孤岛中人,盘桓其间,更不知今夕是何年。

  克莱门公寓跟晚于一年建成的伊丽莎白公寓(复兴中路1327号),几乎就是一对天造地就的姐妹花,打个不恰切的比方,前者是雍容华贵、仪态万千的杨玉环(杨贵妃),后者则是宛若幽居仙谷、冰雪天成的江采蘋(梅妃),在喧嚣都市深处显露出一种难得的高冷和宁静。

  伊丽莎白公寓没有克莱门公寓那种张扬的美,却另具一种老派英伦贵族式的冷峻之美。这幢建于1930年的五层楼公寓,有一种刻意的装饰艺术和流线型艺术风格的建筑语言表达。公寓自建成至太平洋战争前,入住者多为来自英、法和欧洲其他各国的外侨。公寓内,每户住家均有一扇厚重的木门护宅,带有门牌号码的铁花小窗,是欧美沿用至今典型的装饰艺术风格,徘徊其间,仿佛游行于欧洲市镇,公寓两边的圆形旋转楼梯间则是专为仆欧所设,足见当年的设计用意。

  从复兴中路上的老洋房说开去,自会由克莱门公寓联想到门牌号为“复兴中路1331号”的复兴公寓,这座有96岁高龄的老洋房原名“黑石公寓”。上海的海派文化风格可谓深深印入这座高龄公寓的建筑艺术之中。

  当年的上海,许多中西合璧老洋房的机体内,都流淌着折衷主义的血液,而黑石公寓正是其中的代表作,她的底层建有吸人眼球的超大门廊,由简化的科林斯双柱支撑其间,饰有丰满的古典主义装饰,恢宏的内部空间更被一代又一代艺术追梦人视为具有无尽的想象和创作意念的空间。时至今日,那里已被新一代上海人辟作名为“幸福集荟”的跨界生活美学体验地,行进于那条多功能的文化走廊中,让人感受到历史和现实世界交错的奇妙。人们常说,每一座优秀的历史建筑内,都藏着一个有趣的灵魂,在黑石—复兴公寓内,那个有趣的灵魂就叫“海派文化”,黑石—复兴公寓成功地演绎了“海派文化”的内核,那是一颗永远向世界开放、永远年轻的“少女心”。

  复兴中路历来卧虎藏龙,复兴坊,因复兴中路当年名为辣斐德路,原名辣斐坊,民国老人廖仲恺的遗孀何香凝曾入住其间,腰缠万贯的上海滩大亨杜月笙四姨太姚月娥也曾暂居于此。有百年历史的复兴公园对面,南北高架十字路口,还有梨花残章、沉潜数度的重庆公寓,一路之隔,又是海上画家刘海粟的故居。

  地处当年法租界中心区域,风格各异的欧式建筑在复兴中路星罗棋布,有独立或联体公寓,有如陕南村的法式里弄公寓,酒香自在幽深处,近百年来,社会名流、下野军阀、昔日达官、富商巨贾、洋人买办集聚于此,给这条梧桐飘香的香色丽老马路,留下了多少让人扼腕沉思的风流遗事!

  (作者:我会会员,民盟上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