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推进乡村振兴的衔接,是未来工作的“重心”,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加大消费扶贫。
上海在这方面已开展创新探索,如连续三年推出对口帮扶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新辟公益助农直播专场,支援干部携手当地群众走进直播间为属地特色产品代言等。这其中,“直播带货”的新业态持续引导风尚。
然而,“直播带货”优势满满,亦存在短板。
消费扶贫直播带货时间不固定,需花费较大精力进行宣传。这对于复购率极高的农副产品而言,并不利于消费者养成长期购买习惯。比如,如果不在其拼多多APP中刻意搜索“云南消费扶贫馆”,便很难找到这一平台的入口。
官员直播带货趋热,但如何让官员带货行稳致远需要进一步探究。官员公务繁忙,不能保证直播时间和频率常态化;干部直播带货技巧与专业主播相比有一定差距;还有部分地区不能客观看待干部直播,仅以流量和销售量等指标衡量直播效果,往往忽视干部直播带来的隐形品牌效应。这一新治理模式仍旧是一个争议性话题。
此外,以直播带货助农的方式兴起于疫情期间,往往以救急为主,解决农副产品滞销问题。但这一模式发展至今,仍旧缺乏对终端消费者的需求分析,直播带货中没有树立起地方农副产品的品牌意识,仍以打价格战、情感牌为主。
直播带货已经成为消费扶贫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当下,将这种新模式、新业态、新方式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更需统筹谋划、多点发力。
实现“直播带货”在营销渠道、主播选择、品牌把控等方面的提档升级,将能够更好地走出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首先,固定直播频率,优化营销渠道。在直播平台首页明确标示消费扶贫专区入口,专区为每个对口支援地区开设消费扶贫专用直播间,并给予流量支持和倾斜。此外,直播活动和直播间使用固定名称,放在固定场次,方便消费者记忆和搜索。
现有消费扶贫直播活动宣传以官媒为主,多在直播前夕开展,影响力时大时小,建议在微信和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开设名如“上海消费扶贫直播助农”官方账号,发布直播预告信息,同时可方便收集消费者反馈,了解消费者需求。
直播活动亦可不限于直播室,将直播融入田野山间。主播深入援助地区,参加共建活动,以亲身经历向海内外讲好“上海消费扶贫”新故事。
第二,主播选择方面,以专业主播为主,干部主播为辅。长期、规律的直播活动仍应以专业主播直播为主,支援干部助力直播为辅,增加用户粘性,影响力共振。支援干部轮流定期上岗直播,避免以流量、销售数据等指标评价干部直播,杜绝数字竞赛。此外,支援干部不参加任何非公益性质的直播活动,不得收取任何形式的报酬。
构建官方认证主播体系也是必要之路。同时,应鼓励更多有正能量的阿里、抖音、B站、快手等当红主播或KOL,特别是籍贯地或成长地在对口扶贫地区的,积极加入到扶贫消费的公益活动中来。
合理运用鼓励机制,建议创设上海扶贫公益“领军主播”和“扶贫达人”等的评优活动,对杰出人员予以表彰,就案例和素材予以宣传,树立正能量。
第三,开辟长效途径,培育助农品牌。对口政府对农副产品选品严格把控,甄选特色产品,培育助农品牌,如重庆的“山橙时代”,将品牌形象深深扎根于消费者心里。
值得注意的是,直播不仅要把“供给侧”的农副产品卖出去,同时也要通过调研了解“需求侧”实际情况,使对口地区产品更好地对接消费者需求,同时积极推介当地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提升本地形象。
(作者:杜佳毅,我会会员,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中德合作研究所研究员;穆杰泉,我会会员,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总行零售贷款部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