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人道主义者,也是风度翩翩的花花公子,他为纳粹憎恨,并曾被褫夺国籍。
1929年,他的《西线无战事》出版,当时的发行量高达500万册,取得“欧洲亘古以来书业的最大成就”的美誉。
他是钉书匠的儿子,但却通过贵族胡戈·冯·布赫瓦尔德的收养手续而获得“冯·布赫瓦尔德男爵”的称号。
他在1963年获德国奥纳布吕克的犹斯图斯·默泽尔奖章,1967年获取联邦德国大十字勋章,1968年获得阿斯科纳荣誉市民的称号,生前还是德国语言科学院的院士。
2020年,距离他逝世也已过五十周年,但至今,人们都未曾忘记他。
他,就是德国作家埃里希·马里亚·雷马克(Erich Maria Remarque)。
雷马克出生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市,他先在师范学校读书,后被征入伍,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曾5次负伤,战后补修母校的课程,后曾当过老师,做过记者。
雷马克的写作之路并不平坦,不过最终留下了13部长篇小说。另外他还发表了三个剧本,若干形式多样的电影脚本;诗歌、短篇故事、报告文学等也都是他的拿手好戏。他的作品曾被译成五十五种语言,并被拍成电影。
雷马克对生活一直抱着怀疑的态度,并将其诉诸笔端。在给友人的信中他曾经这样写道:“两年来陷于忧郁和怀疑之中,不愿见人,也不想独处;只想封闭一下自己,寻找清澈见底的正能量。可这又何其艰难。有时觉得,为时已晚。”怀疑的态度,让他于灯红酒绿、音乐之声中寻求安慰。
长篇小说《西线无战事》的出版,成为文学史上殿堂级的作品。小说描写了一战中一位名为鲍尔·博伊默尔的青年在学校教师的鼓动下,参加了志愿兵,开赴西线。在前线,他修筑战壕,侦察敌军动向,看管俘虏,还要和虱子老鼠交锋;他还目睹了可怕的伤亡杀戮。在一次探亲假中他回到家乡,见到家乡的父老却是寡言少语,不愿言说他在西线的经历,只是说:“西线无战事”。1917年,鲍尔负了伤,被送进杜伊斯堡的野战医院。住院期间向受伤的战友交流其战争的经历。
小说以冷峻、清醒、调侃的笔调揭露了战争的残酷和荒谬,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当时“迷惘一代”的心态,以及他们的觉醒,从而引起千万人的共鸣。
从德国文学史的角度来看,雷马克的文学创作属于新实际主义。上世纪20年代在德国本土生发的表现主义的呐喊、激情、冲动在德国逐步沉寂下来,对“新人”的呼唤也归于虚无,人们不再天马行空,双脚重新踏在大地上,摒弃非理性,从实际出发,客观冷静地描写生活,把握现实;不唱高调,罕谈主义,追求作品的客观性、真实性、文献性和纪实性,以反讽的方式揭露时代的弊端。
布莱希特的《三毛钱歌剧》、托马斯·曼的《魔山》、德布林的《亚历山大广场》、卡夫卡的小说也可以归于此类。从某种意义来说,新实际主义是现实主义的别动队,1933年纳粹上台,新实际主义随即戛然而止。纳粹是种族主义、民族主义、乡土情结、地缘情结、战争崇拜等各种思潮的大杂烩,提倡的是“血与土”的文学。
雷马克是纳粹的死敌,他坚决反战,是义无反顾的和平主义者,因此,《西线无战事》也是新实际主义中反战文学的模板。
这部作品后被拍成电影,亦成为上世纪美国好莱坞百部最佳电影中的佼佼者,但却屡遭纳粹“洗劫”。
1930年,电影在柏林初映时,几个冲锋队员在纳粹党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的率领下闹场,致使电影停映。1931年,《西线无战事》获取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却遭到“德意志军官团”的抗议,其理由是小说讽刺嘲笑了德国的“威武之师”。1933年5月10日在柏林歌剧院广场举行的“焚书大典”中,一百三十多位作家的书被烧被禁,雷马克的书更是在劫难逃,其被焚的理由是“对我们在一战中浴血奋战的军人进行了文学上的背叛”。
1938年纳粹更是悍然褫夺了他的德国国籍。雷马克的妹妹也受到株连。1943年,她曾公开表示,她不相信德国会取得最后胜利,结果付出了被纳粹处死的代价。
1939年,雷马克来到美国纽约,并于1947年加入美国国籍,不过长居瑞士的提茄诺。
雷马克的书很畅销,丰厚的稿酬使得他生活阔绰,豪华的广厦为那些流亡者提供了庇护之地。德国表现主义戏剧家托马斯·曼、恩斯特·陶乐,德国剧作家、小说家卡尔·楚克迈耶,杰出的表现主义诗人艾尔泽·拉斯克-徐蕾都曾在那里驻足。这位交游广阔的作家还与大名鼎鼎的埃里希·凯斯特纳和海尔曼·黑塞有着书信往来。可他还声称,他所交往的都是一些朴实而又平凡的人。
雷马克风流倜傥,颇得女人缘。曾和好莱坞演员黛德丽、格莉特·嘉宝传出绯闻。
沉寂了一段时间后,雷马尔又有多部长篇小说问世:《三个战友》《黑色方尖碑》《老天无宠儿》,这些反映了“失落一代”的幻灭;《流亡曲》(又名爱你的亲人近人)《凯旋门》《里斯本之夜》,以及作家死后一年出版的《天堂阴影》,都描写了纳粹统治时期德国流亡者的生活。
其中《凯旋门》最为成功。这部作品故事情节曲折,采取“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手法叙事。一朵是爱情,一朵是复仇,但其也不同于一般的言情小说。小说中的主人公不参加任何社团,任何政治活动,追求的只是自己“纯粹”的人道主义理想。主人公处处闪耀着作者本人的影子。与雷马克其他一些结构略微松散的作品相比,《凯旋门》结构紧凑,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其英译本先在美国问世,先声夺人,引起轰动,成为畅销书,发行了200万册以上,这也为雷马克赢得了文学上的第二次辉煌。
雷马克写作的主题多为生与死,爱与恨中的人性,为此他俘获了广大的读者。但一些“粉丝”一旦面对他略显艰深的文字,就会知难而退。而高雅文学的圈子虽然无法否定雷马克的文学成就,但也懒怠认可他。被称为“文学沙皇”或“文学首长”的马策尔·莱希-拉尼茨基就曾在法兰克福汇报上发文说,对雷马克,他从来没有感到什么特别的兴趣,这个人并没有“在德意志文学中发挥什么大的作用”。马策尔·莱希-拉尼茨基眼中的《西线无战事》,仅仅讲述了20世纪开始时所发生战争的日常生活,其所表现出来口味或者说审美观与千百万人的口味或者说审美观没有巨大差异,大家只是为“果然不出我之所料”而欣喜。
尽管外界对雷马克的作品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却是共识:这些作品是时代的见证。直到今天,雷马克的作品还是人们所喜爱的读物。
(作者:我会会员,同济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教授)