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1年-02期

【随笔抒怀】尤格教授小记

作者: 黎健 

发布时间: 2021-07-27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直是莘莘学子怀揣的梦想。到海外留学,机会难得,时间宝贵,留学生们一定都想着多做几个实验,多发几篇论文,多学一点本领,回国以后可以派上用场。然而,在学习工作之余,了解留学城市和国家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熏陶自己的人文情怀,开阔自己的视野眼界,也是留学的一门重要课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在德国汉诺威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做洪堡学者时的导师卡尔·尤格(Karl Jug)教授,就特别同意这个观点。

  洪堡基金是德国为了纪念伟大的自然科学家和旅行家亚历山大·冯·洪堡设立的一项基金,主要用来奖励国际杰出科学家和择优支持国外青年科学家来德国从事合作研究。获得资助的洪堡学者不仅可以自由选定研究机构和导师进行一到两年的科研合作,还有机会参加一次由德国总统在总统府举办的欢迎宴会和一次为期三周的环德旅行,近距离了解德国的方方面面。尤格教授之前指导过多位洪堡学者,还担任过洪堡学者评选委员会副主席,所以他非常赞同留学生既要学习科学知识也要体会社会人文的理念。我第一次出国就能来到他的实验室做洪堡学者,真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

  德国教授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他们很重视自己的名头,这从他们办公室门口的那块牌子上就可以看出,往往要把博士教授先生等等头衔称谓都列上,一点也不马虎。平日里见到的尤格教授,是一位个头不高、头发灰白的中年人,西装笔挺,领带打得一丝不苟,鹰钩鼻子上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目光犀利冷峻,表情严肃。他总是客气地称呼我黎博士先生,为了兼顾提高我的德语水平和正常科学交流,我们约定好学术交流讲英语,日常生活讲德语,所以,我们之间的对话经常要在两种语言之间切换,就在这种切换之间,他的表情也由谈论科学时的严肃,转眼变成谈论生活中的和蔼。

  在我的研究课题进展顺利渐入佳境之后,尤格教授会来关心我和爱人在汉诺威的生活情况。汉诺威是一座既有悠久历史又很现代化的城市:大学旁边的海伦豪森大花园,是历史上著名的汉诺威公国选帝侯奥古斯都和王后所造;市中心的莱布尼兹故居,是这位伟大的数学家生活了四十年的地方;一年一度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是展示全世界最新工业技术的大舞台;夏日里在马斯湖畔举行的射箭节,已经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同类狂欢节。

  为了使我们不错过这里举行的各类活动,尤格教授经常会让他的秘书将近期城市活动安排的广告放在我的办公桌上,甚至用红笔标出有趣的活动。他鼓励我们利用节假日到处走一走看一看,当他知道我们利用复活节的几天假期远赴布达佩斯游览时,又惊讶又高兴地说我们跑得比他想象得还远。参加完洪堡基金会组织的三周环德学习旅游后,我向他展示我们一路拍摄的几百张幻灯片,一一细数那些著名的古堡和王宫,深深赞叹德意志的艺术和文化,他的脸上挂满了自豪和满足的笑容。

  德国人的生活离不开啤酒和葡萄酒。尤格教授出生在埃森的一个律师家庭,他的父亲也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一位葡萄酒收藏家,家里有一个大酒窖。然而,他很自豪地宣称他是更好的葡萄酒品尝家,因为他学过有机化学,对葡萄酒的化学有更深入的了解。每年的十月份,他总要从办公室消失几天,一个人开车来到莱茵河莫泽河一带去了解当年葡萄的长势,回来时汽车后面的行李箱里塞满了采买的新酒入窖收藏。为了启蒙我的葡萄酒知识,他把我们请到他家中,将他珍藏的美酒挑出几种不同的种类和年份,让我们一一品尝,同时翻开葡萄酒大全书,给我们讲解各类葡萄酒的特色,不同年份的特点,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就像平时在讲量子化学课程一样认真严谨。他让我们尽量多尝尝不同的品种,喝醉了可以在他家住一晚上,第二天再乘火车回家。他还笑着说,到德国来一定要了解一点葡萄酒,否则就是他这个导师的失职。遗憾的是,我在品酒方面天分缺缺,在德国的两年里进步不大,有愧于他在这方面的教导。

  尤格教授与国际上许多理论化学家都是好朋友,他的实验室经常有世界各地的教授和学者来访。除了欧美的一些大牌教授之外,他也很喜欢接待来自印度、日本、东欧、南美以及非洲的学者。有时候,实验室就像一个小联合国,充分体现文化的多元性。

  1991年夏天,由孙家钟院士(吉林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所长)、江元生院士(南京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所长)、张乾二院士(厦门大学校长)和鄢国森教授(四川大学校长)组成的中国理论化学家代表团应德国科学基金会邀请访问德国,专程到汉诺威大学尤格教授实验室参观交流,我在国内时就与几位老师熟识,能在遥远的异国他乡亲自接待往日尊敬的老师们,心中十分高兴。尤格教授热情地接待了中国代表团,在充分的学术交流之后,亲自在汉诺威市中心具有历史意义的莱布尼兹故居餐厅设宴招待大家,给客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于我是来到尤格教授实验室的第一位中国学者,他也希望通过我,多多了解中国的国情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个周六的上午,我到实验室加班,正好遇到尤格教授也在那里,工作告一段落之后,他神秘兮兮地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从书柜的一个抽屉里,像变戏法似的拿出一本红色塑料皮的小书给我看,我惊讶地发现那竟然是一本德文版红宝书《毛主席语录》。

  除了对“红宝书”感兴趣,他对中国的干支生肖也很有兴趣。从1990年的马年开始,他让我把随后十二年一轮的生肖都写下来以便记忆,在其后的三十年里,他每年新年给我写邮件时,都会正确说出新年的生肖动物名称。

  中国食品是尤格教授的钟爱。他博士毕业去美国做博士后以及后来在美国做教授时,在纽约中国城尝试过美味的中国菜,回到德国后就很难吃到正宗的中国菜肴了。待我们在德国的小家安顿好了以后,我们邀请他和夫人来我们家做客,顺便尝尝中国菜,他们欣然接受邀请。我们包了饺子,炸了春卷,还从汉堡中国城买到一瓶莲花白酒。就着春卷,他几乎一人喝掉了一瓶莲花白酒,连连夸莲花白味道醇美,风味独特,直到最后,他这位品酒老手发现自己居然被一瓶中国香酿给灌醉了,面子上还有点挂不住了。从此以后,每次他邀请我们去他家,就让我们带上一盘炸春卷做礼物。

  我家的大儿子在汉诺威出生,我们决定用尤格教授的名字给儿子取名卡尔,纪念在尤格教授实验室学习工作的这段岁月。尤格教授知道后非常高兴,连连感谢我们的这份情谊。他请夫人特意去给孩子买了一个精致的睡袋,婴儿睡在里面很暖和,不用担心踢被子。这个睡袋我们用了很多年,大儿子用过了二儿子用,直到娃娃们个子大了钻不进去为止。离开德国之前,我们带着儿子来向尤格教授和同事们告别,他也抢着要抱抱小婴儿。相比于日耳曼小孩子的浓眉大眼,我家儿子的眼睛是那种细长型的,尤格教授就问孩子是不是要睡觉了,我只好开玩笑地告诉他,孩子刚刚睡过觉,他就是天生的眯缝眼。

  2004年正逢尤格教授65岁生日,也是他从汉诺威大学退休的时刻。他的一百多位学生和朋友,从世界各地赶来参加他的退休典礼,德国化学会还专门为他举行了一次学术研讨会。我也特地从美国费城飞越大西洋,前去参加这次师兄弟们欢乐的聚会,借机向大家汇报离开尤格教授实验室之后我的研究工作和进展。听着久违了的德英混合语言,品尝着尤格教授珍藏的珍贵葡萄美酒,望着尤格教授略略驼下的背,我的心中充满感激,感恩两年的洪堡岁月,感谢尤格教授的教诲和情谊,这段岁月和这份情谊,是我一生中最珍贵的宝藏之一。

  (作者:我会会员,上海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副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